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495400000147

第147章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儿童同样具有和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萌芽。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他们的说和做,无不具有“创造”的因素。家长要培植孩子的创造萌芽,鼓励孩子的创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接着,他还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有些后悔了。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钟表铺,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孩子将新买来的玩具拆散,令许多家长头痛。实际上,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意义所在。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的更大兴趣是通过“破坏”玩具,从中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

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是有前因的,这个前因就是孩子头脑中的疑问。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种疑问会更多。

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观察到许多对他们来说非常奇妙的现象,继而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为此,他们不知深浅地拆开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贵重物品也被拆掉。而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许多东西,如钟表、收音机、电话等都成为了他们的玩具。

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有时会延续到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如果父母为了爱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意义,压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孩子因此所失去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玩具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道理的家长常常本末倒置,只知心疼玩具,却不痛惜孩子能力的丧失。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却不知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育子成龙”,将孩子刚刚萌生的智慧幼苗给无情地掐掉了。这实在令人惋惜。

有位北京的学生家长叙说了他教育儿子的经验,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我的儿子天生就爱动手。到农贸市场站在一边看人家刻图章,回到家,操起刻刀学着刻起来。看到邻居家做家具,他也叮叮当当凿个不停。玩具坏了,他就找来工具悄悄修起来,当一辆抛锚的坦克重新开动起来时,他比得到一辆新坦克还高兴。

他还收集了许多旧手枪、玩具汽车,不过他不是玩,而是拆,无论多复杂的玩具,经他一弄便面目全非了。他抱着这种好奇心,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饶有兴致地拆呀、装呀、砸呀。

到了五六岁,就悄悄地拆半导体、电子表、车锁,凡是家里他能够得到的小东西都被他拆装过,为这曾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但渐渐地,我发现儿子总是一边拆,一边琢磨,每次都十分小心地将一个个拆下来的零件码放整齐,仔细研究内部的构造和原理,弄明白了再按原样一点点安装好,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或翻书本找答案。于是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放手让儿子做。孩子干得十分出色,也很认真,在付出汗水的同时,他尝到了劳动创造生活的甜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动手制作,使孩子的一双小手变得灵巧了,他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实验的好习惯,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切有力证明,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