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493800000025

第25章 “武圣”关羽之碑

武圣关羽是我国古代“忠、勇、仁、义”理想化人格的典范和化身,历代对其评价极高。例如,清毛宗岗在其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卷首的《读三国志法》一文中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正因为关羽具有“儒雅”、“英灵”、“大节”、“神威”、“志坚”、“谊重”、“磊落”、“严正”这样超群绝伦的优秀品格,才受到后世之人的极高崇敬,被尊奉为武圣人。据《三国志·关羽传》及裴松之的注引《吴历》和《三国志演义》的记载。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的部将擒杀后,孙权害怕刘备的报复,乃“送羽首于曹公”,企图“移祸”于曹操。曹操识破此计,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将关羽葬于洛阳南门外。因此关羽死后,“身困当阳,头枕洛阳”,留下两座陵墓,一在当阳,一在洛阳。

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集中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崇高道德和华夏民族的优秀品格,是做人的规范,社会的楷模,因此在他死后,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无限崇敬,历代帝王像追封孔子那样,对关羽屡加追封,乃至使关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儒、释、道三大教尽管信仰各不相同,然而对关羽的推崇和敬仰却“三教尽皈依”,儒家将他尊为圣(武圣人),释家将他尊为佛(迦蓝菩萨),道家将他尊为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则更是把关羽奉为神灵,虔诚地顶礼膜拜。正是出于这种对关羽的无限崇敬和虔诚信仰,历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以后,在全国各地先后兴建了难以计数的关帝庙,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东及台湾,西至西藏,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甚至连那些交通极不便利、近乎与世隔绝的偏远山区,都建有规模或大或小的关帝庙,可谓神州大地关庙林立,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孔庙。过去在城市里,通常都是文(孔子)武(关羽)二圣祠庙并存,但不论在任何地方,孔(文)庙只限于一座,而关庙的数量却不受限制。例如北京、明清时期有大小关帝庙116座,九门之内都有关帝庙,其中最大的关帝庙位于正阳门,是皇帝敕封和祭祀关帝的地方。直到现在,据统计在台湾还存有460多座关帝庙。

为了表达对武圣关羽的敬仰之情和缅怀之意,在洛阳、当阳的两座关陵中和全国各地许多规模较大的关庙中,不仅供奉有关羽雕像,还立有或记述关羽生平、或歌颂关羽武勇圣德、或记载帝王敕封、或记载修建关庙等事的石碑。例如,在河北承德的关帝庙中,立有清乾隆时户部尚书梁国治奉敕撰书的《承德府关帝庙碑》;在西藏札什城关帝庙立有清政府驻藏大臣和琳撰刻的《重修札什城关帝庙碑》,碑文记述了“关帝圣君实默佑”清军,保佑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军取得了反击廓尔喀侵藏之战胜利之事;在北京地安门西关帝庙,立有清雍正皇帝的御碑,碑文云:“孔子祀天下学宫,而关帝庙食偏薄海内外……盖孔子以圣,关帝以神。”山西解州常平村是关公故里,乡人敬慕关公之德,在其故居为其建庙,亦称关帝祖祠。庙南乃关氏祖坟,古柏苍翠,石碑林立。庙内立有历代所刻石碑数十通,对关羽封号,关族世袭、庙堂沿革记载甚详。在山西定襄县北关的关王庙内,存有金、元、明、清的碑刻,碑文对关羽封号及其修建经过记述甚详。

在关陵、关庙中,河南洛阳关林因葬有关羽之头,最为有名,规模也最大,所存的历代碑刻数量也最多。据查考,洛阳关林现存历代碑刻一百余块,其中有不少是具有较高史料和文学、书法艺术价值的精品,例如在著名的“汉寿亭侯墓”石牌坊后建造于康熙五年(1666年)的八角碑亭里,立有清道光元年(1821年)磨石重刻的关林林碑。碑为龟趺,高4.8米,碑首雕龙,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四字。碑阳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历代敕赐关羽的最高封号,其中“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这一称呼据考系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封谥,“仁勇”二字据考系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威显”二字据考系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十三日加封。碑阴镌刻清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碑文记述了关羽的生平事迹、历朝历代封号建庙等情况,其中不仅许多内容可补充《三国志·关羽传》之不足,而且,碑文最后部分还记载了关羽死后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建庙故事,虽不具史料价值,但文笔极为生动传神,富有传奇色彩,读来脍炙人口,颇具文学价值,其碑文云:

