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10499300000019

第19章 培养婴幼儿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

1~2岁的宝宝的培养方法

1.虽然孩子还很小,他们仍然喜欢大人充满爱意地对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帮助他们了解事物的各种名称。

2.跟随孩子的注意力,了解一下他们正在看什么,继续谈论并探究他们所关心的事物,而不要转换话题。

3.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教育孩子,比如穿衣时,可以说说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和衣服的名称。

4.创造大量机会使孩子通过五种感官探索环境,给他们提供不太尖利但也不会断裂的器具及玩具。

5.和孩子一起散步、游戏、唱歌,播放悦耳的音乐。

6.和孩子一起看书,选择书页较坚固、让孩子可以自己翻的书。

7.看看小动物的书,模仿动物的声音。

2~3岁的宝宝的培养方法

1.用简单的句子和孩子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要批评他们的错误,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可笑的韵律诗、猜想游戏、绕口令、谜语、曲调简单的歌。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享语言的乐趣很重要。

2.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标志,如饭店的标志、商店的标志、交通标志,同他们谈论各种标志的含义。

3.注意并称赞孩子的想法,说诸如“真是个好主意”、“我很高兴你想到这一点”、“我喜欢你的主意”一类的话。

4.玩一些需要孩子守规则进行的游戏。

5.与孩子一起散步时,花点时间坐下来,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响,谈论你们所听到的声音。

婴幼儿想象的特征

无意性是婴幼儿想象的特点

宝宝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常常没有目的,具有很大的无意性。主要表现在:

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宝宝在认识事物时,常常想摸一摸,抠抠这,又抠抠那,还想好好看一看。他们对很多事物都不停地看、听、摸、尝、闻等。他们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周围世界。宝宝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宝宝如果拿着一个苹果,他就要通过与苹果的样子、颜色,以及苹果的味道直接接触,才能够认识苹果的特性。他们不能够离开实物来理解事物,例如,单纯依靠语言,向宝宝讲述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水果,宝宝就不能理解。

宝宝的注意。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它是由于宝宝对事物感兴趣而引起的。宝宝对事物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宝宝在看卡通片、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无意注意。

宝宝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例如,专门让宝宝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老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宝宝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他却会毫不费力地记住。

由于宝宝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因此,宝宝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特点。宝宝记住的事物也是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那些他们直接接触过的、形象逼真的事物,宝宝容易记住。宝宝常常对所记的材料不分析、不加工,只是按其外部的形象或特点来记忆。宝宝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例如两堆同样数量的扣子,一堆集中,一堆散开。问宝宝哪堆多,哪堆少,宝宝会认为散开的那堆扣子多。因为他看到这堆扣子占了那么一大片地方。这说明宝宝的思维活动也是受对事物具体直接感知的影响。由此可见,感知在宝宝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使宝宝认识活动富有具体性的突出特点。

宝宝的想象也以无意性为主。宝宝的想象大都没有目的,尤其表现在宝宝的游戏、绘画和音乐感受活动之中。当宝宝拿到一根木棍时,他一会儿把它当作马,骑着奔跑;一会儿又把它当作针,给人扎针。宝宝的想象变化是相当快的,其变化往往由具体行动引起,事先没有任何的预想。宝宝在画画中无意想象表现也很突出。

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所支配。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宝宝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宝宝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

宝宝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宝宝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宝宝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反之,如果宝宝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宝宝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总之,在幼儿期,宝宝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宝宝时,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性来发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目的的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方法多样,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说出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求、任务,以发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

有意性想象开始发展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

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的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宝宝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扮演的是爸爸和妈妈,他就会把自己爸爸妈妈平常的样子表现出来。小班的宝宝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力的灵活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随着宝宝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宝宝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再造”,一方面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独创。通过再造想象,能更完整、准确地去体会别人的经验,理解别人的处境。所谓“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换位考虑)就是再造想象。通过再造想象,还可更好进行交流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既不同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创造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有再造的因素。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

因此,要培养人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

整个幼儿时期,宝宝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如:孩子看到布娃娃,随手抓起并做出喂其吃东西和哄其睡觉的动作。这实际上是模仿妈妈的动作,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的。因此可以说小班宝宝的再造想象是以复制式再造想象为主的。这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从内容上可分为五类:

1.经验性想象;宝宝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如:中班的超超对夏日的想象是:“小朋友们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又吃冷饮。”

2.情境性想象。宝宝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如:中班的霓霓对“暑假”的想象是,坐在电风扇下,阿婆从冰箱中拿出冷饮让我们一起吃。

3.愿望性想象。在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如大班宝宝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

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等去描述。如中班的霓霓去“海底世界”玩后,对妈妈说“有的鱼睁着眼睛在盯着我看,好像在说我似乎认识你”。

5.夸张性想象,宝宝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如在宝宝的画中,可发现宝宝画的长颈鹿,从比例来看,颈子特别长;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些夸大部分,通常是宝宝印象很深刻的部分。

在教育的影响下,宝宝在中班以后,再造想象中开始出现创造性的成分。如画了大轮船以后,会在旁边画上几条小鱼;在画了节日的大灯笼后,会在旁添几个气球。有时,宝宝也会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家长要给以保护、鼓励,并创造条件促使宝宝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整个幼儿时期,宝宝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会和现实混淆。据此,有人说,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最快时期,甚至说,比成人更善于想象。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宝宝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水平都远不如成人,且表象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都差,思维也不如成人。所以宝宝想象的有意性、协调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

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一位中班小朋友听邻居讲去玄武湖公园玩的事,很开心。于是这位小朋友也有了去玄武湖玩的愿望。他把玩的“过程”想象了一下,然后到幼儿园去对同伴说他自己去玄武湖公园玩的“经历。”

想象虽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想象的发展和思维、言语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通过言语宝宝能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宝宝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在教学活动中讲故事,能丰富宝宝的再创造性想象。语言教学中的创造性讲述,能激发宝宝想象,激发宝宝广泛的联想,在旧有暂时联系的基础上经过构思加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情节内容。谜语能锻炼宝宝运用旧的知识联想,解决提出的新问题。

婴幼儿的想象脱离现实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