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狄仁杰评传
10479400000069

第69章 明代戏曲中的狄仁杰

明代虽然出现了汤显祖这样杰出的剧作家,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也不算少,但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看,还赶不上儿代杂剧。《蛋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工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像,违者杖一百。”这样就严重制约明代戏曲的正常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文禁的松弛,戏曲创作才繁荣起来。这一时期朝中政治斗争愈米愈激烈,权臣专权,宦官跋息,社会矛盾也趋激化,一批剧作家开始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命运,在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优国忧民的思想倾向,鞭挞奸候与邪恶势力,歌颂忠臣义士,影射朝廷政治。以狄仁杰事迹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现能知道的这类题材的作品仅一部,这就是署名金怀玉辑的丈狄梁公返周望《云忠孝记》,简称《忠孝记》,共38出,是一部比较长的戏曲作品。作品从家门始末写起,到金榜题名,最后为返周为唐,完名全节,基本概括了狄仁杰一生的主要事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明人对狄仁杰达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观点。下面分儿个方面对这部作品作一介绍和评述:

一情节梗概

第一出家门始末

(何陋子)(末卜)景仰先贤模范,无非激劝人情。词艳不关风化体,有声曾似无声。惟有忠良孝友,知音人耳堪听。

内班子弟听着,今日搬演哪朝故事?(内应介)《狄梁公忠孝记》。

剧演唐臣故事,河阳狄氏怀英。千古口碑传政绩,流风遗爱何深。试看瞻云转日,委然殊绝完人际明良君臣一德,图家庆父子同科。

作师保宫墙春满,居辅相鼎调和。

按:以上全文抄录了第一出的全部文字,目的使读者能完整地看到明代南戏(传奇)的基本形式。其特点是在音乐上杂用北曲和南曲的牌调以至于大量吸收民歌和另创新调,在语言上使用方言、口语以至于骄俪经史之文,开场采用末色作报幕的形式,每出结束皆有4句七言诗。以下各出只作情节梗概介绍。

第二出天恩存问

介绍了狄仁杰全家人的情况,父亲进士出身,累官至节度使,致仕在家闲赋;母亲为浩命夫人,依然健在;狄仁杰的妻子陈氏,德容兼美;儿子狄光嗣,学识过人,在乡试中已夺秋魁。狄仁杰,字怀英,河阳人氏,已为举人,尚未参加朝廷会试。这一天正值狄老爷与夫人寿诞,皇帝降诏抚慰,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第三出义方庭训京兆人郑宗质,父亲曾任为刺史,不幸早亡。其母矢志守节,历尽艰辛将郑宗质抚养成人,并考中举人。由于郑母年老,郑妻已亡,只有一女尚未嫁人,家境贫寒,郑宗质不忍抛离老母孤女,不愿进京赴考。郑母教训儿子立志四方,赴京参加会试。莫要辜负高堂之心。

第四出与圣贤对

仙女素娥赴蟠桃大会,从狄府花园上空经过,见月白风清,风景幽雅,遂下来赏玩片时,不料误闯狄仁杰书房。狄仁杰以为是花妖前来调情,大声呵斥,素娥说明情况后,赠12字真言,然后飞上云头离去。这一夜河阳城中小偷何小子被官府捕吏追赶,见狄仁杰书房门未关,逃人躲藏。捕吏追来询问,狄仁杰读书兴头正浓,无暇接待俗吏,捕吏不敢打扰遂离去。何小子感谢狄仁杰救命之恩,表示愿意听从仁杰劝告,改邪归正,仁杰赠银数两,要他做些小生意度日。

