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10479600000041

第41章 《漫话圣经》:兴趣盎然的宗教学

〔美国〕房龙著

“作者简介”

全世界好学的青少年都应该感谢房龙。他为我们写下了那么多饶有趣味又充满知识的著作,而《漫话圣经》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文字古奥、线索繁杂、卷帙浩繁的《圣经》在他手里变成一部兴味盎然的篇幅适中的著作。

亨德里克·房龙于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和父母感情不和,童年的房龙沉默寡言。上学后对历史颇感兴趣,他的历史知识不仅在同辈人中属佼佼者,许多长辈也都比不上他,他对这一点也很自负,说自己“了解17世纪胜过了解20世纪”。成年后他来到美国,做过教师、记者等多种职业,也许是日渐发福的身体(他有200磅重)越来越让他感到户外工作的艰难,他开始写作,写通俗的历史。第一部书《人类的故事》出版后大受欢迎,这鼓励了他,他就接着写了下去,其中的一部就是《漫话圣经》。

“内容精要”

我们在前边已经提到,《漫活圣经》是以“信——望——爱”作为全书的内在结构的,这三个主题体现在三个主要内容上。信,摩西的故事,强调对惟一上帝的虔诚;望,犹太民族及国家的兴衰历史,主要代表就是大卫和所罗门王的故事,在苦难历程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盼望;爱,耶稣的生平及其门徒的传道事业,把爱带到人间。

摩西的故事。上帝创造天地人类,亚当夏娃的子孙在地上繁衍。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祖先,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但犹太人却没有定居地,整个民族四处漂泊,有一个时期他们居住在埃及。犹太人本来以牧羊为生,习惯于野外简朴的生活,现在他们搬进了城里,接触了城里人豪华舒适的生活,很快就看不起他们自己祖先的简陋帐篷了。但是城里人已经够多了,埃及人当他们是来抢自己的饭碗,埃及人做生意又比不上犹太人,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虽然犹太人经常被逼去从事报酬极低的公共工程劳动,埃及人还是不能放过他们。他们奏请国王把犹太人全消灭掉。法老采取了杀掉全部犹太新生婴儿的办法,企图绝掉犹太人的根。但有一个人活了下来,这就是摩西。

摩西是作为埃及公主的养子长大的,成年后他回归犹太人,但本族的人却不相信他。他历尽艰难,终于使族人跟着他离开做奴隶的埃及,踏上回归自由家园的漫漫征程。庸人,我们多数人都是庸人,总是被眼前的困难烦恼困扰的。犹太人在回归的沙漠之旅中忍受的烈日、干渴很快就驱走了获得自由的喜悦,他们开始抱怨摩西,他们饿急了,要求回埃及去。摩西坚持自己对耶和华即惟一上帝的信仰,告诉他们说,耶和华会在急需之时给他们的。第二天沙漠里就有了食物。过了没多久,水不够了,部落的头头们又去找摩西,要求回到尼罗河边去。摩西按耶和华的指示,以神杖击岩,流出泉水让他们喝个够。犹太人就等候另一件可以埋怨的事。

摩西虽然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他有无限的勇气、十分的耐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犹太人到西奈山区时,他已经很清楚。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使跟他一齐来的人都承认耶和华是惟一的上帝。犹太人在多神崇拜的社会里呆得太久了,已忘了自己的神。

于是他独自登上西奈山顶去倾听耶和华的召唤,他去了40个昼夜。当他带着耶和华约法的两块大石板下山时,犹太人又在围着埃及的神像跳舞。摩西大怒,他摔裂石板,镇压了叛乱,又登上山顶去。当他回来时,他脸上清楚地显示他已经看到众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两眼炯炯有神,谁都不敢看他。他颁布了记在两块石板上的耶和华的约法,这就是“摩西十诫”。

摩西下令造一座圣幕作为祭祀耶和华的场所。后来犹太人住进城市后,用砖和大理石把圣幕改建,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紧接着摩西设立了祭祀制度。群众的叛乱一再发生,耶和华罚他们在沙漠里漂泊40年。摩西的愿望达到了:犹太人忘记城市的繁华,回归祖先的简朴。

这段故事集中体现了旧约神学的基本教义即“信”,信上帝,上帝因犹太人不信自己,或对自己的信不坚定,动辄利用自己的力量惩罚他们,甚至杀死他们。摩西十诫也是信字当头,第一条就是“不可信仰耶和华以外的神”。其他几条则建立了犹太社会的内部管理秩序。

大卫和所罗门的故事。犹太人定居在巴勒斯坦之后,因为本民族太弱小,而这个地方又历来是民族众多,他们与周围各族的纷争连年不断。他们的一个首领扫罗,因为在战场上,接触到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世俗观念越来越多。而当时的宗教领袖,士师撒母耳因为总是读书思考,就对扫罗越来越不满,于是他挑选了另外一个继承人,这就是大卫。扫罗非常嫉恨大卫。这时腓利斯丁人来进攻,他们的将领巨人歌利亚十分强悍,犹太人没有办法。当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少年的大卫投石杀死了歌利亚,大卫马上成了英雄,扫罗就更嫉恨他。扫罗多次追杀大卫,但都没有成功。相反地,有两次扫罗的性命却完全操于大卫之手,大卫都放过了他。扫罗死后,大卫继承了王位,他圈定了犹太王国的边界,同腓利斯丁人停战,得到了和平。犹太的王国逐渐繁荣起来,大卫王的情欲也随着地位的巩固膨胀起来。

