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必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10488300000003

第3章 (三)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把握孩子成长的敏感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会说话、吃饭、走路、写字等等,孩子一切从零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那就是因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生命的敏感力。这就是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育的动力:敏感力和吸收性心智。幼儿心理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方面,就是幼儿有各种特殊的敏感性引导他去吸收其周围的一切,而且正是这种观察和吸收使他能够使自己适应生活,适应周围的环境。

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这种敏感力往往会在生命中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中发现的,他发现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

蒙台梭利在长期的幼儿教育中,也发现幼儿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种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这也是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发现——幼儿智力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这一发现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孩子成长的敏感期

1敏感期是暂时的

蒙台梭利发现敏感期的出现是暂时的,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的现象,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它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只要消失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出现。由此,蒙台梭利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敏感期而虚度这一时光,则宝贵的敏感期就会在未成熟的状态下稍纵即逝,造成幼儿发展方面的种种障碍,使其无法达到完全的发展。

能够完全利用敏感期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幼儿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并未充分利用敏感期,就失去了很多充实自己的机会,便长成大人,永远地成了型。这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和损失。蒙台梭利利用织毛线袜这样一个浅显而生动的例子对此做了形象的说明。她说;“老妈妈正在火炉旁打毛线袜子。由于年事已高,眼神不济,经常脱针而不察。等到织完之后,袜子上有多处脱针,因此袜子就不耐穿。与此同理,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错过了敏感期的某一部分,但还是可以长大成人。然而未能充分发挥本身具备的能力,本来应该获得的强而有力的完整形象将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在蒙台梭利看来,相当多的成年人都存在着“漏了一针”或“漏了几针”的现象,他们可能动作笨拙、不解音乐、缺乏色彩感、不懂艺术、计算迟缓、发音斯哑、书写凌乱、怯于社交、依赖他人、缺乏决断力等,但由于这时已经错过了敏感期,任凭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蒙台梭利说,如果这些人在自己的幼年时期能够置身于一个准备完善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完美的发展。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间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这一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但是,如果孩子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的指令行事,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已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要数倍。

2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期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幼儿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幼儿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幼儿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东西无动于衷。当某种特殊的敏感在幼儿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在某些物体上,而不照在另一些物体上,使得这些被照到的物体成为他的整个世界。

当一种精神的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又被激起,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幼儿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了他的欢乐和幸福。正是在这种心灵纯洁的火焰中,火焰燃烧着并没有浪费,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达到完美。另一方面,当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经过思维的过程、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智力的成果表现出来了。对这种活动就表现出厌倦,反应迟钝。

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敏感期加以大概的区分,提出幼儿从初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4岁;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初生到6岁。还有细节、书写、阅读、文化等的敏感期。这些敏感期的出现还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在某一特定的敏感期内,该种能力的发展将为下一个敏感期敏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敏感期的出现对于同一年龄的孩子来说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由此,蒙台梭利主张:不应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学计划将预定的内容在预定的时间内强塞给孩子,而是应该开发更有效、更有趣、适合孩子敏感期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不应按一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是应该以每个孩子自发的学习为中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视对每个孩子的个别辅导。

3要尊重敏感期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性格甚至变得乖戾。这时成人们对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蒙台梭利通过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心理的发展期间,当幼儿富有生气的活动遭到外界障碍的阻挠时,幼儿会有强烈的反应。而这种强烈的反应,由于原因不明,所以都被成人认为是“瞎想”、“任性”或“发脾气”。在幼儿做出了惊人的征服时,由于我们熟视无睹使我们成为麻木的观众。

幼儿敏感期的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只要有可能满足需要或消除危险,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消失了。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经历了一种似乎是病态的激动不安状态之后突然平静下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幼儿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幼儿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理解幼儿以及跟幼儿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

在蒙台梭利的幼儿园里发生的现象更能说明这些问题。

一天,不到3岁的然然的表现和往常有点不同。早餐后,他一个人在走廊里来回走动,好像在思考什么。老师过去叫他:“我们一起进教室听故事好吗?”

“不,我不进去。”然然回答。

“那你需要我帮助吗?”老师又问。他茫然地摇摇头。

“好吧!如果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老师说。他又茫然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老师看到他在跳跳床上玩得挺开心。

午饭时,然然没有动一口饭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东张西望,看见老师走过来了,说:“老师,我不想吃。”

老师问他:“你是不是不舒服?”他摇摇头。

老师说:“如果你不吃东西,肚子会很饿,并且会没有精神,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的。”

“不,我不想吃。”然然答道,神情看上去很委曲。

老师说:“老师喂你吃,好吗?”