第五出催赴春闹

会试临近,狄仁杰为了尽孝,不愿抛却双亲人京赴试。经过父母的苦心教诲,妻子的劝告,狄仁杰父子遂赴京求取功名。何小改名戚廉史,前来送行,未得赶上,却捡到他们遗失的顺袋,为报恩长途跋涉尾追送,第六出他乡遇故狄仁杰、狄光嗣父子在赴京途中偶遇郑宗质,交谈甚为投机,遂结伴而行。晚上投宿时发现顺袋丢失,狄府家人以为店家偷去,正在争吵时,戚廉史赶到,化解了一场误会。狄仁杰遂留他多住数日,待会试结束再返回河阳第七出力主燕萦自从丈夫、儿子离家赴京后,仁杰之妻陈氏每日鸡鸣下床,亲自操持家务,侍候公婆。同时又思念丈夫、儿子,盼望他们顺利考取功名,早日回家团聚第八出金榜题名。

皇帝命已经退归林下的阎立本和闲仁基主持这次会试。狄仁杰、狄光嗣、郑宗质三人,都顺利地通过考试,静候佳音。

第九出二部分颜

会试后,阎立本因不满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遂劝闲仁基不要贪恋富贵,与他一起仍然同归林下。仁基表尔早有此意。谁知皇帝下诏任命阁仁基为春官司成,仁基大喜,不与阎立本招呼,便急急人朝谢恩去了。阎立本大为恼火,遂与阅仁基绝交,正好皇帝任命他为天官家宰,地位比仁基还高,便不再推辞,欣然任去了。

第十出毕露肝朋

在等候金榜公布之际,郑宗质向狄仁杰讲述了自己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家中只有老母孤女相依为命的家庭情况,狄仁杰深表同情。不久,传来消息狄光嗣高中状元,仁杰、宗质皆中进士,光嗣与仁杰留京城任官,郑宗质受命出使远方。郑宗质因老母无人奉养,不便远行,决意辞官返家。狄仁杰父子见状,打算上书为郑宗质请命第十一出曲全友义。

阎立本自充任吏部尚传后,由十对阔仁基心口不一的不满,多次拒绝了他的求见。这天狄仁杰前来求见,表小愿意代替郑宗质出使远方,以便使他能奉养老母。狄仁杰的行为深深感动了阎立本,他主动反省了自己因小忿与闺仁基不和的行为,答应不派郑宗质出使,要狄仁杰仍居旧职。这时闺仁纂又一次求见,阎立本以酒相待,二人和好如初第十二出采族供亲。

自从郑宗质赴京赶考以来,郑家生活更加困苦,郑小姐每口拾采供养奶奶,勉强度日,日外出采时,碰到郑宗质派来的送信人,得知父亲高中,郑小姐欣喜异常,急忙回家告知奶奶,郑母十分高兴。

第十三出阳关钱别

郑宗质离京赴任所,狄仁杰父子置酒相送。郑宗质为感谢狄仁杰,提出愿将女儿嫁给狄光嗣为妻,狄仁杰也早有此意,遂命狄光嗣脱下锦袍作为聘礼,然后依依不舍,相别而去第十四出泥金捷报在狄府上下盼望佳音早传之际,狄仁杰派回送信的人赶到河阳,带来父子双双高中的消息。狄府一片欢笑,设宴相庆。

第十五出望云思亲

不久,狄仁杰因得罪朝中权贵,被派往外地任官。途经太行山时,他徒步登上峰顶,遥望白云下面的家乡,怀念父母、妻子,不觉泪沽衣襟,发出了“忠与孝原非一遍,子和臣情难两全”的感慨。

第十六出貌似莲花

武则天要群臣各举荐一名堪任殿中侍御史的人才,左相钱娇,右承相娄师德以及阎立本、阁仁基等人,共同举荐了狄仁杰。武则大遂命将狄仁杰召回朝中。退朝后,武则天宣国师薛怀义到沉香亭讲经,命张易之、张昌宗与武三思到则天楼侍宴。武则天与众人饮酒观赏莲花。武则天称赞张昌宗貌似莲花、丰采逼人,武二思献媚地说:“六郎比玉香尤胜,比花语更真,还是莲花似六郎,”并让宫人摘取一枝比试。武则天大悦,众人畅饮,大醉而罢第十七出与民除害。

