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10499500000016

第16章 父母爱你的孩子为何不要“爱”太多

1978年,有一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记者问他,“在你的一生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或是哪所实验室学到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我人生中学到最重要东西的地点是在幼儿园。”他说,“我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事情和观念,比如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让小朋友分享,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把东西摆整齐等。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生活和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普遍的行为,那就是不断地往地上扔东西。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乱丢东西会把这视为一个不好的习惯,父母一边拣东西,一边会告诉孩子不可以再乱扔东西。但小孩子为什么要扔东西?很少有家长会去思考这一简单的现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就如同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在地上而不是飞向空中,蒸汽为什么向上走而不是向下行一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对眼中所见的现象会有无数个疑问,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倒在地上会流着走?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体会都是从这些基本现象开始的。

很多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儿童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从实例开始的,他们的习惯和个性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从父母、兄弟姐妹看到和听到的事情而形成。儿童从降生那天开始就在学习,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如咳嗽时要捂嘴、对某一事物着迷,这些事对大人而言习以为常,很多时候不当回事,但儿童却可能有样学样。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却是举足轻重的。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可以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品格,而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其是否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他们未来选择的职业。

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美国父母教育子女有一些基本的方式,很多国内的介绍将此称之为育儿法宝。细琢磨起来,这些方式不能算是法宝,但却比较实用。所以说,真正实用的育儿方式效果可能会明显,当然这里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如果一个父母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将来上一流的大学,然后成为人上人,你同他讲培养子女的优秀品格最重要,两个人可能会谈不拢。

孩子在小学毕业前是他们的儿童期,这个阶段是其品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父母如果期待自己的孩子有远大的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幸福和快乐的人,那该如何做?这里的三句经是:父母对孩子合理的管教、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让孩子逐渐走向自立。

首先是爱与管教的关系,不论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还是把孩子放在蜜罐中的教育方式,都不能简单地说父母对孩子太狠心或是太娇惯,而应当说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两极表现,因此,父母把握对孩子的爱心表达方式的尺度相当重要。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而这种爱应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每天工作之余,需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对孩子的爱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管束孩子,而合理的管束是指告诉孩子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父母对孩子的管束一是要有权威,二是要负责任。

其次,父母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成功的美国父母认为孩子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多父母采取的方法是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及培养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有经验的父母提出,多与孩子对话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听孩子提出的问题,既可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也可以给予及时的指导。

美国人家庭沟通最多的时间是在晚餐时,全家人边吃饭边谈各自一天的经历和自己知道的新鲜事。这个时间也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黄金时段,孩子很多有趣的想法会在这时流露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几任总统都谈到,不论工作怎么忙,一定要想办法与家人在一起吃晚餐,道理就在这里。

再次,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如果父母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父母。

有一句谈到父母教育子女的英文听起来很别扭,那就是“父母爱你的孩子不要爱太多”。这里的意思是,父母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想要的一切父母都要提供、孩子所要做的事父母一律都要支持。真正爱孩子是做一个对子女负责的父母,所做的一切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股神巴菲特拥有万贯家财,对子女却严格管教,不用金钱打造他们的生活,而是让他们自食其力并从生活中学会自立。当年巴菲特的小儿子皮特第一次也是人生唯一的一次向父亲借钱,结果却被巴菲特拒绝了。巴菲特拒绝借钱给儿子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没有从父亲处借到钱,皮特很生气,干脆到银行去贷款。皮特后来说,在还贷款的过程中,他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借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起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老洛克菲勒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有一次他和他最疼爱的孙子在一起,孙子看到爷爷的拐杖很好玩,就让爷爷握紧拐杖,他呢,抱紧了拐杖当靠山。老洛克菲勒一松手,拐杖倒地,孙子也摔倒了。看到摔痛了、在地上抹眼泪的孙子,老洛克菲勒对孙子说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看看,连最疼爱你的爷爷都靠不住,别人还会靠得住吗?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自己才能立足。”老洛克菲勒的话,仅仅是告诉他心爱的孙子生活的独门秘诀吗?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有一位中国妈妈到美国后,亲身接触到美国妈妈教训孩子的事例。这位中国妈妈写下了几件小事,发表在美国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上,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伊丽莎白有个天真烂漫的儿子泰勒,每天早上泰勒醒了,伊丽莎白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而泰勒呢,也会自己爬到凳子上去,动手吃饭,吃完饭后会自己穿衣打扮。有时候泰勒把裤子穿反了,伊丽莎白就让泰勒自己改正。有一次,泰勒在吃晚饭的时候发脾气,把饭倒在地上。伊丽莎白没有用拳头教训儿子,而是跟他说:“今天你什么东西也不能吃。”当天伊丽莎白领着泰勒到中国妈妈家做客,泰勒见到中国妈妈后说,我饿了,想吃中国面。中国妈妈很快做好了面,泰勒欢天喜地地坐下,正准备开始吃,伊丽莎白走过来,拿走了饭碗,并对泰勒说:“我不是和你说过吗?今天不可以吃饭。”泰勒哭喊着说:“我饿,我要吃面。”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没有妈妈的批准,泰勒只能盯着饭碗,却不敢出手。临走时,中国妈妈将面打包让泰勒带走,泰勒很宝贝地捧着面,闻了又闻,轻声问妈妈:“回到家我可以吃吗?”妈妈的回答很坚定,“不”。泰勒只好再度退让,说“那明天可以吃吗?”妈妈回答说,“可以。”泰勒一听就笑了。

