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10479600000054

第54章 《论持久战》:不朽的军事理论名著

〔中国〕毛泽东著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2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全身心地从事农民运动,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运动的首要问题乃是武装问题。他在一年多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中国农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著作,明确提出必须建立农民武装才能推翻地主阶级武装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继续领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工作,直到他1976年逝世。在这段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他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的历史任务及基本指导原则,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阐明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正确关系,制订了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领导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等。毛泽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事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军事著作。

“内容精要”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中日战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①中日战争的特点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中日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战争的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少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它贯穿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中日战争规律和指导战争都离不开这些特点。

②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是敌我全部基本因素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单纯说哪一种因素都不能产生持久战的结果。四个特点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敌强我弱的相对性,这是持久战的客观基础。

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

(2)能动性在战争中

毛泽东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人的自觉的活动和努力。”这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强烈地表现在战争之中。战争是人进行的,战争的胜利要靠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正确认识战争,正确指导战争,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和努力。战争是双方力量的竞赛,然而力量强弱只具有胜负的可能性;变可能性为现实性,人的能动性是决定因素。战争又是双方能动性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的变化。

在战争中如何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呢?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论,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问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抗日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具体方针是:在战争的第一、二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和保守阶段中,中国军队应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应是战略反攻战。这个方针产生的根据是由日本是强国和兵力不足,中国是弱国和地大、人多、兵多这种矛盾因素决定的。它是适合持久取胜的客观规律的。这个方针的基本精神是: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战役战斗上重视敌人,以强胜弱,以多胜少。战略上的内线防御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进攻速决战,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4)战争的形式

在总体上,运动战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这是由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兵力不足、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所决定的。运动战的基本精神是:进攻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之敌。

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运动战,这是由于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被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所攻击而决定的。小而强的退步国家攻击大而弱的进步国家,规定了游击战争大规模的、长期的、残酷的特性,也规定了游击战争不得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因此,它不得不被提到战略问题上加以考虑。

阵地战在抗日战争中只能是一种辅助的作战形式。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版图广大,决定了阵地战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三种作战形式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中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然而,根据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各个时期中三种作战形式有主要次要之分,而根据情况任务的发展变化,三种作战形式又必须相互转换。一切都必须依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

(5)抗日战争的决战方针

抗日战争中决战的基本精神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决战方针,总的来说也离不开抗日战争“持久取胜”这个根本目的。它是持久的战略思想在决战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适合敌强我弱和中国地大而进步的情况,既能改变敌我形势,又能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所以,一切有把握的战役战斗应坚决地进行,一切无把握的战役战斗应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这种有利的决战方针,是军事上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既适用于弱军,也适用于强军。

“学术评价”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当时在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论持久战》全书5万余字,在人类灿若星河的军事理论名著宝库中,它确是比较短小的一篇。然而,无论是在它问世之初,还是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人类战争已发生巨大变化后的今天,它都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名著。

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统帅、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也产生过像《孙子兵法》、《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等这样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著述,可是,像毛泽东这样集最高统帅、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经历过这样长的战争实践,亲自决策和指挥过无数次重大战役,写出过如此众多的有重大军事学术价值的论著,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如此巨大推动作用的政治军事人物,则是罕见的。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