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坐一回儿子的车
10504200000044

第44章 干“写字行”的唐朝

唐朝这几天心里郁闷极了,郁闷得连自杀的心思都有了。

唐朝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尽管当中学老师的爸爸坚决要他回校复习,可唐朝打死也不愿意当高中“留学生”。父亲拿他没辙,闹得天天跟仇人似的。

这天唐朝没精打采地吃了午饭,一个人来到大街上。此刻是正午时分。大街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唐朝的心情也渐渐好起来。

走着走着,唐朝忽然看到前面百货大楼门口一侧聚集了不少人,便不由自主地走过去瞧瞧。只见那里扯着一根横条幅,上面写着“某某学院真情关爱务工人员义务代写家书”几个字。横幅的下面摆着几条长桌子,七八个大学生拿着笔,伏着桌子,边问边不停地写着。桌子前站着十几个民工,有的头戴安全帽,有的手里拿着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蓝色工作服上沾满了水泥一类的斑点。一看就知道他们肯定是附近哪个工地上的民工。

当民工真不容易。唐朝感叹道。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可能和他们一样,心里不由得地涌起一阵悲哀。

正想转身离开,唐朝的目光落在义务代写书信几个字上,脑子里灵光一闪:那些大学生总不能天天出来“义务”吧,我何不来个有偿代写书信?

唐朝想这么做不是没有依据的。别看唐朝学习不好,但语文学得贼棒,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学校文学社的骨干,校报上期期有他的稿子,尽管到现在他也没在正规报刊发表过一篇文章。写封书信自然小菜一碟。

唐朝很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激动着。说干就干,他小跑着返回家拿纸笔。父亲忍不住问了一句。唐朝也不隐瞒,一口气说了自己的想法。父亲劝他死了这份心,还是赶紧回去复习好了。唐朝也不答话,拿了纸笔,扛了一条桌子返回大街上,在大学生活动的对面支起了摊子。

代写书信,代写书信!唐朝扯着嗓子吆喝着。很快有一高一矮两个五十多岁的民工过来,要求代写书信。

唐朝伸出一个指头,说我可是有偿代写书信,一封1元。

民工显得有些失望,朝对面望了望,那里要求写信的民工实在太多,几个学生根本忙不过来,两人犹豫了一会儿,高个子民工先开了口说,好吧,一元就一元。

高个子口述着要写的东西,唐朝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一封书信便完成了。唐朝念给他听,高个子显然不很满意,唐朝又反复修改了一番,又念,这才过了关。高个子付了润笔费,和矮个子说着“比打电话便宜又不欠人情”一类的话走了。

拿着皱皱巴巴的1元钱,唐朝仿佛看到了希望。可高兴的太早了,整整一个下午,连那个高个子在内只写了两封信。唐朝并不气馁,明天吧,明天也许会多起来。第二天又早早来到大街上,支好桌子,扯起昨夜制作的招牌等客上门。可是,一天过去,只写了一封书信。第三天,也只有两元的收入。唐朝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和急躁。

难道老天连让他代写书信的工作都干不成?难道真的自己一事无成?晚上唐朝第一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不行,我不能半途而废,至少再找到新工作之前,我还要坚持下去。

第二天,唐朝又信心十足地来到大街上支好摊子。身后传来父亲的一声轻轻叹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天气越来越热,却没等到一个顾客。唐朝的情绪低落到了最低谷。他跟自己打赌,要是半个小时之内再等不到一个客人就收摊子走人。唐朝开始默默倒计时:

3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唐朝越来越紧张。就在这时有人走过来。来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体态略胖,一看就不是民工。唐朝愣了一下,这人来干什么?

小同志,这里代写书信吗?来人问道。

是的是的。唐朝嘴上应着,心里却说,傻帽,不写书信我在这里干嘛?明知故问。

我姓高,是那边工地的包工头,我那里有几十个来自外省偏僻山区的民工,他们不少人家里没有电话,工地上活又忙,你能否到到工地去给他们代写书信,我可以一封信付给3元。

可以可以。唐朝强压住心头的惊喜,一口答应。

唐朝在那里一直忙了三天,累得胳膊都酸了,赚了一百多元润笔费。高老板跟他说定以后可以每半个月过来一次。

唐朝从这笔生意中坚定了信心,同时也受到启发:与其等客上门不如到工地找米下锅。唐朝跑遍了远近大小的工地,只要哪里有外地民工,他就跑到哪里去。唐朝的生意也从代写书信发展到代写协议书、离婚书、告状书之类的文书,活计应接不暇,生意出奇的好。让他特别感激的是,高老板不管工地到了哪里,都不忘照顾自己的生意。

空闲的时候,唐朝就重新拾起钟爱的文学写作,写那些民工的故事。随着一篇篇故事、小说相继在各报刊发表,唐朝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

一年后,唐朝被市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但唐朝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创作任务有多忙,每月总要抽出几天时间到以前他服务的那些地方去,或者到大街上去,给民工们代写书信,像以往一样桌子旁立个牌子,只不过这牌子上多了义务两个字。

唐朝不知道,他接的高老板的第一笔生意其实是父亲给拉的,高老板早年是父亲的学生。那些书信的信封钱邮票钱也都是父亲给民工们付的,为的是多让民工们找儿子代写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