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61

第61章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肇论》

《肇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既代表了僧肇本人的理论思辨水平,也是当时中国佛教理论发展的高峰,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僧肇(384—414),东晋后期极为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理论家,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自幼家贫,以代人抄书度日,从而使得他有机会博览经史典籍。原本喜欢老、庄,后来读《维摩经》,非常欣赏,于是在鸠摩罗什门下出家,成为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法中龙象”。弘始十六年(414),僧肇31岁早逝,僧俗大众倍感惋惜。

僧肇重要的著述是《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无名论》,这四论合而为一,称为《肇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此外还有《宗本义》一书。

《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阐述的对象是“有” “无”即“色”“空”问题。僧肇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虚妄即“不真”,“不真”故“空”。僧肇认为,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有”和“无”,要从实质上来理解“空”的意义。空宗理论所讲的“空”并没有简单地否认“有”和“无”的存在,而只是告诉人们这些“有”和“无”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世界是“空”的。僧肇反对“有”之上或之外还有一个“无”,认为应该从万物的本身去认识它的虚假,而不应另设一个虚无,因此,在他看来承认现象存在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正确的说,物既是“非有”,也是“非无”。

《物不迁论》

《物不迁论》是一部力作,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也就是事物没有实在的运动变化的意思,指事物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因为在佛家看来事物因缘起而自性本空。物不迁思想的存在,是和僧肇的动静观、时空观密不可分的。《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般若无知论》

在《般若无知论》中,僧肇认为“般若”之所以是最高智慧,在于它是“无知”的,正由于它无知,故能无所不知。一般人的智慧,都是以客观存在为认识对象来说的,所以叫有“知”。而佛教要认识的真理不是一般所讲的对象,而是世界本质的“空”,所以佛教所谓的智慧根本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就它没有任何具体认识来讲,也可以叫做“无知”,然而它却是解脱种种烦恼的“真智”。

从总体来看,《肇论》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玄学所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也是佛教哲学上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回答,把神学问题和认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系统地表达出来。这标志着中国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玄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延伸阅读

鸠摩罗什来中国

鸠摩罗什名震西域后,他的声名也传到了东方各地。当时苻坚在关中称王(前秦)。苻坚建元十三年(公元377年)正月,太史上奏说:“有星在外国上空,这说明有大德大智的人来辅助中国。”苻坚听后,就出兵向西域征伐,并且要求他们必须把鸠摩罗什俘获来。后来,大将军吕光抓获了鸠摩罗什,带兵返回前秦,走到半路,将军队安置在一座山脚下,将士们都休息了,鸠摩罗什对吕光说:“在此休息,必有灾祸,将军队带到陇上。”吕光没有采纳,结果半夜下起大雨,山洪暴发,淹死了几千人。鸠摩罗什对吕光说:“我们不宜停留,应尽快返回长安,中途必有福地可居。”这次吕光听从了鸠摩罗什的话,走到凉州,听到了苻坚被后秦姚苌杀害的消息,吕光三军戴孝,到凉州城自立为王,即历史上的后凉。

后来,后秦王姚兴遣使敦请鸠摩罗什,后凉不放人,于是姚兴派陇西公硕德去讨伐后凉,将鸠摩罗什带到长安。姚兴待之以国师之礼,二人常常整日交谈,研讨佛理,乐而忘倦。鸠摩罗什到来后,被请到逍遥园,翻译佛经。他能够背诵许多佛经,又通汉语,翻译的经文非常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