很多父母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哄着、喂着、惯着。这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泰勒,大部分时间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尤其是经过妈妈那次“禁吃”的惩罚以后,泰勒再扔饭碗时最起码也要想一想,饿肚子的感觉可是不好受的。

有一次,泰勒在客厅打翻一盆水,还踩着玩。中国妈妈找出拖把准备拖地,伊丽莎白从她手里抢过拖把交给泰勒,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泰勒不干,伊丽莎白就把他关了禁闭,而泰勒则是以超分贝的大哭来表示抗议。过了一会,泰勒从房间走出来,脸上挂着两行眼泪,他拿起比他高一倍的拖把,一下一下地拖起地来。拖完地,脱下裤子,拎在手里,光着小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孩子都会淘气,打翻一盆水可谓是最普通不过的淘气表现。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形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为他换衣服,洗净身体,然后大人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净。伊丽莎白的做法没什么新奇,只不过是让孩子了解做一件事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但在不少家庭,如果妈妈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大人间恐怕就会先上演一场“世界大战”,爷爷护,奶奶拦,夫妻吵架,全家上下鸡飞狗跳。

有一次,伊丽莎白带泰勒到公园玩,泰勒和两个小女孩在吊床上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泰勒走下吊床,把吊床翻了个底朝天,两个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只见伊丽莎白一声不吭地走向泰勒,把他抱上吊床,然后一下子把吊床翻了过去,泰勒摔倒在草地上,摸着屁股大哭。伊丽莎白问泰勒,“痛吗?下次还做吗?”泰勒一边哭一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上面谈到的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很有个性。孩子有时会无意识地学坏,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在涉及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伊丽莎白没有采用最常见的教训方式,把孩子拉过来打一顿以示警戒,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孩子的行为会有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的孩子的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相信孩子的心灵中就会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子女教育上获得成功的父母,他们的权威性教育大多表现为对子女管教严厉但富有爱心并能够做到宽容、为子女制定出有导向的规则同时给与子女的自治权。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青少年更易于参与社会活动、富有合作精神、在道德上也会关注到他人的利益。

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将子女的成功、追求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期盼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把子女当成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而忽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因素。

因此,父母持续性和有区别地使用给予子女自治权、支持但又严格管教子女的方式,是会收到较好效果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要设定高标准,同时让孩子展现出自我管理、克制和成熟的风貌。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成功的孩子们大都具有相类似的心理素质,那就是对生活满意度高,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研究显示,母亲严格但有爱心地管教儿童时,孩子的情绪、社交表现较好,日后学习也更好。这种管教方式就是妈妈要求较严格,但在爱心环境下管教,给孩子解释行为规矩的原因,在适合孩子发育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一定限度的自治。相比之下,粗暴型权威式教育就是只强调规矩,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因,并在表达时缺少爱心与耐心。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那些采用解释和爱心表达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会很优秀。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矩,妈妈可以惩罚,但惩罚时如果解释,这些规矩对你很重要,妈妈很爱你,但你必须遵守。孩子虽然当时会不满,但事后会没有怨恨地记住这些规矩。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表现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子女教育上,妈妈如果没掌握好尺寸,过分注重严厉或过分放纵孩子,都无法达到最佳的育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