“不,我不吃。”然然回答。

就这样僵持了大约5分钟后,然然的眼泪流了下来。

“好吧!你不想吃就归位吧。饿了就告诉我,好吗?”老师说。

“嗯。”然然点点头。

午休结束后,所有的孩子都起床了,只有然然还在睡觉。

“李然,该起床了。”听到老师叫他,他痛苦地半睁半闭着眼说:“我不起床。”

“现在是起床时间,我们还要去上课。”老师又提醒他。

“我不起床。”然然边说边哭了起来,并且紧紧地抱着毛毯。

“好吧!你还想睡觉就睡吧。”老师离开后,他停止了哭声。

下午吃加餐时,他慢悠悠地走出卧室,显得格外精神。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他天天如此。

这些现象说明,在敏感期中的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发展和建构自我意识,一旦遭到拒绝就会很烦燥、很痛苦。这时成人要尊重他的选择,并且尽量满足他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使他能顺利度过这一重要时期,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如果此时成人粗暴地打断幼儿的思维或企图分他的心时,就可能阻碍这种内部的艰苦工作。幼儿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无知,成人不考虑他特有的心理发展,按照成人的想法来行事,就可能压抑幼儿的基本欲望。

对成人来说,幼儿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这个谜之所以使成人感到迷惑不解,是因为他们是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根据它的内在的精神能量来作出判断的。我们应该努力地理解在幼儿活动的背后所隐藏着一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种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我们很可能会说,幼儿所有的反应都是一时兴致所为,但一时的兴致也包含着某些东西。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有待解答的谜,要找到其答案,有时候可能是很难的,但这种研究可能是极为有趣的,如果一个成人要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孩子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他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敏感期的教养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中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发现孩子的语言敏感期(0~6岁)1语言爆发性现象

蒙台梭利发现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始于无意识,并在无意识中发展、成型,然后才公开表现出来。从出生到6岁,从不会发音到学会了怎样说话,知道并能运用母语的语言规则,这都是无意识活动的结果。一些心理学家发现,2岁半的孩子只有两三百个词汇,6岁时他就知道了上千个。这些词都不是教师教的,而是他们自学的。

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是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幼儿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他的记忆力使他能记住以前所听到的词汇,但是他会根据某个时刻的特殊需要来自己运用这些词汇表达。

幼儿的进步并不是渐变的,而是呈现出跳跃性。语言的发展也不是逐字地、均衡地发展着,而是同样存在着心理学家所说的爆发性现象。

婴儿说话的第一次努力,是表现为呼喊、惊叹等。然后是发出双音节的阶段,然后是三个音节,再是单词。先是各种名词,然后是双词短语,这些短语表达整句的意思,每个字表示许多意义。紧接着是巨大的爆发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使用的新字爆发性地增加,这是第一阶段的爆发。但是2岁一过,便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词语有次序地分组,这是字词到句子的爆发性阶段。因此,第一次爆发是字词的爆发,第二次是思想的爆发。

在爆发出现以前,一定有某种准备过程。这种准备可能秘而不宣,但是孩子通过其他的活动表明,他的内心世界正在持续稳定地发展着。因为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动中能够看到他为表达思想做出的努力。

大约在1岁的时候,孩子发现了一件事实,那就是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称。他意识到他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而且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相应的词来表示。孩子已经能够从他听到的所有词语中挑选名词,特别是具体名词。至此为止,他已经迈出惊人而又崭新的一步。起初,他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看到晚饭做好了,孩子就会说“饭饭”,意思就是说:“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有时,大人听不懂孩子的话,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这时,孩子会感到失望而发脾气。但是不管怎样,无论是失望还是误解,都不会终止孩子的探索,他使用的相类似的词汇也逐渐增多,因为,他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在每个孩子年满2岁时,都能突然说出许多发音完全正确的词语。即使是接近哑了的孩子,他也能在三个月内容易地学会运用名词、动词、副词、助词的各种变化形式。

在过了2周岁以后仍然存在着表达能力的爆发性。简单句和复杂句的使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主语的用法以及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等都不知不觉地出现在孩子的语言中。这样就形成了孩子所属民族或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这是在无意识中积蓄起来、由意识传递出去的宝贵财富。这时,孩子拥有了新的能力,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话了。

2岁半是一个人的心理形成分界线。2岁半以后,孩子开始了组织语言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持续稳定地、而不是爆发性地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这一阶段要延续到大约5~6岁。在这个时期,孩子学习许多新的单词,完善句子结构。

这段时间,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只能听到很少的单词或方言的环境中,那么他能说的也只局限于这些词或方言。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环境里,就会丰富他的词汇。由此可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语言比过去更加丰富了。

就词汇的运用而言,孩子并不像鹦鹉。他不仅仅模仿声音,而且能运用他已获得的和储存起来的知识。

小朋友小玉听了妈妈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对“乡下佬”一词情有独钟,先是称姥姥、姥爷为“乡下佬”、“乡下爷”,而后又把王老师叫“王老”。

一次午餐,小玉不想吃饭,只想吃小王子麦烧饼,妈妈说:“先吃饭,才能吃零食。”小玉说:“这不是零食,零食是甜的。你这个笨蛋,真是个傻瓜。”这是那个故事里的对话,听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有一次,妈妈跟爸爸开玩笑,随口说了句“简直有神经病!”没想到正在旁边玩耍的小玉接着说:“爸爸有神经病,还有高血压、低血压、大脑炎、气管炎……”。

一次爸爸浪费电,妈妈说他烧包,小玉问:“烧包是什么意思?”爸爸解释:“就是故意浪费的意思”。第二天,小玉故意把一盆面粉都洒在地上,妈妈问小玉干什么呢,小玉回答:“在烧包呢!”

