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09

第9章 希贤希圣,孰能阻挡

康熙教子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一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译 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树立勤奋学习的志向。”圣人一生中所说最多的那句话,就是“立志于学习”。而且,真正能够做到学习了,但时时不感到满足,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也惟有如此,才可以称得上圣人。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普通人在其它方面没有任何的优势,为什么要甘心于自暴自弃而不好好学习呢?假如有志于学习,拥有达到圣贤境界的愿望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了呢?所以说,立志于学习是作为圣人的第一要义。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历史上的名人学者都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荀子指出:“无高远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专心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孟子说:“志者气之帅也。”苏轼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朱熹说:“百学需先立志。”明朝王守仁指出:“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书,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做了简要而又独特的评论,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渊博的家学,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着良好的启蒙意义。司马迁幼年时起即在父亲指导下诵读古文,其父的治学精神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在司马迁十岁时,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后来拜董仲舒、孔安为师学习《春秋》和古文《尚书》,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游历天下,开始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司马迁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去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西湖;到淮阴,寻求韩信的故事;去丰沛,访问刘邦、萧何起义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了当年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当年的楚地,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孟尝君封邑的薛地;去过孔孟的家乡邹鲁。

除此之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学识渊博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诏书出使巴蜀,到达今天云南一带大西南地区。

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增长了他的见识,使他广泛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这一番游历,司马迁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忧郁而亡。

临终前他含着泪难过地对儿子说:“我死以后,你就是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的遗愿。如今汉室兴盛,国家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把如此兴盛的景象记载下来,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没有完成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史料。

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份与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

经这批专家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种历法的计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大改革。

此后,他遵照父亲遗志着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正在此时,汉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大将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无法扭转败局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上下,对李陵的指责如倾盆大雨般铺天盖地而来。

惟独司马迁默不作声。武帝问他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兵微将寡,却能对抗于数十倍的匈奴人马,最终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匈奴,实属无奈。臣以为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会回汉朝效力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顿时火上浇油,认为他是在袒护李陵,而有意贬低正在攻打匈奴而又吃了败仗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李夫人之兄长),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定为死罪。汉武帝时代,被判有死罪的人出钱五十万就可以免掉死刑。

可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没有钱,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接受宫刑。

这样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他想自杀了之,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古圣先贤来鼓励自己,终于还是决定重新活下来。

尤其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呐喊,成了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誓言。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身心备受摧残、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终于在征和元年出狱。他决心在残烛之年,集中全部的力量,来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武帝还是很爱惜司马迁的才能,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在父亲引导之下的司马迁日夜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睥睨古今,凌厉百代”的鸿篇巨著——《史记》。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爱因斯坦指出:“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把祖国的需要和个人取得成就的愿望统一起来,这对治学就能产生健康而又持久的动力。正像高尔基所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

§§第二篇 养性

华丽的服饰只能装饰自身,绝不能装饰自己的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美好,就得不断加强修养。古往今来,每一个成功人士在成就辉煌事业的同时,都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康熙身负治国重任,日理万机,但仍不忘告诫孩子们修身养性。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无愧于“明君”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