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499500000049

第49章 孩子有了网瘾怎么办

有关“网瘾”的话题连续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闻,先是有学生在网戒中心被活活打死,后有一个人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被认定是网瘾者的专家之论。喧闹一时的网瘾是精神病的一种的说法虽然没有专家再高谈阔论了,但网瘾现象却是人们无法回避或需要正确看待的一个问题。

“网瘾”(Internet addiction)一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美国出现,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网瘾”不是中国制造,也不是新出现的流行词。美国医疗界和教育界对网瘾是不是精神病争论了10多年,时至今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美国精神病协会至今仍拒绝将网瘾列为精神疾病的范围。

美国对网瘾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对比美中两国对网瘾现象的观察重点,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根据斯坦福大学的调查,在美国网瘾民众中,最明显的人群是单身、受过高等教育的30多岁的白人男子。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超过30个小时,而且上网与其工作、学习无关,他们在网上主要是检查电子邮件、上博客、访问各类网站和聊天。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网瘾是在网上浏览色情网站或是在网上赌博。

在中国谈论比较多的网瘾现象多集中在青少年身上,而青少年在网上大多是沉迷于游戏或是在网上寻找慰藉。中国网吧流行,网吧成了年轻人的安乐窝。反观美国,城市里几乎无网吧,未成年人基本是在家中上网,因而父母对子女上网的时间可以约束。美国人对未成年人上网更关注的是他们在网上看什么、做什么,而上网时间的长短反而不是问题的关键。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网瘾者并不是对网络有瘾,而是对网络提供的某些刺激上瘾。对于网瘾,心理学家的看法是,新上网者最初会对网络上各种新奇事物痴迷,但慢慢地会对一些网络内容失去兴趣,自然就会减少上网时间并使自己的生活回复到正常,从而健康地使用网络。而对于那些在网络上赌博、浏览色情资讯或在网上拼命购物者,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有网瘾,而是一种不良的嗜好或是不健康的内心在作祟,这与网络无关。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网络成为许多人职业或教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国未来学家克莱·舍基称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互联网传播知识的速度和含量超越了任何一种科技和大众媒介,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一个人一年在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恐怕比大学四年所获取的知识还要广泛。因此,如何引导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有效、健康地使用互联网、更多地从网络上汲取知识才是讨论网瘾问题的关键。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在网上玩4个小时游戏,人们会认为这孩子不务正业。但一个孩子每天上网8个小时用于学习或是增进知识,人们会说,瞧这孩子,多懂事、多有出息,是个用功的好孩子。(这跟读书一样,今天有多少中学生每天用于啃书本的时间会少于8小时?)谁能证明在这个例子中上网8小时的孩子就是有网瘾,而上网4个小时的孩子就属正常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网瘾的标准不在于其上网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他上网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在于他们每天在网上溜达多少时间,关键是看他们在网络上到底做什么、看什么。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正常的网络使用者(区别于网瘾者),不论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有多长,他们都不会忽视自己的职业责任,也不会为了上网而忽略家庭和社会活动。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网瘾,特别是青少年,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专家认为,真正的网瘾者是利用网络这种匿名的、快捷的社交方式达到一种刺激。因此,对所谓的网瘾者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性隔离方式消除其网瘾,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美国心理学家建议,对于年轻人沉湎于网络,家长可采取疏导方式并关注子女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果子女是在网络上玩游戏、寻求刺激或是消愁解闷,而不是了解健康、有益的资讯,这本身就构成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而所谓的网瘾只是孩子内在问题的一个表象化反映。

我们看到国内已形成规模达数十亿元的网瘾治疗行业,不少机构利用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牟取暴利,而电击、吃药、暴力管教等让不少网瘾少年在身体和心灵上又一次遭受伤害。对于一些青少年的网瘾现象,我觉得家长应负更大的责任,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在成年以前,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外,关键是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如果网瘾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或是正常的生活,家长需采取严格的管教措施来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如果父母说,孩子管不了,那只能说明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失败,该检讨的更应是父母自己了。

在美国,不少儿童也存在网瘾的问题,而华裔家长在如何协助孩子摆脱网瘾上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调查显示,美国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都上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网瘾症状,11~18岁间的孩子上网每天超过4小时的多达30%。而在家长当中,有45%的人对孩子的网瘾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另外55%的人虽然在管,但也都疲于猫捉老鼠的游戏中。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网瘾,要管就要在小孩进入18岁前管好,否则等到18岁成人之后,即便你想管,美国的法律也不允许。如果从小没管好,长大后的孩子便成了脱缰的野马,等到他们搬出去住的时候,对家长们来说他们就成了断线的风筝,除了无奈,就只剩下摇头了。

