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62

第62章 长持其志,无暴其气

康熙教子经

孟子云:“持其志,无暴其气。”人欲养身,亦不出此两言,何也?诚能无暴其气,则气自然平和;能持其志,则心志不为外物所摇,自然安定。养身之道,犹有过于此者乎?

译 文

孟子说:“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损耗自己的心气。”人希望养身全形,也不外乎这两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要是真的能做到不损耗自己的心气,那么他肯定可以做到心平气和,不骄不躁;能树立远大的志向,那么他就能够不为外物所动,恬淡安静养身之道,还能有比这更高明的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在孟子看来:一方面,毅力、志向是人体之气的统帅,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的气血运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生志向,人就不应该轻易浪费气血资源。总之他认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内心纯正的人,所以胸中总有浩然之正气。不讲道德的人,是欲念杂乱的人,也是体内气机逆乱的人。

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是国际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因推进南非的民主进程经历了长达27年的监禁,并且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在狱中,无论是精神和肉体受到何等的摧残,曼德拉从未因此丧失过斗志,而不久后随着反种族主义斗争的蓬勃发展,要求释放这位黑人领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南非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几次表示要释放曼德拉,但当局总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都遭到了曼德拉的拒绝,在曼德拉看来,这种讨价还价的自由无异于对自由的践踏,他发誓要把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牢底坐穿。

1976年,南非当局首次提出要释放曼德拉,条件是曼德拉获释后必须回特兰斯凯“保留地”,妄想以此来换取曼德拉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承认。1984年1月,又要曼德拉宣布放弃武装斗争,谴责暴力行动才释放他,曼德拉总是响亮地回答,“只要南非人民还没有自由,我也决不接受任何自由”。

在政治舞台上,曼德拉是一位坚贞不屈的斗士。在家庭中,他却是一位温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和温妮结婚之后,由于艰苦的斗争生活,他和妻子长期不能见面,使得温妮带着女儿在艰难中度日。

许多年后,他知道女儿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同时在恋爱中遇到一些麻烦。曼德拉怀着深深的父爱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告诫女儿要珍惜自己的学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意志。

他在信中写道:“为了适应你今天的处境,你正在进行自我调整,设法使你自己感到幸福。对此,我激动万分,你说得好极了。孩子,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就可以把不幸变成优势。如果不是这样,你妈妈早该变得失魂落魄了……”

曼德拉极为重视学业,重视意志的磨炼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这是他对女儿的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曼德拉对妻子的态度是平等的,对女儿的态度也是平等的,从这封委婉而温和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位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也可以看见家庭的和睦团结。

由此看来,立志不仅可以成就事业上的辉煌,而且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齐白石是20世纪著名国画大师,曾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 1957年,齐白石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齐白石,视书画为自己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书画中,以画明心,寄情托志,以志养生。从他的书画人生里,我们可以禅悟出养生长寿之道。

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康熙教子经

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译 文

世间流传的所有保养身心以求益寿延年的办法,任何人的任何书中都没有可以超过圣贤所留下的经典著作。因此,我教导你们要熟读四书五经和谈论性命理气之学的典籍。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无论是存心养性之说,还是安身立命之道,没有不包容的。所以,读四书五经不比读各种杂书更好吗?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现代科学表明,脑的重量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寿命有间接的关系。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脑强必多寿”,所以通过阅读书籍不但能开阔思维视野,除却抑郁情绪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读书、用脑亦延年益寿。最新医药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我们知道经常读书用脑,能消解烦恼,养护“精、气、神”,的确有利于健康。比如,老年人退离休后,易感到孤独,改变这种心理状态,适当读书学习,是有效方法之一。读书不但增长知识,扩大眼界,同时还有三点好处:一是容易消磨时间,使漫长的光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二是心专于书,少了许多的口角是非,忘了许多忧愁烦恼;三是书中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可使人愉悦和振奋。

读书能养生,还在于语言文字本身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淡化抑郁的功能。我国自古便有杜甫的诗能除病痛的传说。现代的医学专家发现,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德国有一家病人图书馆,请那些慢性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心理系统障碍的患者,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书籍报刊,病人康复得很快。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倡导“诗歌疗法”,认为吟诵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在意大利,医学家和诗人联袂成立“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对症选用。