狄仁杰在并州任法曹参军,掌管刑罚,他清正廉明,执法公平,为百姓所称道。有人告诉他离城数里有一神,甚是灵验,新官到任,都要前去祭奠,不然则降灾祸。狄仁杰认为直者为神,强迫人祭祀者为私,判断定是妖。众人苦劝,狄仁杰不得已只好前去祭祀,暗中却在酒坛里放人了雄黄,然后带了祭品前往神庙。原来是条蛇精作怪,它吃了祭品,喝了雄黄酒后,药力发作,现出原形,被狄仁杰一剑斩断,为民除了一害。接着下令把境内淫祠全部烧光。这时圣旨到,宣狄仁杰回朝任殿中侍御史。

第十八出抗节不阿

左永相钱娇与狄光嗣在通明殿值班,碰到国师薛怀义从这里经过,钱娇认为皇家禁地并非寺庙梵宇,岂容淫僧随意往来,遂土前揪住薛怀义一顿痛打。薛怀义不服,二人面见武则天评理。武则天遂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理此事。众人皆不敢言,惟御史狄仁杰认为钱娇忠直,薛怀义妖僧应当重罚。武则天不听,命薛怀义出居汾阳宫演习法事,命武三思整修道路,准备前往行香。武三思因车驾要经过拓女祠,此神利害,准备另开一道绕开此祠,狄仁杰担心扰民,认为天子出行拓女何惧之有,不必另开道,并推荐将军权善才负责整修道路。

第十九出力救无辜

将军权善才在整修道路时,误砍了禁苑的柏树,被宦官告发,武则天命狄仁杰监斩。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砍树是武三思指使,且为一株树面斩一将军,用法不当,力谏不杀。武则天接受狄仁杰的劝谏,从轻发落了权善才。

第二十出南越起兵

南越王因不满武则天大封武氏子弟为王,幽禁唐高宗之子,起兵勤王,欲“斩长鲸扫除官禁之灰”,率大军东征。

第二十一出奉救招安

南越王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城,武则天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宰相张辅国主张发兵征讨,狄仁杰认为如出动大军征讨则江南百姓必遭兵火摧残,主张遣使招安。武则天决定双管齐下,一面任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前往招安,又命张辅为元帅率军守御各关隘,招安不成则征讨。

第二十二出乞恩归养

郑宗质老母患病初愈,郑小姐孤身支撑度日如年。忽听敲门声,开门一看,见一位青年官长送来书信和银两。拆信一阅,原来是夫婿狄光嗣到门前,郑小姐娇羞挽,老夫人喜欢无限。

第二十三出巡抚江南

狄仁杰奉救巡抚江南,百姓归心,纷纷革食壶浆迎接朝廷使臣,南越王见人心向化,知道大势已去,逃往海岛藏身。狄仁杰见江南局势已经平稳,遣人送文书给张辅国通报情况。

第二十四出埔屠城

张辅国收到狄仁杰的文书后,认为自己拥兵十万却无寸功,下令逢人则杀,遇城即屠,以为自己战功第二十五出面叱奸邪?狄仁杰得知张辅国滥杀无辜的消息,十分气愤,遂赶去拦住大军去路,阻止继续杀戮百姓。他当面痛斥张辅国祸国殃民,天地不容,恨不能碎其首,裂其身,为被杀百姓申冤第二十六出洞房花烛。

狄光49回到河阳,拜见祖父、祖母及母亲,告知已聘郑氏之女的消息,全家十分高兴。郑宗质老母携带孙女送亲到狄府,府人出迎,当天举办婚礼,将佳儿佳妇送人洞房。

第二十七出削心例领

张辅国为狄仁杰痛斥,怀恨在心。回到京城,谎奏征讨南越王大胜,贼首逃遁,逆民不服,故派兵镇压,又诬陷狄仁杰假招安,私放纵。这时郑宗质在朝任拾遗,出面极力为狄仁杰辩护,于是武则天从轻将狄仁杰贬到昌平任官。

