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墨青花,刹那芳华
10486700000028

第28章 7

明星公司发现明星,创造明星,但明星想要成为明星,还得捧。梨园当中,名角的走红,需要捧,需要制造声势、抬高身价,若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肯出面出力,下重金,开金口,一代名角总归成熟得快一些。但戏曲名角的走红,毕竟需要许多个数九寒冬的磨炼,唱念做打,样样都得够工夫,才有机会成功。所以,戏曲名角们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背后,往往是汗水和泪水的凝结。而电影明星不一样。首先,媒介变了。唱戏、演文明戏,都属于舞台艺术,讲究的是现场感觉,一分一毫都差不得。但电影不一样,电影是拍好了,再拿出去播。演员和观众之间,总是隔了一层胶片、一片光影,观众只能在银幕上看到他们,明星们变得神秘了。因为神秘,便更有诱惑力,也有了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转换的空间。

这时候,上海发达的小报插了进来,迅速成了捧红或踩臭女明星们的中间角色,它们制造“流言”与“花边”,刺激市民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谈资。自从有了小报,女明星们便开始在人们的嘴唇边和唾沫星子里起起落落。民国早期电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很深,明星公司许多叫好叫座的作品,都是从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改编而来的。而上海的小报,恰恰也体现了鸳鸯蝴蝶派们的审美趣味。小报是香风,是蜜雨,是赤裸裸的挑衅与挑逗,它像一团粉色的云,笼罩在女明星们的周围,伺机而动。小报最令人诟病的,一是色情,二是造谣。小报是游戏性、私人化、边缘化的,是不负责任的。它听风是风,见雨是雨,女明星可以趁势而上,腾云驾雾而起,但一不小心,也可能被小报不负责任的报道淹没。

经历了王汉伦、杨耐梅们的预热,中国电影的明星制度逐渐形成,虽然明星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依旧松散,缺少法律约束,来去自由,但人们对于明星,已经基本有了认同。明星公司与小报之间,也有了基本的默契,你好我好大家好,我提供材料,你卖出报纸,糊弄了观众,大家发财。1924年,张织云投身电影圈,在大中华影片公司拍了《人心》和《战功》后,转投明星影片公司,参演了《新人的家庭》。这部片子在当时,可谓“大卡司”,“明星”的名旦杨耐梅、宣景琳倾情出演,张织云在其中轧一角,可见公司对她的重视。1925年,明星推出《空谷兰》,张织云担纲主演,票房高达132300元,创下纪录。

1926年秋,上海新世界游乐场为了招揽顾客,联合35家电影公司,举办电影博览会。其中有一项就是票选电影女明星。媒体的参与让这次票选更加有辐射力。选票印在每日发行的《申报》《新闻报》和《新世界》报上,由观众自行投票选举。为了保证真实,主办方还特地请了两位律师在选举仪式上进行公证。结果,明星公司推出的主演《空谷兰》的张织云,以2146票艳压群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在电影公司、媒体和观众的联合运作下,明星影片公司的又一名旦张织云如日中天。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俨然成为一项各方面都默认的游戏,从妓女到舞女,再到女明星,上海滩对女性的消费,经历了一个逐渐高升的过程。女明星是上海滩头一抹赤红的晚霞,也是黑夜里诱惑的一片霓虹,成为海上中产阶级消费的对象,和小市民们窥探与意淫的一个粉红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