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孩子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孩子的这类语言敏感。实际上,是孩子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孩子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孩子就不感兴趣了,父母们不妨一试。孩子在学说话时期,会无意中把粗话都学到,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为孩子充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因为这时孩子并不分也不懂好坏。

从出生到2岁的幼儿这段语言敏感期里,父母还要必须具备语言发展的科学知识。要细心的去观察孩子,而不是把成人自己的思想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敏感期。

2孩子表达障碍形成时期

幼儿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然而外部表现出来的却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能力极不相称。比如我们想用外语谈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但说起外语来又只是咿咿呀呀的,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很可能会发脾气,觉得不耐烦甚至嚷嚷。一两岁的幼儿也是如此。当他尽力用一个单词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听不懂,他就会大发脾气,沉溺在徒劳无益的狂怒之中。这样的事例是俯拾皆是。大家都知道聋子和哑巴特别好争吵,这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其思想的缘故。

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急需要表达出来。然而,即使是正常幼儿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年龄,烦恼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他就会生气。由于还不会说话,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发怒。他的恼怒在于,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汇。

这时,他是一个正在争取独立又被误解的幼儿。幼儿的孤立无援是多么容易使他陷入精神上的痛苦。而理解幼儿的语言,对把他从这种痛苦中解救出来,使其内心趋于平静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孩子的父母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应该使幼儿陷入这种孤立的状态中,应该让他们同成年人多接触,让他们经常听发音清晰的最好的言语。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困难时期。因为其发展的障碍都产生于环境,或者是因为其自身能力的局限。这是孩子一生第二次感到适应环境的困难。第一次是在婴儿刚出生时,这时,婴儿对出生的震惊,在缺乏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的情况下,造成他心灵的创伤以及由此产生的退化。孩子现在的状况与此类似。语言的获得是一个更加独立的艰难旅程,而且还潜伏着退化的危险。

但是,正如孩子在这个时期保留了他所学习的、对以后的生活有用的东西一样,他也保留了其心理障碍的消极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可能会正常发展,同时其个性也会出现畸形和偏差。这种畸形和偏差在孩子以后的发展中变得更为严重。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敏感的孩子更容易造成伤害。心理障碍也阻扰了孩子清晰的发音。例如口吃或发音有缺陷,这些缺陷起源于言语机制的形成时期。

我们应该记住孩子在这一创造性阶段中,心理接受的印象和印象激起的情绪都会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长大后觉得说起话来非常吃力,好像总是犹疑不定,不知要说些什么。但是潜伏在内部的这些困难到现在已经是无法克服了。它们是长期自卑的表现,而且将纠缠人的一生。

在“儿童之家”的学校里,有些3岁和4岁的孩子从来没有开过口,甚至连2岁孩子说的复合词,他们都没有说过。由于他们感到自由和周围环境的刺激而突然说话了,这表明他们本来就可以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定是某种严重的心理创伤或长期的障碍压抑了孩子的丰富的语言。

最后我们必须牢记的是:人生的最初的两年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人们对婴儿所具有的巨大的心理能力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极其敏感,因此,任何粗暴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当时的反应,而且这种影响还会造成孩子终生的缺陷。

3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婴幼儿时期(0~6岁)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2个月左右婴儿(从满月到1岁为婴儿期,从1岁到3岁为幼儿期。)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这时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事半功倍的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阶段性,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4口语敏感期的练习

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要根据情况进行一些练习来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练习的内容有:

练习发音、辨别语音、朗读古诗、对答游戏、词语接龙、说反义词、故事接龙、悄悄话、“一分钟”分享、玩具展览会、主持节目、经验讲述、每日一问、谈话活动、绕口令、看图说话、讲故事、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续编故事、改编故事、创编儿歌、散文欣赏、戏剧表演等。

发现孩子的秩序敏感期(0~4岁)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孩子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四年。孩子对外界秩序的敏感期表现为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这对我们成人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通常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无秩序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我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小朋友玟玟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吃饭。玟玟看了看坐在对面的爸爸,又看了看妈妈,不安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哭了起来。大家以为他饿了,忙着给他夹菜,可他推开筷子继续哭,怎么哄都没用。他坐在妈妈怀里指着对面的爸爸喊:“爸爸,爸爸。”妈妈把他送到爸爸怀里,他却又指着妈妈喊:“妈妈,妈妈。”妈妈才突然意识到:平时吃饭时他总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今天为了照顾客人,爸爸坐到了他们对面。一桌人全体起立调换位置,让玟玟坐回他爸爸和妈妈中间。玟玟这才安静下来,开始吃饭。

这些例子表明了对秩序这种本能的强烈性。在“儿童之家”的学校里可观察到的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就是:当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当的地方,是孩子发现了它,并且把它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例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使它物归原处。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注意最小的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孩子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甚至那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些3~4岁的孩子在做完练习之后,也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安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所执行的一个最高兴和自发的任务。

因为,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无疑,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

幼儿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孩子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幼儿对秩序的要求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

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喜悦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果幼儿发现桌椅搬离了通常放置的地方、柜子的门被打开了、物品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等,侵犯既定秩序的问题,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发脾气。

为了适应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性,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之家”中每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且还规定了使用物品时的规则、方法和具体的动作程度。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之家”的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她看来,“儿童之家”中几十名孩子自由地活动而不会发生混乱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所有物品的位置都已经确定,从而使幼儿感觉到稳定和安宁。

