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0495400000100

第100章 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

一般来说,家长们都知道,孩子幼年时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因为孩子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要求和养成教育。

(1)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长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密切相关,一些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常常大声喊叫、唠唠叨叨,结果往往对孩子是徒劳无益的。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旺已经上小学了,可从来也不收拾自己的居室,用过的东西也不知道归位,怎么跟他说也没用,父母因此很苦恼。这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以旺早晨起床、收拾屋子的习惯为例:旺早晨要上学,妈妈从不到7点开始一遍一遍叫他起床(因为他知道妈妈并没有立即让他起床的意思,所以不用着急起床),直到7点他才被妈妈从被窝里揪出来,然后磨磨蹭蹭穿衣、洗脸、刷牙,妈妈在一旁又一遍遍喊着让他收拾床铺(因为他知道妈妈并不是真的让自己收拾床铺,她会因为旺没有时间而自己去收拾,所以旺并不准备做这件事),结果由于时间不够,妈妈只好一边唠叨、生气,一边为他收拾床铺,而旺却不紧不慢吃早点,然后碗一推,背书包上学去了。假如,旺的妈妈雷厉风行,对他说到做到,或采取果断措施,旺会立即执行妈妈的命令,而不是任意拖延时间,直到妈妈的命令失效。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时尽可能不要唠叨不休,要适宜地使用自己的权威,并让孩子明白与父母合作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会非常“听话”的。那么,家长对训练和养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就会有信心了。

(2)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解决认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孩子认识了行为规范,了解了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与要求之后,并不意味着立即接受这种行为准则。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遵守行为规范,还存在他们是否愿意遵守行为规范的态度问题。如果内在情感上无法沟通,就可能不遵守。上面说的。

旺并不是不明白要按时起床,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不能迟到等规范要求,但他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妈妈的催促声中被迫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而不是心悦诚服地遵守,从而产生了消极情感体验。所以,他没有形成自觉遵守、主动执行、积极维护行为规范的态度。而是用各种方法把父母的容忍程度推到极限,让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咆哮声中自行解除对自己的规范要求。因此,家长要将教育权威与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配合,使孩子在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体会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逐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自觉遵守家庭和社会的规范,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

(3)帮助孩子解决道德动机和个人欲望动机之间的矛盾有时,孩子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但由于与个人的欲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个人的欲望相当强烈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比如,邻居家里的孩子晴今年4岁,父母常教育她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小朋友家的一个玩具她太喜欢了,所以,她还是忍不住把它拿回了家。晴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立即指责晴,而是引导孩子进行动机斗争,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个人欲望的动机,引导孩子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以帮助她战胜个人欲望的动机。他们对晴说:“如果晴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晴一定非常难过吧。”以此使孩子萌动道德良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孩子增强正确地选择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

(4)帮助孩子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孩子掌握和认识了一些道德规范以后,对道德行为的意义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不善于控制自己,所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家长要对孩子自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指导。

如,上面的晴从家长那里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拿他人的东西这种道德规范,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特别想得到那个玩具的欲望,结果还是把自己认为不该拿回家的玩具拿回了家。而晴的家长并没因此责骂晴,而是用使晴良心发现的方式,引导晴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其选择正确行为的愿望和动机,并通过这件事使晴掌握了区分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