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专家解答胃炎
10495600000042

第42章 胃炎的针灸疗法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一、针灸疗法的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优点

1.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4.医疗费用经济;

5.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三、胃炎的针刺疗法

1.体针疗法

(1)取穴

主穴 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

配穴 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行间;脾胃阳虚,加脾俞、气海、三阴交;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溪;瘀血内阻,加血海、膈俞;胃热挟滞,加下脘、天枢、内庭。

(2)施术 脾胃阳虚、胃阴不足者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耳针疗法

(1)取穴 胃、皮质下、脾、三焦、交感、神门。

(2)施术 每次取2~4个穴位,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左右耳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梅花针疗法

(1)取穴 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章门、气海、厉兑、隐白、上脘、中脘、下脘、天枢。

(2)施术 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用重弹刺法,以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

四、胃炎的艾灸疗法

1.艾灸疗法的种类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等到将要燃尽而病者呼烫时除去艾炷。

(2)间接灸:在灸处放置药物,隔药用艾炷燃熏,例如隔姜、隔盐、隔蒜等。

(3)其他灸法:除了上述的灸法而外,还有烧针尾的温针灸,药制如爆竹式的太乙针灸,雷火针灸,以及外科所用的桑木灸法和神灯照等。

2.施灸的程序与标准

施灸的程序与施针的程序大体相同。灸法的计数以“壮”为单位,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凡在头面以及四肢末梢等处施灸时,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时,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体强者可大些多些,虚弱者应小些少些。

3.胃炎治疗的常用灸法

(1)灸神阙疗法

先用细盐将肚脐(神厥穴)填平,再取一厚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然后置于盐上。最后取艾绒一撮捏成圆锥状,大小如花生米,置于姜片上点燃,待燃尽后,易炷再灸。此法多用于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吐泻并作,四肢厥冷等证。慢性胃炎患者胃痛隐隐,神疲乏力,面黄肌瘦者,每日灸5~7壮,连续灸20~30日即可收到满意疗效。

(2)灸足三里疗法

取清艾绒,捏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置于足三里穴。皮肤上可擦少许凡士林或蒜汁,以便粘住艾炷,然后点燃,可连灸5~7壮。灸完后可形成灸疮。也可用艾条熏灼足三里穴,每日20~30分钟,连灸10~15日为1个疗程。瘢痕灸法主要适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长期不愈,既可调和胃气、保护胃黏膜,又可增强体质,因而对治疗顽固性胃脘胀痛尤为适宜。用艾条熏灼,刺激较轻,适用于慢性胃炎症状较轻者。

(3)艾条灸疗法

取艾条1支,点燃后直对中脘、梁门、足三里穴位,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使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每2~3日1次。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或中老年胃脘隐痛、食欲不振者。症状减轻后适当减少施灸次数。病愈后仍可坚持灸足三里穴,每周1次,或每年定期灸,不仅健脾和胃,改善胃肠功能,还可增强体质,防病延年。如患者腹中冷痛,加灸神阙、公孙穴;伴恶心呕吐者,加灸上脘、内关穴;伴大便泄泻者,加灸天枢、大肠俞穴。每日1次,每次灸10~30分钟。

五、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注意事项

(1)防止烫伤:施灸时艾炷要放置平正,防止滚动。艾条灸应不时向上或向左右移动,防止过于灼热,勿使火星下落,以避免烫伤皮肤或烧坏被褥。

(2)灸后处理:灸治以后,被灸的局部皮肤一般呈现浅红晕,片刻自然消失,无须加以处理。如红晕色深,或有灼痛感,应涂以油膏少许,加以保护。如局部起泡,这就叫“灸疮”,应涂消毒油膏,并以纱布包扎,防止继发感染,一般7天左右即可自愈,下次改换穴位施灸。

2.艾灸禁忌

(1)在饥渴、酒醉、饱食、劳累、愤怒、惊恐、情绪不快和剧烈运动以后,都应禁针灸,酒醉后更绝对禁灸。

(2)神经干表浅部分的穴位要少灸或禁灸。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在针灸治疗的时候切勿随意施针,需在医生的引导下明确治疗穴位之后经过学习方可自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