大卫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丈夫是一名军官,正在前线打仗。大卫本应忘掉那女人,可是他没有,他把那丈夫邀到王宫里,赐以礼物,然后让他带封信去前线给他的亲信将领,信里要求把那丈夫派到最危险的地方,以便尽快被敌人杀死。他死了,他的妻子嫁给了大卫,生的儿子当中有一个叫所罗门。

大卫老了,他的儿子押沙龙反叛他,他深爱着儿子,可在平叛时儿子还是死了,他很伤心,把王位传给了所罗门。所罗门王有点像我国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为了显示王国的财富与尊荣,大兴土木,造了耶路撒冷圣殿,还有其他一些大工程。圣殿落成后的庆祝宴会持续了两星期,使犹太之王名声大振。所罗门时代是犹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的国家吸引了各国的注意,犹太商人的生意越来越大。所罗门王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要了许多信奉别的神的女子,这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当他死后,国家就因为叛乱而分裂了。

犹太国家本来就不大,这一分裂更严重地削弱了力量,很快,犹太人就被异族征服了。犹太人又成了亡国之人,他们时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少数商人比较富足,但每天都在担心财富被无理剥夺。他们盼望,盼望有救世主出现。救世主终于出现了,但并不是他们期望的,这就是耶稣。

圣母玛丽娅还没有嫁给约瑟时就怀了孕,后来生的孩子就是耶稣。耶稣是上帝通过“圣处女”诞生的独生子。这是神学家的观点。

若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恐怕实情未必如此。我们知道,中国的圣人孔子是“野合”的产物。耶稣是诞生在马厩里,诞生不久,他收到了东方来的波斯商人的礼物,这件事即被传扬开去。

希律王很害怕这个婴孩会危及自己,就下令杀死他,耶稣一家就逃走了。后来回到了约瑟先前住的地方拿撒勒。他跟着约瑟学木工,过着平静的生活。

耶稣在过节时到耶路撒冷去,以便按老习惯到圣殿焚献祭品。在他的心灵里,丝毫没有一点世俗的观念。当人们跟随施洗约翰,谈论救世主,一个振兴邦国的勇士的时候,他心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他心中充满了对人们的爱。他不仅爱朋友和邻居,也爱大路后面那个广大世界的人。他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他必须走出去,必须离开父母,冒着被放逐、憎恨和死亡的危险,把他头脑中最主要的想法告诉所有那些愿意听的人。

耶稣在外边交了一些朋友,他回到家乡后,同母亲参加一个婚礼,酒不够了,他把水变成了酒。这神迹使更多的人信他,而他那温和的在故事中告诉人道理的方法也易于为人接受。那时候,因为太教信徒对圣殿的朝拜,使供应祭品的商人及钱币兑换商都把他们的营业场所搬到了圣殿的院子里。耶稣去把他们赶了出来,为耶和华的圣殿洗雪了耻辱。许多人认为他是对的。

耶稣对一个“下贱的撒马利坦人”中的一个打水的妇人进道,使他的门徒们认识到他们导师讲的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教义。耶稣宣扬的教义与犹太教的教义并不完全吻合,于是那些犹太人就决定处死耶稣。

那时候广大群众都已相信耶稣是真正的救世主,他希望人们不要着眼于尘世间的短暂愿望,而应该去寻找使人们在爱、宽厚和同情中团结起来的那种精神。最后,他在一次讲道中总结了他全部的人生哲理,即有名的“山上宝训”,主要是说所有的人都有福了,因为有天上的父。

耶稣是知道自己的命运的,那些带有偏见的犹太人容不下他。最终他们收买了犹大,犹大带人来抓耶稣,他上去拥抱亲吻了耶稣,那些人就把耶稣抓走了。后来他们说服了当时罗马派在此地的总督,把耶稣钉死在处死逃亡奴隶的十字架上。他为爱他的人赎了罪。3天后复活,升入了天国。

耶稣死后,保罗和彼得把他“爱”的学说带到了当时西方世界的中心——罗马,基督教逐渐发展,在公元313年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学术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漫话圣经》是所有介绍《圣经》的著作里最好的,最受欢迎的一部。它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文字优美。《圣经》的某些段落文字也极优美,但有些段落诘屈聱牙,有些段落枯燥乏味。房龙不是把它们改写了,就是径直把它略去——如果不那么重要的话。这部书的文字是引人入胜的。

第二,篇幅适中,这部书的文字大约只有《圣经》的五分之一左右,一个求知欲强的人,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把它读完。

第三,插图众多。房龙忍不住想表现一下他绘画的才能,在书里安排了100余幅插图,这些漫画化的插图使我们对古代社会增加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第四,线索清晰。全书的框架就包含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即信——望——爱。

它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它一出版,就立即取代了其他类似著作,风靡了全世界。不但青少年爱读,成年人也因为它文笔的优美和说理的清楚而爱不释手。

几十年以来,它多次被译成新的一种语言,一次又一次地再版。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依然是读者的宠物。三联书店出版的施旅、于一译的中文本让我们中文读者也能领略到这本书长销不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