所以在幼儿的敏感期内,家长也要注意这些问题。

秩序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4岁,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孩子的一种内部的感觉,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这表明,孩子对环境、对他原来生活的空间的秩序有了感觉。

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幼儿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适应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这时就产生了执拗。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所以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发现孩子的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有一个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5岁,并使他能以真正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吸收印象,这就是感官敏感期。

婴幼儿智慧的开端始于六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指用眼看,并进行手眼配合。听觉指用耳朵来听,和中枢神经的反应。味觉指舌头对食物品尝,感受酸甜苦辣的味道。触觉指皮肤对外界的感受触摸,越丰富越好。

婴幼儿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吸收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像镜子一样容纳它们。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结果他有选择地挑选印象。

大量的实验已经表明,不到1岁的幼儿能对他们周围的环境获得很清晰的感知印象,以致于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幼儿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但进一步要注意的是,这种印象一旦获得就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了。

1孩子的感官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包括味觉方面如使用舌头进行的味觉、触觉感觉事物、认识事物,还不断练习使用牙齿咬东西等。听觉方面,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父母们也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语言出现之前,宝宝通过看看、碰碰、摸摸、听听、闻闻、尝尝、动动来认识着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触觉,是早期宝宝与世界接触、交流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2宝宝味觉刺激训练

(1)宝贝出生后第一个给予他味觉刺激的是母乳或代乳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他的味觉刺激,将会引起宝贝偏食、拒食。所以,妈咪应当在宝贝1个半月时适当地给宝贝喂些桔子汁,3个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种菜汤让宝贝尝尝味儿。

(2)用奶粉喂养的宝贝,应3~5个月换一种奶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口味的奶粉,导致宝贝味觉迟钝。这些不断变换的食品可以给予宝贝充分的味觉刺激,对宝贝味觉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6个月以后,给宝贝尝一尝甜的、酸的、咸的饮料,同时,可有目的地鼓励宝贝去品尝不同的味道,并在训练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语言进行强化,比如问宝贝“酸不酸”等。

(4)准备小碗、小勺、小托盘,三份同颜色不同味道的液体:甜、酸、咸。爸爸妈妈和宝贝一起品尝这些液体,告诉宝贝“这是甜的”、“那是酸的”、“这是咸的”等,再尝一次,加深印象。

(5)准备一些可口的水果(如香蕉、橙子、苹果等),让宝贝都尝一尝,告诉宝贝香蕉是甜的,橙子、苹果是酸甜的,再问问他哪种味道喜欢吃。

3听觉敏感期的练习

听指令做动作、听歌词做动作、安静游戏、寻声游戏、猜猜我是谁、看大画册、听故事、听录音机、讲故事、指令接龙、神秘袋游戏、传悄悄话、音响的配对、乐器与音响的配对、辨别不同质地物品的声音、声音与图片的配对、为故事配音、猜谜语、听故事、欣赏相声等。

发现孩子的细节敏感期(15~4岁)

从两岁开始,孩子开始对我们成人不注意的细小事物感兴趣了。甚至可以说,他对不显眼的东西,或至少是意识边缘的东西感兴趣。

在一个15个月的小女孩身上蒙台梭利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敏感性。当时一个小女孩在花园里捧腹大笑,这笑声吸引了蒙台梭利,因为她认为这笑声对这么一个小孩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只见小女孩坐在平台的砖块上,处于一种完全的神往中,附近的一块种着天竺葵的美丽花坛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小孩并没有看着它们。她把眼睛盯在地上,用郑重其事的口气对蒙台梭利说:“那里有一只小东西在动。”经她的指点,蒙台梭利看到了一只实际上跟砖块颜色一样,微小得几乎看不出的昆虫正在迅速地跑动着。激发起这个孩子想象的是一个小生物,它会动,甚至会奔跑!在快乐的叫喊声中进发出一种好奇心,叫嚷声远远高过这种小孩寻常的声音,这种欢乐并不来自太阳,也不来自花朵,也不来自她周围艳丽的色彩。

成人总以为幼儿仅仅对炫丽的东西、鲜明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产生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幼儿。我们都注意到幼儿如何被歌曲、钟鸣、随风飘扬的旗帜、明亮的灯光等所吸引,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瞬息即逝的,它可能使幼儿分心而得益甚少。

1孩子细节敏感期的故事让人惊叹

有一次,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玩母亲给他收集了很多色彩艳丽的明信片。这个小孩对这些收藏品似乎很感兴趣,拿来给来作客的阿姨看。他用孩子的语言对阿姨说:“吧吧,”即“汽车”。于是,阿姨知道他要看汽车的图片。

然而,在这些明信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等动物的图画,并没有汽车的图画。阿姨对这孩子说:“我没有看到汽车。”当时他看着阿姨,挑出一张明信片并洋洋得意地说:“呶,这里!”