第二十八出钦取回朝

狄仁杰在昌平任刺史,遇一老妇申冤,经询问,方知当地有虎危害百姓,老妇儿子进山砍柴被虎咬死。狄仁杰认为老虎伤人,是上地神放纵的结果,下令毁像焚庙。土地神恐惧,遂牵虎到州衙投案,让狄仁杰杀虎偿命。狄仁杰饶恕了老虎,告诫它不许再伤人,要其每天捕一兽,供养老妇,老虎点头同意。狄仁杰的仁政传到京师,武则大赐予锦袍,以彰其德,并召回京师另委重任。

第二十九出九月梨花

重阳节武则天在披香殿设宴,与群臣同乐。这时御苑梨花盛开,众人皆称祥瑞,纷纷进贺。独狄仁杰不贺。武则天询问缘故,狄仁杰认为深秋季节不是梨花开放的时节,这是阴阳反常,气序逆行,故不敢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持守刚正,言辞恳切,乃宰辅之器,遂拜为左,相。武则天十分高兴,认为宰相已得其人,惟侍中没有称职者。武三思告说太子监国时已仃韦玄晖为待中了,武则天认为外戚不应任此职,武三思乘机从中挑唆,使武则天把太子贬为庐陵工,囚禁于房州,命武三思监送第三十出帝在房州太子恐武三思在前往房州的途中加害,求救于狄仁杰。狄仁杰派权善才沿路护驾,使武三思无法下手。到房州后权善才告别太了返回京城,武三思又想乘机加害,天帝命仙女素娥下界保护。素娥化作美女戏弄三思,使他整天昏天黑地。

第三十一出妖不胜德

武则天放逐太子后,建立武氏七庙,改唐为周。面对这种局面狄仁杰忧心似焚,为了摸清武氏家族的下一步打算,遂假借祝贺武三思新获美妾之机,到其府上以探虚实。狄仁杰的到来,使武于思喜出望外,盛情款待狄仁杰,并请新获小妾出来相陪。这位美妾就是素娥,她为了出武三思的,敌意不出来见客。武三思亲自去请也不能如意,狄仁杰见武三思连一位侍妾都无法对付,知道他无能为,遂放心地告辞而去。

第三十二出宾王传檄

眉州节度使李敬业不满武则天囚禁太子,建立大周,令鑫军骆宾王传撇于诸州,共举义兵,讨伐武周。

第三十三出敬业孤忠

大将军李孝逸接到传檄,心想李敬业不娴军事,难以成大事,决定按兵不动,待李敬业大军到来时,乘其不备,一鼓擒获。李敬业不听骆宾王的劝告,贸然进兵,被李孝逸战败,尸积如山,片甲无还第三十四出桃李公门狄仁杰见李敬业起兵失败,不胜悲痛。他召集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晖、桓彦范等人,到狄府共商扶助唐室的大计。正好有中使到狄府宣仁杰人宫,见众人齐集于此,说天下桃丰尽在公门。狄仁杰见状,赶紧用话遮掩过去,以免引起怀疑第三十五出梦详鹦鹉。

武则天夜梦一只鹦鹉两翅折断,独立危枝,不知主何吉祥,遂命大请狄仁杰人宫解梦。狄仁杰解释说:“鹦鹉指子母武姓,子乃母之翼,母失其子,如鸟失其翼。”并乘机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认为武三思不可靠,不能立为太子,且子与侄哪个更亲,武则天认为狄杰所言有理,命宣张昌宗、武三思人宫与狄仁杰双陆,赌输赢以决天意。结果,狄仁杰连胜昌宗、丫思。武则天见大意如此,遂秘密派人星夜赴房州接庐陵王回京第三十六出复召庐陵。