帝生于汉殇帝延平元年丙午五月十三日,至是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仲冬,时年六十四岁。权函其元,驰报操,操喜曰:“孤无忧矣!”因启函视之:面如生,须髯奋动。操大惊,仆地,良久方醒,惧甚,赠荆王,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即今冢。吕蒙将受封,忽据权座、厉声曰:“鼠辈识吾否?吾自破黄巾来,纵横天下三十年,汝诡计图吾,吾生不啖尔内,今当追贼魂。”权与将士罗拜地下,蒙口鼻出血,死。权以侯礼葬帝体于玉泉。……

万历(1573-1620年)中,有皇华如秦,道出于洛,夜宿邮亭,梦帝求购新宅。及觉,询及父老,遂展释于冢下。时有白气腾起,直凌霄汉,见帝隐耀于云间,与梦相符。乃移文抚按司道,请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圣帝君”。加冕旒十二,如帝制。遣使致祭于墓,特建庙貌。

在洛阳关林的碑刻中,还有许多历代凭吊之人留下的祭文诗词,其中有不少颇为值得咏吟的传世之作。例如,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御史知河南府事张汉来拜谒关林,写下了一首题为《关壮缪陵》的诗,并题书刻石立于关林,《洛阳县志》卷19亦收录了这块诗碑所题之诗,诗云(注: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天上存公神,天下遍公形,

天中留公骨,覆土成高陵。

我怀三季时,愎谏黄图焚。

三年化碧血,七寂剖丹心。

精忠逮南宋,垒垒岳王坟。

公陵一抔土,峥嵘终古今。

公与四陵并,我将五岳名。

吁嗟乎!

天王古东周,春秋奉声灵。

我公明大义,此邦即汉京。

鼎分扶汉室,尊周有传经。

伏公陵下拜,炎光弥上青。

形神如可遘,我公陟降庭!

君不见:

魏家七十二疑冢,

荒土欲平有人耕?

该诗碑从武功和圣德两个方面集中歌颂了关羽的一生,将他的陵墓与古代另外四个最为受人推崇的忠义之士——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周敬王卿士的大夫苌弘、商纣王时的比干和南宋时的岳飞的陵墓并立,称之为“五岳”,认为关陵虽然并不高大,只不过是“一抔土”,但是它却“峥嵘终古今”、上承古贤,下启后世,永远光照人间。充分表达了后人对武圣关羽崇高品格的由衷敬仰之情,由此也可窥见关羽在世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论及关羽与碑,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在关林、关庙等关羽纪念地和不少与关羽有关的地方,往往都有融诗、字、画于一体的、被称为“关帝诗竹”或“风雨竹”的《竹叶诗碑》,诗碑上刻有两枝修行,片片竹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首五言绝句: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相传此碑所书画的诗竹系出自关羽之手。据说三国时,曹刘徐州之战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与刘备失散,关羽被俘。爱才惜将的曹操十分看重关羽,将他留居曹营,优礼备加,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一心想劝关羽归顺自己,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但关羽挂念刘备,朝夕思归,终不肯降。为免除刘备恐其变心之疑,关羽在得知刘备的确切消息后,决定托人给刘备捎封信去,以表归刘决心。可是又担心被曹操发现,后果难测,于是关羽急中生智,作画以明志,借竹自喻,表明自己虽身陷曹营而不辱名失节。然而,根据对众多《关帝诗竹碑》的考察研究,可以肯定“诗竹碑”并非出于关羽之手,而是后人托名附会之作。因为,尽管洛阳关林、河北涿县三义祠、南阳武侯祠、长江三峡白帝城等处都存有《关帝诗竹碑》,河南少林寺、西安碑林等处收藏有《关帝诗竹碑》,但各地的“诗竹碑”除诗的词句大体相同外,画面均各不相同。例如,洛阳关林的《关帝诗竹碑》上刻两株修竹,一直一曲,竹下有嶙峋山石,竹右侧刻有“汉寿亭侯印”,并注有说明文字;而原存山西解州关帝庙的“诗竹碑”,则分为《关夫子雨竹》碑和《关夫子风竹》碑两块,其画面与洛阳关林的《关帝诗竹碑》截然不同,不仅竹子的形态迥异,而且其构图、运笔风格也大相径庭;而长江三峡白帝城的“诗竹碑”则与洛阳关林《关帝诗竹碑》、山西解州关帝庙《汉夫子风雨竹碑》的差异更大,碑上所刻是三根翠竹而不是两根翠竹。

诸如此类的碑刻,在各地的关庙中还有不少。这些碑刻为了解关羽的生平、研究关羽信仰这一民间习俗和关庙的兴建沿革历史,提拱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