在这幅图画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只美丽的猎狗,远处有一个猎人,肩上扛了一把枪,在一个角落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弯弯曲曲一条线,可以肯定它算是一条路,在这条线上还可以看到一个黑点。这个小孩用手指着这黑点说:“吧吧”。事实上,虽然它极小以至几乎看不到,但可以看出这个小黑点确实表示一辆汽车,一辆汽车按如此小的比例描绘出来,以至很难发现它,这倒引起了这个小孩的兴趣,促使他指给人看。

一个搜集最小细节的孩子必然带着一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我们,因为他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通常是作这种综合的,结果,他必然把我们看成是一个多少有点无能的人,一个不能正确理解的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很精确,由于我们对细微末节不感兴趣,他就认为我们迟钝和麻木,如果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肯定会告诉我们,他极不信任我们,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彼此的不相干,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

2发现孩子细节(细微事物)敏感期

孩子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孩子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孩子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这时,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你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发现孩子的动作敏感期(0~6岁)

1增强肌肉协调能力

所有的运动都有一个异常复杂而又细微的机制。老虎跳跃的优美姿态或松鼠飞跃的轻快动作都是因为相反力的平衡作用而产生的。对动物来说,这种内在的协调是自然赋予的。但人类没有一样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具有爬、跑或是游泳的特殊天赋,而人没有;不过人有一种天赋就是无论是爬、跑,还是游泳,他都能学会,而且还能比动物做得更好。这种能力形成就必须要在人的孩子时期通过不断地活动,使自己达到完善。

人的动作不像动物那样固定和有限,是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人有着丰富的肌肉,因此他能够学会做出几乎各种动作。他能够决定和选择他将学习哪些动作。当人运动时,我们并不是说增强他的肌肉,而是说使肌肉协调。增强肌肉和协调肌肉是迥然不同的。因为对人来说,出生时所有肌肉是不协调的,所有运动的神经调节靠心理支配来形成和完善。也就是说,孩子有创造协调的潜在能力,而且协调一旦形成,便能通过练习继续加以完善。

人能够获得所有的肌肉能力,但事实上,谁也没有全部获得过。正如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因为太富裕了,他只能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他可以随意挑选他使用的那部分。一个人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但并不是说他生来就有与众不同的特殊肌肉;职业舞蹈家也不是生来就有艺术所需要的特殊肌肉。这两者都是在意志的支配下经过练习发展而成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谁,也不管他想要做什么,都有广泛选择肌肉的能力,而且为自己确定一个发展方向。人的心理对他的发展能够起到建议和引导的作用。一切都不是预先注定的,只要有了意志,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到。

2运动练习的真正目的

一个人的工作性质通过运动表现出来。因为人的工作就是精神生活的表现,而且牵涉到各种运动,运动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内心世界的这一核心导引部分。如果一个人没能发展其整个肌肉,或者正如有时发生的一样,他只发展繁重的体力劳动所需要的那部分肌肉,那么他的心理也同样只停留在其运动所维持的低水平上。因此,人的精神生活可能要受他所面临的或者他选择的那种工作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体育和游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的原因。开设体育和游戏课程以避免过多的肌肉被闲置。

有些人认为,孩子认真学习书写,是为了将来成为秘书;学习钢琴是为了将来成为钢琴家。这种职业训练同蒙台梭利所理解的教育中的运动的真正目的是大相径庭的。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运动,指的是孩子协调其精神生活中必需的运动,以丰富其精神生活,能够实现的所有潜能。

目前的教育思想和原则,都过分强调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一旦我们理解了运动的真正目的,这种自我中心论就一定会消失。社会生活中,个人的行为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社会。当我们论及人和动物的行为时,我们指的就是这种有目的性的运动。这种行为是人与动物活动的核心。它不限于诸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个人需求的活动,它更是服务于更远大的目的,为他人的利益而活动。如果没有社会或超自然的目的,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否则,人的工作只能算是体操练习。在所有运动中,跳舞是最有个性的。但是即便是跳舞,如果没有观众,再美的舞蹈也会索然无味。

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取决于心理所导引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影响超过了他们的有意识目的。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和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活动。

3幼儿手的发展

跟人的智慧最紧密相关的两种肉体的运动,一是舌头的运动,二是手的运动,舌头用来说话,手用来工作。人的手如此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使心灵能展现出来,并且它使整个人跟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靠了手占有环境的,他的手在他理智的指导下改变环境,并进而使人能完成他在地球上的使命。

幼儿的手的发展是令人惊叹和神圣的。因此我们应该热切地期待着孩子朝着外界物体第一次伸出小手的举动,这是小手第一次有智慧的举动。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孩子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孩子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对于这种举动成人应该充满赞美。

孩子运动的最早象征是抓取。因为,据观察首先吸引孩子注意的不是他的脚而是手。他一旦注意到手,抓取就会急速发展,而且从起初的本能性活动变成有意识的活动。

10个月时,婴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唤起了他对抓取的兴趣,且渴望掌握。在渴望的驱使下婴儿不再是单纯地抓捏东西,而成了手的练习,特别表现在到处移动物品上。还不到l岁时,婴儿的两只小手就开始忙个不停。食橱和有盖的箱子的开关,衣柜的抽屉拉出和推进,瓶塞的取出和塞回,篮子里零散的东西的拿进拿出等等。正是通过这些努力,渐渐地,婴儿就越来越能够控制他的双手。

为了发展自己的心灵,婴儿必须通过自身的运动,通过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此,他需要有一些能使他工作的物体,以便给他提供活动的动机。但在家庭里,这种需要被忽视了。婴幼儿周围的东西属于成人所有,并为成人所用。对婴幼儿来说,这些东西是禁忌之物。大人害怕那些小手伸出去拿一些他们所爱护的东西,基于这种焦虑,大人筑起了一道防线,似乎跟一种正在侵犯他的财产的一种力量作斗争。他们千方百计隐藏这些东西,不让孩子拿到,他们老是说:“不要碰!”正如他们不断地重复:“别动!静下来!”

