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10493900000002

第2章 用心聆听孩子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成人有成人固定的思维,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也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衡量事情的真相,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永远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么,因为我们的出发点、角度和孩子完全不同,我们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可能与孩子完全不一样。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只有把握好孩子的“小心思”,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

一位妈妈跟6岁的小女儿闲聊,女儿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对付跟我开玩笑的小男孩吗?我掀起裙子就把他们都吓跑了。”女儿觉察到妈妈愕然的表情,发现说漏了嘴,就像小乌龟钻进了壳,怎么也不肯开口了。妈妈后悔失去了一次听孩子真实生活和思想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父母已经不能再扮演“大家长”的角色了,而孩子也不想再做靠父母牵线的木偶了。而事实上,平时很多做父母的还是认为自己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不听话了,他们会忍不住生气,甚至打骂。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点耐心,好好地坐下来,听孩子把话说完呢?听孩子把话说完,你才能明白孩子最真实的想想法,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一位母亲问她7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孩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听孩子这么说,那位母亲失望极了。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她摸摸儿子的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孩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这位母亲的眼里盈满了泪花。

现在的家庭,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享受的宠爱和特殊待遇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一个潜在的弊端也自然凸现了出来。一些父母只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以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受风吹雨淋就算尽到了责任。殊不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很多孩子几乎是在父母填鸭式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交流空间闭塞,而且对父母有着一种类似员工对老板的“畏惧”,他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也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傲、冷漠、叛逆、偏激、执拗等性格弱点。这也会使亲子双方的代沟越来越深,误会越来越大。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孩子才是完美的孩子,为人父母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忙碌的生活而错过身边最重要的东西,然而孩子是没有耐心等你“有空”的。其实,孩子也有孩子的烦恼,不认真聆听,父母真的无法知道。“我心情也不好。我今天感冒了,头痛,真难受。”“我也是。我妈妈让我吃药,那种药太苦了,一点也不好吃。”“我妈妈今天出差了,我很想她。”……

平常只要孩子稍有不对,稍稍偏离大人预设的轨道,一些做父母的就会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教导,一回回反反复复地训斥。可为什么父母不想一想,孩子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有他们自己的内心小世界。你可曾认真倾听过孩子的心声?可曾走进过孩子的心灵呢?

给孩子和自己一个专属的时间,不是一边做家事,也不是一边处理公事,而是把所有的事放下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专注聆听孩子的心声。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亲愿意用心听他倾诉,孩子会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还会从中得到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

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想像的放飞,对孩子个性的认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意味着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意味着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根温柔的弦,让我们拨动它,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这一曲曲心灵之歌!父母应该与孩子敞开心扉,畅谈交流,与孩子做朋友,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多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难处,也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合理引导,健康教育,消除彼此的心结,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

倾听孩子心底话的重要法则是不单聆听孩子说话的内容,也要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不要只顾追问事情始末或准确性,而是要先回应孩子的看法及需要,以及他对事情的分析及演绎。父母不妨先表示了解和接纳,然后再作劝告和教导。

只要你懂得如何聆听,孩子便会很乐于扮演述说者。给亲子多一些时间,彼此之间才能更亲近、更贴心!

写给父母

“一言堂”的家里,没有聆听,只有傲慢与征服。教育孩子不是把千差万别的孩子揉成面团,送进“流水线”,打造成形状、大小、颜色,乃至口味都相同的“汉堡包”,而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的心灵,再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将孩子培养成有个性有思想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