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10493900000029

第29章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

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并不会带给孩子完整的幸福感。孩子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立,自主做事,能够独立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学会自立,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父母要尊重孩子追求独立的心思,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父母可以适时地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但绝不能一相情愿地代替孩子去做一切。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

这样做,其实很不明智。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成为家庭的“局外人”。到那时父母醒悟过来,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晚了。

一位妈妈说:“最近我身体不太好,想让女儿帮我做做家务,可是怎么指使她都不动地方。再三催促,小丫头却说:‘我的任务是学习,你让我干家务活,谁帮我写作业啊!再说了,以前不让我干,我现在也不会啊!’……哎,真挺伤心的。”

有个孩子,从小学到大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真正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等到进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孩子突然发现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可自己却什么都不会。记得第一次洗衣服时,他只洗了一件衬衫却倒了半袋洗衣粉。加水后,泡沫流得到处都是,反复冲洗了20多遍,仍旧有好多泡沫。结果,一件衬衫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漂洗干净。孩子在心里埋怨父母,为什么以前不教她做,害她在同学面前丢丑。

可见,平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免将来大人孩子都苦恼。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将来的生活能否过得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信心应付自己未来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中容易碰壁,心理上也会很自卑;而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一样,是从小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父母在任劳任怨地侍候着。父母太勤快,把所有的事情都打点好了,孩子就只剩坐享其成的分了。孩子什么都不干,自然缺乏自理能力,更不可能自立,这样是很难应对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如此一来,儿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受,就会成为成年后苦恼的根源。父母的一片好心,也变成了坑害孩子的慢性毒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其实,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健康,为人父母者不妨“懒”一点。当然这个“懒”,应该在“有心”的基础上。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服务”一生,学“懒”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让他们自己做;该自己做而不会做的事,家长可以袖手旁“教”,但决不能代劳。做个有心的“懒”家长,就是要让孩子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让孩子产生“我不做的事情,父母都会替我做好”的想法。不要因为怕孩子会吃苦就一味地迁就他们,一味地包办代替。小时吃点苦,长大了就能更多地尝到甜。

看看下面这个被儿子肖斌称为“懒妈妈”的“懒”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肖斌小学二三年级时,妈妈就开始教他洗小衣物。一开始,小肖斌不会,妈妈就坐在旁边教他换水、漂洗。

四五年级了,妈妈开始让肖斌拖地板。看着肖斌将地板都拖干净,脸颊上挂着晶莹的汗珠,妈妈虽然心疼,但却并不表现出来,只是说:“儿子,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妈妈拖的都干净。”

肖斌六年级时,妈妈开始让他洗自己的衣服。开始几次,肖斌说累,还抱怨妈妈:“爸爸都那么大人了,你还帮爸爸洗,怎么不帮我洗?”妈妈说:“你都12岁了,很快就读寄宿中学了。妈妈提前让你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到时候你才能得心应手呀!至于爸爸,你奶奶说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能帮全家人洗衣服了!呵呵,男子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就这样,在妈妈的引导下肖斌养成了自理的好习惯。上寄宿中学后,他一切应付自如。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中,过度的保护或一再地跟在背后收拾烂摊子,只会纵容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与其呵护孩子一路平安顺利,倒不如培养他面对挫折的勇气,训练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自理的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应该以耐心和爱心教导孩子,依照孩子的能力,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动手做;做得好则给以鼓励。初期指导时虽很麻烦、费时,但等孩子纯熟后,他就可能成为你的小帮手。

写给父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路,而是还要让他独立行走。”家长要适当放手,该“懒”则“懒”,要“懒”出水平,“懒”出孩子的良好习惯,“懒”出孩子的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