庐陵王在房州提心吊胆,不知何日大祸将至,突然母后派人来接,喜出外,星夜赶回京师,人宫晋见母后第三十七出返周为唐。

武则大见到庐凌土后,对他说你知道因何要召回你?这都是宰相狄仁杰力谏的结果。一会儿狄仁杰人宫求见,武则天故意对他说:我七庙已立,九鼎告成,卿再苦谏也无益。狄仁杰不知庐陵王已经召回,以为武则天又变卦,遂苦苦进谏,表示臣裂胆碎首也不敢从命,如以臣言为逆,请赐臣一死。武则天见狄仁杰动了真气,深为感动,叫出庐陵王与狄仁杰相见。武则天颁诏,中宗复位,封狄仁杰为梁公,食邑万户,子狄光嗣为相,母妻皆封夫人。狄仁杰不为利禄所动,要求致仕归田,奉养双亲。武则天准奏,中宗亲自将狄仁杰送出京城第三十八出完名全节,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时节,狄仁杰在郑宗质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狄府内外片欢欣的气氛,狄仁杰与亲人一相见,并将郑宗质介绍给父母、妻子,阖府欢聚,从此归隐林下,安度余年。

二艺术评价

而论,《忠孝记》的艺术水准的确很一般,在明代戏曲作品中它的艺术成就不仅无法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等相比,就是和稍次一些的作品也不大好相提并论,如孙抽的《琴心记》、朱鼎的《玉镜台记》、木石山人的《金环记》。

在思想性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记》也有不少局限性,作品的思想主要是宣扬忠孝观,基本上是按照史料的记来表现狄仁杰的思想活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过分拘泥于忠与孝两个方面,对于夫妻感情、父子关系的处理太简单化,着墨太少,致使狄仁杰的形象缺乏血肉,不够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乌然这部作品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卜面分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忠孝记》在文采方面固然比不上《牡丹亭》等明代戏曲作品中的佳作,但也有不少曲子写得颇为传神,如第五出催赴春闹中,狄仁杰的父母督促狄仁杰与狄光嗣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狄仁杰因父母年老不愿远行,狄仁杰的妻子为了丈夫与儿子的前程,也动员他们赴试,但又不忍夫妻、母子分离,有两支曲子将她这种心理刻画得非常透彻:

(前腔)晨昏定省,我自为看承。当奋发莫巡,杏花零落,马蹄馨践,琼林十里,红尘换荷衣,瞥身报泥金。早附平安信,向头泣表陈情,始能全子职臣伦)(前腔)我终朝引领,倘成名归鞭须整。灯陪离妇影,漏滴断肠声,我岂忍分莺镜。宫花祈并采,雁塔望联登,您客路形单,我香闺梦冷。

这两支曲子采用直述的写法,坦露狄仁杰妻在这个问题的态度,它的特点并不全在于文采,而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和细致刻画。自占以来大贵妻荣的观念对人们影响很深,狄仁杰妻自然也不能超脱十这种观念之外,所以她既曲作品中它的艺术成就不仅无法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等相比,就是和稍次一些的作品也不大好相提并论,如孙抽的《琴心记》、朱鼎的《玉镜台记》、木石山人的《金环记》。

等。在思想性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记》也有不少局限性,作品的思想主要是宣扬忠孝观,基本上是按照史料的记来表现狄仁杰的思想活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过分拘泥于忠与孝两个方面,对于夫妻感情、父子关系的处理太简单化,着墨太少,致使狄仁杰的形象缺乏血肉,不够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乌然这部作品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卜面分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忠孝记》在文采方面固然比不上《牡丹亭》等明代戏曲作品中的佳作,但也有不少曲子写得颇为传神,如第五出催赴春闹中,狄仁杰的父母督促狄仁杰与狄光嗣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狄仁杰因父母年老不愿远行,狄仁杰的妻子为了丈夫与儿子的前程,也动员他们赴试,但又不忍夫妻、母子分离,有两支曲子将她这种心理刻画得非常透彻:

(前腔)晨昏定省,我自为看承。当奋发莫巡,杏花零落,马蹄馨践,琼林十里,红尘换荷衣,瞥身报泥金。早附平安信,向头泣表陈情,始能全子(职臣伦)(前腔)我终朝引领,倘成名归鞭须整。灯陪离妇影,漏滴断肠声,我岂忍分莺镜。宫花祈并采,雁塔望联登,您客路形单,我香闺梦冷。

