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癌症防治与配餐宜忌
10503500000011

第11章 胆管癌

原发性胆管癌主要是指左右肝管、总肝管、胰腺上胆总管及胆管末端的原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胆囊癌低,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2.5):1.其病因至今不明。

本病属于中医脾之积、痞气、心之积等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脾虚失健,气血痰湿互结所致。

“临床诊断”

一、病症表现

1.黄疸为进行性梗阻性,为胆管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瘙痒。

2.消化道症状50%的患者可有中上腹胀痛、发热、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少数可见胆管炎表现。

3.肝大可达肋下或剑突下扪及,其质地坚硬,压痛不明显。

二、并发症

其常见并发症为门静脉高压,尤以晚期患者多见,表现为脾肿大和腹水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异常主要为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增高。

2.B超检查可以区别黄疸是肝外梗阻还是肝内梗阻。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在B超发现有肝外梗阻而不是结石时,应进行PTC检查,以确定诊断。PTC是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它能显示胆管的位置和范围,确诊率可达94%~100%。

4.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如PTC失败,可进行EPCP检查,它可确定有否癌块及其位置和范围,但在胆管完全阻塞时,此造影不能了解癌肿的近侧浸润的范围。

5.血管造影术一般包括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脾门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可较好地判定胆管癌能否被切除。

6.CT检查能显示癌肿是否已侵犯肝实质以及腹腔中淋巴结有否转移。

“辨证”

1.湿热蕴结身目发黄如橘色,胁下痞块,胁肋痛或腹痛,轻度腹胀,头身困重,厌油,纳呆,口干口苦,尿赤,便结,脉弦,舌质红,苔黄白或腻。

2.肝郁脾虚身目发黄而无光泽,胃腔痞满,纳呆食少,食则胀甚,胸胁发闷,善太息,神情默默,兼有肢体倦怠,气短无力,舌淡,苔白,脉沉或细。

3.脾肾阳虚身目晦暗,黄中带白,消瘦浮肿,纳呆,腹胀便溏,腹水,肢冷,甚至昏迷、出血等危候,舌胖边紫,苔腻,脉沉。

4.湿滞血淤身目萎黄,胁下痞块,痞块坚硬不移,胁肋常痛或胀痛,腹胀,痞闷,纳差,便溏,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或涩。

“药膳方精选”

五彩蛋饼

“配方”胡萝卜100g,黄瓜100g,竹笋60g,鸡蛋2个,香菇2朵,葱末50g,豆油150ml,盐5g。

“制法”胡萝卜、黄瓜均切成细丝,香菇泡软后切丝。锅内放入50ml豆油,先爆香葱,再放入胡萝卜、竹笋、香菇炒熟。鸡蛋搅匀,放入炒熟的菜和黄瓜丝,加盐拌匀。将余油在锅内烧热,把拌好的蛋汁煎熟,切块,即成。

“用法”不拘时食用。

“功效”清热生津,理气通便。

“主治”用于胆管癌气滞性便秘者。

茯苓糕

“配方”白茯苓200g,黑芝麻200g,红枣200g。

“制法”茯苓切成方寸块,放瓦罐内清水浸没,煮至茯苓酥软松懈,置布袋中,夹水搓揉,筋脉渣滓留袋中者弃去不用,澄取茯苓粉,干燥。黑芝麻九蒸九晒,研末。红枣煮烂去皮、核。三味捣和,切块,蒸成糕。

“用法”每次嚼服1~2块,空服时用,不拘时间。

“功效”滋润五脏,补虚益气。

“主治”用于胆囊或胆管癌所致虚弱不支。

清烧红果

“配方”大红山楂(红果)100g,白糖50g,桂花酱25g,清水适量。

“制法”山楂洗净去核,洗一遍捞出。勺内放清水和山楂,烧沸后煮至山楂外皮已软后捞出,剥去山楂皮。将清水200g,放入白糖,用中火烧沸后除去浮沫,糖溶化时放入山楂,用小火煮至汤汁浓稠时,加入桂花酱,搅拌均匀,凉后入盘即可。

“用法”不拘时间食用。

“功效”开胃消食,软坚化积。

“主治”用于胆囊癌消化脂肪食物不良者。

木耳炒素肠

“配方”生面筋250g,净笋片50g,黑木耳50g,青豆50g,植物油、食盐、酱油、味精、芝麻油等适量。

“制法”锅置旺火上,放入1kg开水,选圆竹筷一把(七八支),将生面筋成螺丝形裹在一把竹筷外面,放入开水锅内煮15~20分钟左右,等生面筋成熟时离火捞起,冷却后再抽去竹筷即成肠形,中空外薄。刀切成斜角小块备用。锅置旺火上,投入植物油30g,油沸投入木耳、青豆、笋片等,煸炒一下,再放入切块的素肠,加少许食盐、酱油,炒几下后离火,放少许味精、芝麻油装盆即可。

“用法”佐以食用。

“功效”养血通便,健脾开胃。

“主治”用于胆道系统肿瘤(胆囊癌、胆管癌)伴有黄疸、便秘等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