下面的故事在生活中非常有代表性。

小朋友玲玲有一双非常漂亮可爱的手,手指又细又长。极爱干净的妈妈要求玲玲的手也每天都保持干干净净,所以她的手从没有自由运用过。

但在3岁时,她的手却出现了问题。她总爱将手指单调地放在眼前晃动着,同时自言自语。不断重复这种刻板的动作时,外界的一切好像与她没有关系。她很不开心,整个人经常像丢了魂一样。父母看着她,忧心如焚,想不通心爱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后来转到了蒙台梭利学校后,蒙台梭利学校的老师对妈妈说,让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恢复正常。因为动手能力使好奇和好动喜欢探索的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享受快乐,在不同的操作中感受到满足,能力得到提高,情绪就能得到满足,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老师的指导下,妈妈买了一个沙包,玲玲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复触摸很长时间;妈妈还把米、面、豆子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玲玲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可能她的手在寻求着从未有过的满足。

玲玲渐渐快乐起来,她的手也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在眼前晃动手指的行为不见了,自言自语也很少了。与此同时,玲玲的心扉也在慢慢敞开,她哭着说出了以前从未说过的事:在原来的幼儿园,她曾因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我们无法想象那时的玲玲该多么恐惧、无助!她不正常的手势就反映了她过度紧张的内心。

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无论它是多么高级的幼儿园,也完全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环境,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蒙台梭利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如果孩子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无法使用其双手,则其品格的形成就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阶段,表现为不能顺从、缺乏主动、懒惰和忧郁;而那些一直用手劳动的孩子则发展顺利、迅速,且能达到突出的道德水平。因此蒙台梭利说,如果没有手的帮助,孩子智力不可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孩子能获得更加健全的发育。

4幼儿行走能力的发展

幼儿行走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仅仅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走路获得的。幼儿的第一步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征服,它通常标志着幼儿从1岁进入2岁。学会走路对幼儿来说是第二次降生,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番努力的成功是幼儿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这第一步之后,他仍然需要经常的实践。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是个人持续努力的结果。

当幼儿试图走路的时候,他受到一种不可压抑的冲动的驱使。他勇敢无畏,甚至在尝试中有点莽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冲向胜利。虽然,父母欣喜地看到幼儿迈出的第一步,但是孩子追求目标的这种强烈渴望,使成人用防护设施把他们围起来,这些设施实际上是障碍物。即使幼儿的腿已经强有力,他们仍然把孩子关在学步栏里或婴儿车内练习走路。当成人带幼儿外出时,即使他能够走路了,成人仍把他放在手推车里推来推去。成人所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幼儿身体的发展得到了关心,但他内在精神的发展却未能得到关心。

1岁半到2岁大的幼儿可以走好几英里路,爬斜坡和梯子等有一定难度的物体,但是跟我们成人相比,他的行走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成人的行走是要到某个地方,结果他以稳健的步伐,直接走到那里。相反,孩子的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他步履缓慢,还没有一种有节奏的步伐,也没有一定的目的地。他的行动是被他所直接看到的周围物体所引起的。如果成人要帮助这个孩子,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最终目的。散步最适宜于正在学习如何协调许多不同动作的孩子,因为靠两条腿维持平衡和前进需要这些动作。

幼儿自然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滑梯上总是挤满着孩子,他们登上登下,爬来爬去。我们也经常见到,2~3岁的孩子,他们能够行走一英里半的路,还有许多其他的孩子,他们能够在窄而陡的梯子上上下下一个多小时。

幼儿的运动不能归咎于一种偶然性。他是在自我的指导下对这种有组织的运动建立起必不可少的协调性。依靠无数的协调经验,他的自我用他的正在发展的精神协调,组织和统一了他的表达器官。因此,孩子必须能自由地决定和完成他自己的行为。

有些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活动不明白。有一位母亲曾经就她的小孩发脾气之事咨询蒙台梭利。她的幼儿刚开始学走路,不过只要她一看到梯子就尖叫起来,当有人抱她登上楼梯或下楼梯,她就几乎激动得发疯。这种现象似乎不可理解,只要把这个小孩抱上或抱下。她就变得眼泪汪汪,如此的激动,她母亲认为这种心理紊乱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这孩子只想靠自己爬上爬下楼梯。楼梯的台阶对她更有吸引力,她可以把手搁在台阶上,或坐在台阶上,而这些地方就是她漫步的唯一场所。这也是孩子动作协调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较高等动物是本能地使自己适应于幼仔的需要的。当一头小象被他的母亲带入成年象群时,这些巨兽就把自己的步伐降慢到幼仔的步伐,当小象疲劳停下来时,它们也都会停下来。而作为人类的成人所遵循的行为方式应该是放弃他自己的优势,这样他才能使自己适应生长中的孩子需要。