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拜孔子为师。开始时,他脸色干枯,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变得红润起来。孔子看见觉得奇怪,便问是什么原因,闵子骞说:“我生活在乡下,看到达官贵人坐着华丽的车子,前后龙旗飘飘,很是羡慕,因此寝食不安,脸色干枯。如今,我受教师的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多,能辨是非、知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打动不了我的心了,因而心情平和,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闵子骞把自己脸色红润归于读书明理,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康熙三十八年已卯科会试,广东贡生黄章正好100岁,他从广东千里迢迢到北京参加考试。黎明入场时,他竟让自己的曾孙高举一个书有“百岁观场”的灯笼当向导。门外观者达千人之多。道光十六年丙戌科会试,广东举人陆云从103岁,仍不辞辛苦,赴京赶考,可是三场过后,仍未考中。别人问起,他却不以为然地说:“考试必功夫做到极尽处,若稍有涉猎,即使侥幸得一科也于己无补,我惟期此心无愧,放而孜孜以求,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些人一生为科举而忙碌,其生命价值和意义姑且不说,只是“不因老而废学”这一点足以让世人敬佩。同时,他们为科举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愤苦读时,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料到,每当他们捧起书本,他们似乎已进入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从养生学角度而言,当他们捧起书本,其实便开始了世界上最好的养生功的练习。

张学良到台湾后,便一直在读书与养兰中度日,他的寓所总有朗朗书声,每天清晨都能见到他在兰园中劳作。这些是非常适合老年人活动形式,于健康长寿大有益处。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书画,自藏自娱,尤精鉴赏,常与书画大师张大千聚会交流。他认为,对于养生读书似乎比滋补营养更胜一筹。

莎士比亚说得好:“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学习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人们的生活少不了书,或茶余饭后的消遣,或指导实践工作的工具,全是书。那么,选取什么书呢?康熙教子经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圣贤所留之经书”。推崇四书五经,显出了时代特征,是其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科学分门别类,异样繁复。“好书如圣药,坏书是毒药”。读书养生要选择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位高雅的书来读,并不断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同时坚决拒绝那些诲邪、诲淫、诲盗的书。因为,它们非但不利于养生,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心绪难平,导致短寿。因此,读书养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好的书籍至关重要。

画家程中锐有诗道:“人活百年不足奇,修身养性必坚持。闲情逸致花鱼鸟,陶冶情操书画诗。与事无争恭俭让,助有为乐善人慈。胸怀豁达精神爽,顺其自然福寿至。”

读书可以安享脑力不衰之乐,可以陶冶心灵、排遣孤独;读书能医愚,能防病。教育孩子从小与书为友,以读书养生,其乐无穷,何乐而不为。

以义为利,义安则利

康熙教子经

程子云:“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但寻自己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凡人惟弃利己之心,以求义之所安,则为忠臣者亦此道、为孝子者亦此道。”人人皆当以此语为至教而奉行之也。

译 文

程子说:“所谓利,不仅仅是财利的利,如果有利心就不好了。比如做一件事,只找对自己稳当、方便的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利心。圣人把义作为利,义所在之处就是利。一般的人只有丢弃利己之心,而寻求义之所在,那么做忠臣也只有这个途径,做孝子也只有这个途径。”每一个人都应当把这段话作为最好的教诲,并加以奉行。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康熙帝教育孩子,做一件事之前先替别人打算,然后再替自己打算,程颐说这就是“利心”。“以义为利”才是“忠臣”、“孝子”所应奉行之道。这些是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为我们今天所不足取。但若赋予“义”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新内容,完全可以这样以为:弃利己之心,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于他人的精神就是“以义为利”。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那时乔治·伯特作为一家旅馆的服务生正在柜台里值班,有一对老年夫妇走进大厅要求订房。

乔治·伯特告诉他们,本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来了,而且附近的旅馆也已经客满。老夫妇焦急无助的样子,乔治·伯特很同情两位老人。于是,又真诚地对他们说:“先生,太太,在这样的夜晚,我实在不敢想像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就在我的休息间里住一晚,那里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却十分干净。”

这对老夫妇十分感动,谦和有礼地接受了伯特的好意。

第二天,这对老夫妇提出要付钱给伯特,伯特坚决没有收。并真诚地说:“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昨天晚上我已经额外地在这儿挣了钟点费,房间的费用已包含在里面了。”

这对夫妇临走时,老先生温和地告诉伯特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一个老板梦寐以求的,有一天,我将为你盖一座旅馆的。”

伯特完全认为这位老人在开玩笑,他只是笑了笑,觉得老先生挺有意思的。

连续几年,乔治·伯特一直在那家旅馆里上班,仍旧当他的服务生。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一封老先生的来信,邀请他到曼哈顿去,并附上了起程的机票。

当他赶到曼哈顿时,在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的一栋豪华的建筑物前,老先生站在那儿迎接他。老先生看着惊讶的伯特,微笑着解释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就是我为你盖的饭店,我相信你是管理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乔治·伯特第一次当上了总经理,他也成为这家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伯特不负厚望,在短短的几年里,将饭店管理得井井有条,驰名全美。

有人认为,乔治·伯特是命运的宠儿,是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得到了幸运之神的垂青。然而,乔治·伯特的成功,源于他良好的做人处世之道。因为,一个拥有真诚和爱心的人,最终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摸遍全身,也只有一角钱。饥寒交迫的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姑娘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勇气讨饭,只开口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姑娘看到他饥饿的样子,就倒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很快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姑娘微笑着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我妈妈教导我,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小男孩告别了姑娘,走在街上,觉得不仅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着他点头。

