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0494400000047

第47章 黄土高原:众说纷纭话成因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在苍茫肃穆的黄土高原上,由黄土塬、梁、峁组成的黄土地貌与层层叠叠的黄土窑洞群,构成了一副苍凉、博大、雄浑、粗犷的黄土地风光。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都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高厚达150~180米。区域内的主要山脉六盘山和子午岭将黄土高原自东向西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

对于黄土高原,我们通常所能看到的只是厚积在表面的黄土层,而黄土层掩盖着的则是早已形成的高原基岩。人们形象地将黄土比作黄土高原的“皮肉”,而将下面的基岩比作黄土高原的“骨骼”。因此,黄土高原的形成就分为了两个阶段:先是高原基岩的形成,然后才是黄土层的堆积。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层层叠加,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但是,这些黄土是来自何处?又是如何堆积在高原上面的呢?

长久以来,国际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很多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说法:“风成说”和“水成说”。

“风成说”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遇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而“水成说”则认为陕北黄土物质的堆积过程,主要是盆地周围高山岩石风化形成的粉砂质与粘土质碎屑由坡水带到溪涧,流入小河,又被大河冲到盆地、平原形成的。这些河流时常泛滥,形成一个广大的冲积扇并不断淤积,淤积到一定高度,河道就会被迫迁移,原先的泥土淤积处就会变成黄土。随着河道的不断迁移,泥土不断变成新的黄土,越积越厚,慢慢就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在这两个黄土高原成因说中,“风成说”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风成说也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原因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钻孔作业中,人们发现在现代沙漠下面埋葬着的湖相地层是近一万年来的湖泊沉积,这也就说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形成是近一万年左右的事情。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却是从距今25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形成早200多万年。这就对风成说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因此,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仍旧是一个谜。

黄土高原的现状

对黄土高原地区而言,最大的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而高原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近代地壳上升,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人类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光修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