5孩子动作协调性敏感期(0~6岁)

这是在孩子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3岁。手表现为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这中间包括了对空间的敏感表现,比如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3岁时出现。幼儿从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

特别是两岁的孩子,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幼儿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孩子在模仿中学习

蒙台梭利研究发现,在每—种生命中都存在着—种吸收和模仿环境的能力。只不过,在昆虫和动物中,它是—种生理的能量,而在幼儿的身上则是一种心理能量。就像有的昆虫看似植物的叶,有的则看似茎。它们在植物的叶和茎上走完其生命的旅程,它们与植物的叶和茎是如此地相似,几乎融为一体。正如昆虫与其赖以维生的植物融为一体一样,幼儿在吸收周围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与其正在融为一体。

由于幼儿正处于塑造自我的过程之中,所以,他的运动有一个特征,即它不是单纯偶然的或随机冲动的结果。孩子并不仅仅是无目的地跑、跳和拿东西,由此使屋子里狼藉满地。他的建设性活动是从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启示的。他努力模仿成人使用或操纵某物的方式。在使用同样的东西时,孩子试图像他周围的成人一样去做。因此,他的活动跟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孩子们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

实际上,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模仿了。首先是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到2岁以后,大部分孩子开始对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兴趣,比如,他想学习爸爸妈妈是如何使用电话、钥匙、瓶瓶罐罐和电视遥控器的。这些动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孩子能够意识到他所模仿的动作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1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般14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够回忆起几周前或者几个月前他们看到的一些行为,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也许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猛然听见孩子也轻轻地这样说。因为无论是词汇、基础语法,还是脏话,语言都是通过模仿而学会的。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肯定模仿你的发音,你的用词和你常说的口头禅。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

另外,孩子们对待周围人们的方式也是通过效仿父母而学到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这些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

2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模仿,因为这是他迈向

独立的中间站最终,你的孩子不仅仅是模仿了,他也会出于自己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他通过每天看见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让我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确切地说,模仿成为了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己做”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孩子专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凳一个小凳子使孩子能够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玩具电话,模拟厨房和用具,那么就能够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不过,孩子的一些模仿会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存在危险的因素,那么就等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失败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己再去尝试。那么,孩子才会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自己成功。

3模仿能力存在问题的3个征兆

模仿的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毕竟,孩子模仿时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实践。因此,15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尝试,也常常被看作是否发育正常的一个标志。

研究发现,自闭的孩子和神经系统紊乱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碍。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24个月的时候,他还没有以下行为,那么就必须找儿科医生来诊治了。

(1)模仿你的动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电话。

(2)跟随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当你往一个纸筒里看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否也想看?

(3)玩过家家的游戏,比如把小碗给娃娃让她吃饭等等。

发现孩子的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孩子在刚开始形成自我时,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和父母的启蒙非常重要。他们请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他们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能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在幼儿园,2岁半的明明看见了伟伟的小车,不加思索地骑了上去。李老师请他征求伟伟的同意,明明用双手拇指与食指来回搓着,表情严肃,眉头微皱,快速走到伟伟面前时,这时他的表情逐渐放松了,但还是很严肃,刚要张嘴,伟伟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似的,转身向地下室跑去。明明愣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去追伟伟。

一直追到地下室门口,伟伟用力敲门想进去,明明站在后面安静地等着,希望伟伟静下来和他说话。等了1分钟,伟伟仍在那儿用力地敲着门,嘴里大喊着“开门!开门!”明明似乎等不及了,在后面小声问:“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他声音太小了,伟伟根本没听见,继续在那儿敲门。明明又开始搓双手拇指与食指,眉头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明明发现伟伟没理他,失望地叹了口气。老师以为他会放弃,没想到他又鼓起勇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话,声音也比刚才大了很多。

这回伟伟听见了,但并没有听清楚,他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明明。明明立刻感觉到机会来了,微笑着对伟伟说:“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明明的发音不太清楚,伟伟还是没听清,疑惑地转头看看老师。

明明的表情也有点紧张,用求助的眼神看老师,老师知道他需要帮助,立刻友好地对伟伟说:“伟伟,明明在问你是否愿意让他玩一会儿你的小车。”听了老师的话,伟伟犹豫了一下,眼睛看着地面摇了摇头。见伟伟摇头,明明就像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似的,非常平静地走出地下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慢慢坐在游乐场的台子上,皱着眉头,出神地看着伟伟的车,看了好久,似乎在想着什么。忽然,他放松了眉头,叹了口气,跑向远处的滑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明明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放松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融合到环境中去。他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学着用自己的能力尝试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从中找到乐趣,积累成长的经验。请看下面这个小朋友的变化。

小朋友轩轩不到3岁,此前他从未进过任何幼儿园,一直在家由父母及保姆带。

进入蒙台梭利班最初三个月,轩轩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或是在操场四处漫游,偶尔会和同龄或比他小一点的孩子接触,但基本上不与大孩子交往。“分享日”带来玩具,也始终紧抱着不和其他孩子分享,别人要分享他的玩具他就会大哭。

