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行为决定作为
10487300000034

第34章 审时度势占先机

知进退者是高士,识时务者为俊杰。

古人云:“知进退者是高士,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如果能够处处留心洞察时机,揣度情况,依据情势做事,无论进退,必然能够把事情做得圆满。

审时度势在人生旅途中至关最要。审时是一种远见卓识的准确,而度势是一种心里有底的把握,审时度势就是一种运筹帷幄的大自若。成功需要审时度势,需要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也是“二战”后第一个由学者而非将军、政客或律师出任这个要职的国务卿。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头号外交家,无论是谋划战略、运用策略和行使权力,还是处理与总统、国会、内阁和国务院的关系,基辛格都有独到之处,而“机会外交”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基辛格善于出谋划策,喜欢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进行“特技表演”,但是没有十分把握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他之所以在中美关系、越南问题、美苏关系等问题上积极奔走,穿梭跑动,是因为他觉得有施展自己谋略的“可能性”。相反,中东问题当时还不具备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所以基辛格没有贸然行事。

中东危机初期,由于以色列依仗英、法的支持,大规模侵略埃及,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国出面调停都不可能成功。由于没有任何把握,所以基辛格没有出击,而是坐等时机。

等到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防线,打破不战不和局面,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机,埃及军队即将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此时,基辛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形势已变得适于停火。于是他立即出击,频频进行“穿梭外交”,往返于中东各国,利用各种矛盾,磋商各种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基辛格的努力,中东问题暂时缓和下来,也使他由此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声誉。

“见可成则就之,见不可成则避之”,这就是基辛格的精明之处,也是我们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度势原则。

如果说谋取成功的进取需要审时度势,那么避免失败的退身更需要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该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尊敬。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看出勾践是可以跟他同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于是就装上他的轻便珍宝珠玉,和他的家仆随从乘船飘海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范蠡到齐国经商,最后到陶地定居,过着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

范蠡离开越国后,从齐国给大夫文种送去书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跟他共患难,但不可以共欢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文种看了书信,没有隐退,落得被越王赐剑自杀的悲惨结局。

当明知情形极度不利,还是走为上好。有时人之所以不愿退让,是因为有所系恋,为外物所牵绕。这正是人们不能正确对待进退的心理症结。一个人如果系恋外物,该退时不退,或不能速退,将十分危险。 如果必须要退,就要早退。但退却不是无节制的、无止境的乱退,要退而不乱,少输为赢。常言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退可以保持力量,保存自己,为适当时候的东山再起作好准备。

审时度势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权衡利弊。要善于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比趋其轻。二是分析对比。度势之前要广泛收集情报,再以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作对比分析,以决定取舍,为度势作出正确的抉择。三是掌握时效。度势运作中应重视争取时效,相机而动,争取先机。

总之,一个人能够审时度势,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