数年之后,那位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医生对此束手无策。这位姑娘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加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人的病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于是他起身直奔病房。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下子认出病床上躺着的正是当年那位免费给他牛奶喝的恩人。他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见到病床上的恩人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对自己有恩的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这位特殊的病人手里拿到医药费通知单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让她倾家荡产。她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她不禁轻声读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爱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霍华德·凯利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那位女士真诚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当初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他所许下的诺言并不是一句不实的空话,而是用真诚和财富回报了那位女士。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要想让孩子做到“以义为利”,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能够想到别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培养孩子信守诺言的品质

信守诺言,就是要求孩子在人与人的效中做到守时守信,守时守信的孩子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社交的成功。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守时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懂礼貌、有教养、威信高的最直观表现。

●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和秩序

守秩序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世界观,也是人们讲文明礼貌的一个重要内容。做为父母,要从小为孩子树立“不守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有章可循,利己利人,不仅不会妨碍大家的自由,而且能保障大家更好地自由行动。想到别人,自觉地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讲秩序、守纪律,当成做人的基本准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当自己觉得方便时,就应该想到是否会妨碍别人。不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秩序。如最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交通规则。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秩序的时候,一定要首先遵守秩序,一定要牢记我们身后始终有着孩童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虚己游世,自无祸患

康熙教子经

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生斯世,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孰能一日不与斯世斯人相周旋耶?顾应之得其道,我与世相安;应之不得其道,则我与世相违。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译 文

孔子曾经说:“我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去同谁打交道呢?”人活在这个世上,自幼到大,从壮年到老年,谁能够一天不和这世间的人相互来往呢?只有适应客观规律,才会与世道相安无事;如果不适应客观规律,就会和世道相违背。庄子说:“人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与世人来往,又有谁能害他呢?”这句话说得多好啊!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交朋友能使人有一种归宿感,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好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人生,分享其中的苦乐。有专家说:“童年时代的友情是日后所有其他亲密关系的排练;没有这种友情,日后的人际关系是很难建立的。”

这个世界上,谁离了谁都能活,可不能否认的是,失去或者干脆就不拥有某些人的帮助与合作,生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或许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受单位的约束。但你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圈子的人。实际上,住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里对人的影响远不如孩童时期的影响那么重要,真正影响你生活,改变你生活的是那个看不见的圈子。

我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告诫年轻人“有圈子易成事”的另一种说法。

怀特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小乡镇上的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27岁他当了管理所所长。后来,先是成为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总裁,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

怀特曾告诫儿子:“在学校要和一流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

事实上,把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并不可耻。朋友与书籍一样,好的朋友不仅是良伴,也是我们的老师。

要与伟大的朋友缔结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赚百万美元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事。其关键原因不是伟人们的超群拔萃,而是自己容易忐忑不安。

由于不善于和前辈交际,年轻人就容易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兰西的陆军元帅福煦曾说过:“青年人至少要认识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请他做顾问。”

萨加烈也说了相似的话:“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问而言或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学习正当地尊敬他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但只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做父母的虽然不能主宰孩子社交生活的方向,但可能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孩子结交朋友。

●积极参与

有关专家认为,大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之间会很自然地成为朋友。其实,除非孩子能经常与朋友在一起,否则友谊是很以增进的。例如,某学生一家迁到另一个新环境居住之后,这个学生的父母积极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虽然孩子自己有一点不愿意,他们仍坚持要孩子参加一个由社会团体组织的少年夏令营。一星期后,孩子的态度已有所改变,这是因为,这个夏令营许多孩子相互熟悉了。孩子的母亲高兴地说:“这个夏令营让孩子们有机会建立友谊,要不然,孩子进学校时就会一个人也不认识了。”

因此,父母必须想办法介入孩子的交友过程,但同时又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某同学转到另一所学校就读,但他的几位最好的朋友都留在了原校,令他感到非常孤独。一天晚上,母亲翻出自己小时候的日记,选了几篇记述她转到新学校时的感受部分,读给孩子听,这位母亲说:“我要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遇到他所面对的那类问题,而我的日记就是当时最好的证明。”通过母亲的开导,孩子渐渐转变了不良心态,开始结识新的朋友。

●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一位父母都必须明白孩子的社交需要是因人而异的。比方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有很多的朋友。心理专家告诉我们:“数量和品质是两回事,对某些孩子来说,也许一两个知己就足够了。”因此,家长引导孩子交朋友要从孩子的个性出发,而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行事。

●让孩子自己选择

在选择朋友方面,需要给孩子某一程度的自主权,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但同样也希望他们不要误交朋友。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除非可能有危险,否则最好让孩子自己去识别哪些是可以交的朋友,哪些是不可以交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