这两支曲子采用直述的写法,坦露狄仁杰妻在这个问题的态度,它的特点并不全在于文采,而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和细致刻画。自占以来大贵妻荣的观念对人们影响很深,狄仁杰妻自然也不能超脱十这种观念之外,所以她既染力。

第三十出帝在房州,也有一段写得较好:

(普天乐)旅魂惊,乡心老;鸟声频,人踪少。回头望,回头望暗里魂消,把龙楼凤阁,凤阁轻抛这一支曲子将中宗李显前往房州的途中那种惊魂不定,忧心忡忡的心情,表现得细致真切。失去帝位的李显,在发配途中惟恐发生不测之祸,胆颤心惊,只求能保住性命,什么宗庙社授、权力帝位全都顾不得了,这一切都在这短短的曲子中得到了真实表现,这种描写与人物在当时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是相吻合的。

在语言与音律上,《忠孝记》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部作品并不一味地拘于音律,更多地关注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描绘,只要能更好地满足剧情的要求或者有句子时,也不惜牺牲音律,这样就突破了明代吴江派剧作家一味迫求音律整齐,不欲令一字乖律的樊篱,有利于剧作家自由思想的发挥在语言上更多地采用口语,极少使用四六句,显得比较自由活泼,也有利于大众的接受。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尽管并非始于这部作品,但《忠孝记》的作者能坚持这样做,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记》尽管存在着前面所说的局限性,但是和史书所记载的人物原型相比较,还是有相当的提高。以主人公狄仁杰为例,为了突出其形象,作者从忠孝仁义四个方面进行了塑造,力图树立一个具有传统伦理纲常的完美的忠臣贤士艺术形象。作品从第二出起到第五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狄仁杰不愿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是因为双亲年老,需要侍奉,突出的就是一个“孝”字。最后两出写狄仁喘疲雇,堪怜他暮景垂年,盼子两眸穿。根据史实狄仁杰晚年时,其父母早已双亡,《忠孝记》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突出“孝”,而服务的。以孝子的形象开头,又以尽孝于双亲结束,前后呼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狄仁杰更多的还是被作为忠臣形象而着意塑造的,所谓“忠”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忠于唐朝、反对武周土。第二十出南越王起兵时宣称:颇奈则天无道,秽德彰闻,贼之宗盟,委之重任,君之爱子,幽之别宫。续狗尾以命宫,烂羊头而拜爵,流毒赤子,酞赐宗藩,我不先声,祸必待毙。第三十出又借李敬业之,大骂武则天无道,恶极贯盈。吾欲援举义旗,以清妖孽厂为了更进一步证明武则天的荒淫无道,还专门写了“马貌似莲花”一出戏。总之作者运用一切手段来表现武则天的荒淫无道,这样就为狄仁杰反对武周统治、恢复唐室,作了很好的铺垫。武周统治既然无道,狄仁杰反对它自然就是正义的行动。

为了表现狄仁杰的忠臣形象,写了他与张辅国、武三思的斗争,保护太子免遭暗害,最重要的还是他力谏则天,迎回太子,返周为唐。根据史实中宗恢复帝位是在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才促成的,作者将此事改写在狄仁杰生前,并由他一手促成,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他的忠臣形象,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一改变是合理的,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狄仁杰的“月仁”主要体现在如下儿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在并州法曹参军任上,为民除害、智斩蛇妖、焚毁淫祠。在这出戏中狄仁杰对神宣称:“尊神我与你职分阴教、阳教不同。所以为国为民则一。我若旷职,汝当击之,神若无道,吾当毁之户这一段话既体现了狄仁杰不畏鬼神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为国优民的高尚思想。”下令焚毁淫祠时,狄仁杰说:孔颜以道垂,明教惟德存,可见作者把狄仁杰这一切行动都视为推行“孔颜之道”,即大行仁政。对为官者而言,能在境内推行仁政,就是最大的“仁”。第二件事是南越王起兵时,狄仁杰担心百姓遭受兵火摧残,力主招安,并奉命巡抚江南,使大批白姓免受涂炭之苦。第三件事是狄仁杰为使被猛虎咬死儿子的老妇能够老有所养,免去老虎的死罪,让它每日衔一兽侍奉老人。