慢慢地,他和同龄的、小一点孩子的接触频繁起来,对小孩子尤为关照,常以大哥哥自居。但和大孩子仍无实质上的交往。又过了几个月,他开始和同龄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为此哭泣。与大一点的孩子交往也增多了,时常和他们结伙游戏,“分享日”带来的玩具也愿意与伙伴分享,但不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只带旧的或自己不喜欢的玩具。

又过了两个月,夏天到了,他大多时候都在室外与伙伴们游戏,与同龄伙伴的冲突也减少了,开始喜欢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交往。“分享日”开始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和伙伴分享。7月份开始,他坚持每天带糖来与小朋友分享,妈妈不允许带就跟妈妈哭闹纠缠。逼得妈妈没办法,找老师求救。老师和妈妈协商后决定,每天下午妈妈接他时带一大袋糖来。当小朋友围着他、向他要糖并表示感谢时,他非常快乐,与伙伴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找老师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

两周后,他不再强求妈妈带糖来接他了。也就是说,他已经不用通过食物交朋友了,他和小伙伴们的关系已十分融洽了。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在该年龄阶段,社会教育极为重要。在此阶段,还有机会纠正头三年里遇到的各种障碍所造成的人格偏差,因为这正是本性完成其工作的时候。

发现孩子的书写、阅读、文化

敏感期(35~6岁)1书写的开始

书写能使手掌握一种跟说话同样重要的技能,并且创造能完全精确地反映口头语言的第二种交往手段。因此,书写依赖脑和手。

作为文字发展的自然结果,书写的出现是合乎逻辑的。但要能正确地书写,手必须要能描摹出这些符号。一般来说,这些字母的符号是很容易描摹的,因为它们除了代表特定的语音之外别无他意。

在罗马的第一所“儿童之家”里所发生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孩子发现自己会写字。第一个学会写字的孩子是那么的惊奇,以至他高喊着:“我已会写字了,我已会写字了!”孩子们兴奋地围上去看着他用粉笔写在地板上的那些字。“我也会,我也会!”他们叫嚷着跑去找书写的地方。有的人簇拥在黑板的周围写,其他的人趴在地板上写,他们都开始在写字。

他们的活动就像一股急流再也不可阻挡。他们在家里到处都写,写在门上、墙上、甚至面包上。这些孩子只有4岁左右,他们书写才能的显露是老师们完全没有料到的。

在“儿童之家”,一般是4岁的孩子已对书写有强烈兴趣,不过也有3岁半的孩子就开始书写的。从第一次准备练习到第一次写字之间的平均时间,4岁大的孩子是一个月到一个半月;5岁的孩子是大约一个月就可以了。但是有一个孩子只用了20天就学会在书写中应用全部字母。4岁的孩子在他们入学两个半月后,就能听写出任何词,并能用钢笔在练习本上书写。“儿童之家”的孩子一般经过3个月后,就能熟练地书写,6个月后,可以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无疑,书写是一种孩子最容易和最喜欢掌握的本事了。

2阅读的开始

这时,孩子们不大喜欢阅读别人所写的东西,很可能是他们还不能读出这些字。当老师大声地念出他们所写的字时,大多数孩子转过脸来楞楞地看着她,似乎在问:“你怎么知道的?”

过了6个月,他们开始理解阅读的含义。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种进步,最主要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一天,当老师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边写边说着“打开窗户”,“到我跟前来”,等等,他们注视着她的手,并逐渐认识到,老师正在跟说话一样表达她的思想。他们一认识到这一点,就开始拿起老师写过字的那些纸,把它们带到角落里,试图阅读它们。他们只是默读这些字,并未发出声音来。由于努力思索而紧皱的脸蛋突然露出了一丝笑容,并且高兴地蹦跳起来,仿佛隐藏在他们体内紧压的弹簧突然放松了。这情景说明,他们已经理解老师所写的这些字了,这就是他们阅读的开始。他们最终进展到能够阅读包含有复杂命令的长句子。但这些孩子似乎只把书写理解成表达自己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就像言语本身一样,它成为言语的另一种方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

就在这同时,这些孩子开始阅读在周围环境中所能发现的印刷体的文字,比如,他们在街上停下来读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很明显,这些孩子更感兴趣的是理解这些字母而不是阅读这些字。他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同的书写文字,并通过一个字的含义而学会阅读它。这是一个直觉的过程,就像成人辨认刻在岩石上的史前文字一样。他们在这些符号中所发现的含义就证明他们已经把它们辨认出来了。

如果这时我们匆匆忙忙对这些孩子解释这些印刷符号,我们就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力。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

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一天,一位孩子很激动地走到学校里来,在他的手中捏着一张揉皱的纸,他悄悄地对一位同伴说:“你猜这张纸上有什么东西。”“什么也没有,这只是一张破纸。”“不,这张纸里有一个故事。”“上面有一个故事?”这吸引了一群好奇的孩子。这个孩子拿着这张从一堆废纸中捡起来的书本上散落下来的纸,开始读起来,并整整读了一个故事。

于是,他们理解了一本书的意义,书本成为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然而,当他们发现有些内容读起来有趣时,许多孩子就把这一页撕下来带走了,所以,必须同时阻止这些由于喜爱而变得具有破坏性的小手。在他们能阅读书本和学会尊重书本之前,应在老师和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