大多数华裔家长都明白孩子上网成瘾会影响其健康成长,但很多人狠不下心来约束自己的宝贝。有些时候由于管教不当,父母还得操更多的心。一位父亲因儿子上网成瘾,怎么说也不听,忍不住打了两巴掌,结果儿子从此失踪,报警也找不到,直到几个月后,撑不下去的儿子才给父母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他在洛杉矶市中心和流浪汉住在一起。

美国华裔家庭也有父母帮助孩子戒网瘾成功的案例。一名华人家长谈到,他的儿子从6岁就开始上网,现在已经15岁,在此期间父子俩一直在上网的问题上“斗法”。开始时父亲晓之以理,但随着年龄增长,这招根本不灵,眼看儿子的学习成绩从A、B直线下滑到C、D,他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先是拔电线,后是加密码,再后来又安装了Cyber Patrol监督软件。

然而他每次的努力都输给了儿子。他的密码天天换,却架不住儿子用破解软件解密;为对付儿子反锁房门,他拆下了门锁,但儿子又用凳子把门堵住;他安装了监督软件,儿子干脆把鼠标藏起来,不让老爸利用Cyber Patrol查看他的上网记录。

忍无可忍的父亲打了儿子两巴掌,结果儿子以家暴报警,引来了警察、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一帮人轮番到家里调查。说他不听,打他又犯法,最后只好把儿子的整个房门拆下来,把电脑从家里拿到公司,逼着他到图书馆上网。儿子这时才无可奈何地退让妥协,逐渐开始戒除网瘾。这位华裔家长说,因为图书馆的电脑内容对青少年都是健康的,网站也都是经过过滤的,所以儿子除了利用电脑做作业外,根本玩不了任何网络游戏。

为了让一下子没了电脑而抓耳挠腮的儿子彻底戒掉网瘾,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位华裔家长宁可不工作,整天陪着他去图书馆,和同学们打篮球,让他看电影,自己坐在影院门口等着他。父亲的苦心终于换来回报,儿子终于不再整日沉迷于网络之中,学习成绩也有了改善。

2010年3月8日,美国《侨报》发表了一名华裔学生家长谈网瘾儿子如何走上吸毒道路以及最后戒除网瘾成功的文章。该文章写道,有三个儿子的哈岗居民徐太太说,她18岁的三儿子从小就上网成瘾。开始的时候她担心管得太严会把儿子从家中逼到社会上,和不三不四的人学坏,所以对儿子的网瘾问题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看报纸报道过许多父母管教过严,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加入帮派,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她不在乎孩子每天上网多久,只要他放学后能待在家里就放心了。

为了把儿子每天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徐太太鼓励孩子把同学领到家里来,为他们做好吃的,以为这样就可以监督儿子和哪些人交往,保证孩子不会学坏。可是事情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眼见三儿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时甚至背着她逃学,一贯宠爱孩子的徐太太有些坐不住了,但她不知如何是好,说不管用,打又犯法。

不久前她下班回家,发现已经工作的大儿子正在和三儿子打架,结果老三光着脚从家中跑掉,一走就是一个星期,人找不到,电话没人接,急得徐太太团团转。在她的追问下,大儿子终于说出了令她震惊的打架原因,原来老大几天前下班回来,发现老三在车库和西裔同学吸大麻。得知孩子吸大麻的消息后,徐太太对离家出走的三儿子更加不放心,她最怕的是老三和帮派搅和到一起,加入贩毒团伙学坏。

一个星期不见老三的人影,徐太太既不敢报警,又拿不出任何挽救儿子的办法,每天茶饭不思,无望地等候着儿子的消息。还没消气的大儿子更是厉声要求她不准老三踏入家门。她打电话问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没有老三的消息,徐太太几乎陷入绝望。

七天后,老三终于回来了。为了不激化矛盾,徐太太没敢问这几天他去了哪里,只是默默地为他做好饭菜。过了几天,气氛缓和一些后,徐太太借着儿子生日的机会悄悄问了老三,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只是好奇,才在同学的再三劝说下吸了一口,我保证以后决不再碰那个东西,我知道那是犯法的事。”

为了帮助老三戒网,大儿子采取强硬措施,每天更换电脑密码,让弟弟无法再一天十几个小时,昏天黑地地玩网络游戏。接受过教训的老三自知理亏,虽然开始的几天如同戒毒般难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于渐渐适应了没有网络游戏的生活,戒了网,也戒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