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24

第24章 名家之“合同异”派

惠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仅有的记载中,惠施和其他名家的一些命题,充分显示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与思辨能力是何等的超群出众。特别是在二千多年以前,足以使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不已!

名家,是诸子百家其中之一,是一个很小的学派,但却十分的有声望。名家的创始人叫邓析,是春秋时代的人。这个人比较善于诡辩,创造了“两可”学说。惠施继承了邓析的衣钵。

惠施(约前370—前310),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虽然是宋国人,但他主要活动于魏国。惠施主张魏、齐和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魏惠王死后,张仪失宠,惠施回到魏国。

惠施的著作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记载于《庄子?天下》中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历物之意”的十个哲学命题

惠施的十个哲学命题是: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十个哲学命题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有系统的,而且也是有目的的。它先举宇宙原理:“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基本空间观念,引出“无厚”的概念,既然“无厚”,自然“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进而包含对贵贱天定理论的抨击。继空间阐述后,进而举时间原理“日方中方睨”,由时间的流动不居引出事物的变迁不定,所以有“同异”之说。至此前5点为基本原理部分,以下是4个例证,“南方无穷有穷”证空间原理;“今日适越昔来”证时间原理;“连环可解”是证“同异”原理;“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突显出其平等、去尊的核心理念。最后以“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总结其为学的精髓所在,义理所归,即包纳天地万物的“泛爱”。

稀奇古怪的观点

惠子还有一些名满天下的观点,但大多都稀奇古怪,让人匪夷所思。如:“卵有毛、马有卵、火不热、目不见、龟长于蛇、连环可解、犬可以为羊、老太婆有胡须、小马驹没有娘、鸡有三只脚、轮子并不碾地”等,这些都让后来的哲学家们揪着头发思索。胡适研究后解释道:鸡蛋中有鸡的形状和鸡毛,否则怎么变出鸡呢,所以卵有毛。生物的前一种形式包含后一形式的可能性,马虽然不是卵生的,但曾经有过卵生的进化阶段嘛,所以马有卵。而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那是因为视觉暂留现象。这些看似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命题,表面上匪夷所思,但在深层中却隐藏着某种合理的内涵,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延伸阅读

庄惠之交及鱼乐之辩

庄子和惠施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也都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所以他们常常互相抬杠,却也互为知己。下面便是发生于他们之间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辩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见面;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他们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这样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