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10493900000025

第25章 教育孩子,低声细语胜过大喊大叫

生活中,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父母在一边喊得口干舌燥,孩子在一边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跟没听见似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愿答应并有所反应呢?一起看下面的例子。

“丁丁,去把手洗干净,要吃饭了。”这已经是妈妈第三次叫他了,可是7岁的丁丁看着动画片,就像没听见一样。妈妈火了,扯着嗓子大声训斥:“你没长耳朵吗?没听见我在叫你吗?”并走上前去关掉了电视。丁丁很无辜地垂下眼皮,很不舍地走出房间,随后低声嘟囔:“你玩电脑的时候,我叫你,你不也听不见嘛!”

这种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很多父母都疑惑万分,心想:“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呢?”有的父母甚至觉得孩子这种漠视父母指令的行为非常恶劣,如果听之任之,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孩子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看到好的一面,那就是孩子注意力集中。同时,不要急于给孩子扣帽子,责骂孩子“不长耳朵”,而要鼓励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孩子,并传达对孩子的信任。父母还应该及时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过错。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经对孩子大声叫喊:“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一些父母习惯于指望令孩子恐惧的怒火而不是令孩子信服的行为来发挥作用。这样做,会让你精疲力竭,但却很难奏效。要知道,靠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靠叫喊也无法驾驭孩子。

更重要的是,大声的威胁和斥骂会把孩子和父母渐渐引导到了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会破坏本该和谐的亲子关系。每一次对立,都会使父母和孩子的神经变得紧张,使彼此的关系更加糟糕。

同时,失控的怒火也会毁掉你努力管教孩子的成果。粗暴地、大喊大叫地训斥孩子,孩子学不到什么有益的东西。相反,一旦他习惯了你的这种教育方式,他会将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你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

值得父母们重视的是,英国教育协会的斯塔朋·斯科特教授表示,对孩子大声吼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孩子需要激情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但大声吼叫并不是好的引导方式,相反,对孩子怒吼,特别是不断地大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很大,这甚至比打孩子还厉害。”美国心理学家苏·格哈特也认为,怒吼给孩子带来压力,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很不利。对孩子长期大声吼叫,压力会影响孩子大脑中荷尔蒙等一些激素的分泌。

实践证明,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用冷静的方式,柔声细语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且他也会愿意按你说的做。

还拿妈妈催促正玩得高兴的孩子吃饭做例子。显然,孩子正在兴头上,妈妈大叫:“过来洗手准备吃饭!”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此时对孩子发火,孩子反倒难以理解父母的反应。如果需要孩子听见妈妈的话,并且让他按照指令去做,妈妈最好是让孩子先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后把孩子带到安静的房间里,再跟他说话。事实上,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理,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

如果妈妈实在是生气了,可孩子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妈妈不妨走到孩子跟前,轻轻扶住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你这里时,再开始说要说的话。说话时,妈妈最好看着孩子,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妈妈这样做不仅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而且能培养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端正态度。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知道,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父母学会控制自己很重要,在你将要发怒的时候要想办法使自己平静下来。比如,从1数到10,或是深呼吸几次,抑或是走开一会儿。如果这些方法仍无济于事,最终你还是失控地对孩子发了脾气,记住事后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你也是人,也会犯错,但你能承认并改正错误。

写给父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信息的表达,语言占7%,声音占38%,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内容再好,一“吼”也就吹了。其实,为人父母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