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10488100000021

第21章 令人恐慌的炒房团

老实人:好不容易赚得的钱,一定要存到银行,这是最保险的路径。炒房是富人们的事情,与我是不相干的。

温州人:有钱赚得地方就是我们要去开拓的领域。赚了小笔的钱存到银行不是最佳的,不如拿来进行房产投资,炒房的同时钱也就来了。

温州人因为善“炒”的形象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尤其是疯狂的“炒房团”更是让人又叹又惊。起初,“炒房团”的兴起是源自温州人自家门口,这或许和温州人天生就有着疯狂致富的理念有关。

1998年到2001年三年间,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进入房地产,这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快速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飙升到超过7000元/平方米。这种涨幅让致力于炒房的温州人瞬间尝到了疯狂投资带来的巨额利润,不过,在财富上不知满足的温州人并没有因为尝到甜头而停止下来,而是将目光投放到了上海、杭州等更为广阔的房地产市场上。

很多人会发问:温州人是哪里来的这么多资本,让他们有这样疯狂炒房的举动呢?

身价不菲的大老板们,能量自不必说。但是多数的普通温州人,投资房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闲置资金、企业资金、民间借贷和股权集资。

温州人自来就最懂得理财和投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靠着早年靠修鞋子、卖纽扣、做打火机,辛辛苦苦积累下本钱来投资房地产。他们没受过多少教育,没请过投资顾问,但是他们以一种与生俱来的草根智慧和地域习性,敏锐地捕捉到任何一个让财富增值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靠着小生意赚得的财富进而投资房产,费尽心思琢磨怎样钱生钱的温州人显得很是神奇,他们的疯狂之举也着实的让人感到佩服。

温州人炒房的手段可以说是辛辣无比,惊心动魄,很多时候人们猜不透数套房产怎么就会被温州人不声不响地收入囊中了。

我们知道,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为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万元,每套最低价格1500万港元。境内买家共购得43套,其中上海人买走7套,而无名温州地产操盘手竟然不声不响地将11套买走了。这种突如其来的房产袭击也的确是温州人赚钱的疯狂手段,在温州人眼里,只要是有钱可赚,他们就去炒作,就去为财富开路。

在令人恐慌的炒房团中,不仅仅是财大气粗的老板,更多的是一些温州小商人。年轻的炒房红人周芳就是其中之一。

周芳本来只是一个做保险起家的普通女孩,同样的,她身上也富有着温州人独特的“狠劲”,疯狂劲”。24岁的她靠着保险事业辛苦积攒了十几万的现款,头脑灵活的她并没有将钱存入银行,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做房产投资。

在第一次参加的房展会中,周芳看中了一个名叫嘉景花园的项目,于是她尝试着买了几套房。因为这个小区面积大,造型也漂亮,深受购房者喜欢,所以在这第一次尝试中就让周芳赚了一笔。

这自然让周芳信心大增,也在炒房团的行列中越来越游刃有余。后来,周芳扩大了投资地域,来到了江苏昆山。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周芳发现昆山离上海近,绿化好,台资企业多,而房价只在1800~1900元之间。这些优势让周芳再次大胆一搏,她和自己的朋友一下子包了一整幢楼。后来,每套房至少赚了两万。

随后,这位二十几岁的温州姑娘带起了一个二三十人的炒房团,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涯,北京、上海、青岛、海南、重庆、成都这些城市都成了周芳的目标城市。

在炒房过程中,周芳体会到了非同寻常的快乐,她对炒房有着自己的认识:“我投资房产其实很感性,就像女孩子买衣服一样,凭感觉,喜欢就买过来了。”在这轻松的话语中,也彰显着周芳的自信。是的,因为自信所以才疯狂,因为疯狂所以才炒作。

很多人认为周芳的成功是与幸运有关,其实在温州像周芳一样凭借着少额的继续炒房最终发家的人大有人在。

温州苍南人朱先生本来是一位修表匠。1999年,靠着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了均价每平方米2000元的18套住房,每套约70平方米上下,靠银行按揭首付20%,一共掏出50万元。

到了2003年,四年时间过去了,杭州房价猛涨了一倍多,这时,朱先生把18套房子悉数抛出,净赚了280万元。两个月后,他又和几位苍南同乡相约潜入房价还处于平缓期的苏州,以280万元作本钱,再次吃进一批闹市商铺,半年的时间,又是赚得了巨大利润。

朱先生只是温州炒房团中的一个缩影。在温州投资房产的商人中,尽是些凭借着一股疯狂劲发家致富的能人。他们是中国最具商业智慧的群体,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总能找到埋着黄金的宝地。他们的出手阔绰和抱团效应,使得他们每涉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所动用的能量总能搞得人心惶惶。

精于算计的温州房产商们,有着像谜一样让人猜不透读不懂的神秘。让人惊叹的是温州人身上有着像豺狼一样的疯狂劲,他们既可恶又可爱,既可敬又可怕,永远是走在中国经济最前沿、最敏感的一个商业全体。

疯狂语录:

8年摆摊挣的只是4年炒房的零头。你想想,280万! 这钱膨胀的速度就像爆米花——嘭!

——温州炒房团代表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