这种描写固然颇具神异色彩,但在明代戏曲中却是常见的手法,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其社会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对“义”的鼓吹在这部作品中占了相当的篇幅,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去塑造狄仁杰轻利重义的形象,如对河阳城中的惯偷何小子,狄仁杰没有采取将他抓起来送官了事的简单态度,而是苦日婆心池进行耐心劝导,使其改邪归正。由于何小子家贫,为了防止他因无法生活而旧病复发,狄仁杰慷慨赠银,让他作为本钱去做生意。后来何小子果然改邪归正,狄仁杰的义举也得到报答,何小子千里送顺袋,使狄仁杰不至于因顺袋丢失而丧失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狄仁杰最大的义举就是帮助郑宗质,此举不仅使郑宗质解脱了危难,而且也教育了阎立本与闺仁基,使两人关系和好如初。

这件事本是有史实根据的,只是作者为了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将时间与相关人物略作调整,使情节更加紧凑,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将军权善才的营救,也是狄仁杰又一义举。对权善才的拯救,使他成为狄仁杰手下的得力助手,在保护太顺利抵达房州,防止武三思的陷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作者围绕着以上四个方面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狄仁杰的形象,力求完美高大,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明代人对狄爪杰尊崇和敬仰的表现,也是塑造狄仁杰艺术形象的一个初步尝试这部戏曲中的其他人物大都是实有其人,如武则天、武三思、阎立本、阎仁基、唐中宗、权善才、李(徐勺敬业以及狄仁杰家庭中人。有些人物如郑宗质原型是郑崇质,张辅国原型是张光辅,南越王原型是唐宗室越王李贞等,真正虚构的人物极少,只有郑宗质女、何小子、仙人素娥等几个人。这些人物尽管都是配角,也有塑造得比较好的形象。如狄仁杰妻和郑宗质女,均各有一出戏专门表现她们的内心活动,第七出力主萦,专门写狄仁杰妻在丈夫外出求官时如何操持家务、侍候公婆,又如何思念丈夫的情况。整出戏共用六支曲子来塑造她贤妻良母的形象,其中也不乏写得好的曲子,如(院溪沙):“目断云山去路迢,烟波收尽少归挠,安能期信似江潮。好景无多春欲去,残红成阵逐风飘,此时魂与落花消。”

尽管这部戏对武则天颇多微辞,但并没有把她完全作为暴君来描写,在作品中没有有关她任用酷吏、肆行杀戮的描写。

虽然提到她委武氏子弟以重任,但却没有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仅仅只提到一个武三思。相反当狄仁杰在并州为民除害后,她马上下诏将其调人京师任职。狄仁杰在昌平伏虎除暴,武则天听到后亲手绣袍一袭,赐予狄仁杰以资勉励,并调人京师任官。当狄仁杰因薛怀义擅人宫禁和九月梨花盛开等事,当面顶撞武则天,她都能宽大忍让。最后还是听从狄仁杰的进谏,接回庐陵王,恢复其帝位,在武则天生前就已返周为唐。这一切充分说明武则天在这部戏中并非作为反面角色而出现,作者反对的只是她取代唐朝,建立大周,对她的施政方针还是十分赞赏的。这种态度总的来看还是客观的、公允的,与清代小说对武则大的一味丑化有很大的不同。

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与不足,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在结构上不十分严谨。第三十四出桃李公门,从全剧内容看,明显与其他情节脱节,如果删去也不影响全剧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完整性。因为这部戏为了突出狄仁杰在返周为唐上的直接作用,设计情节时将中宗恢复帝位,重建大唐放在狄仁杰生前,由他本人大力促成,这样张柬之、敬晖等5人在这一问题上就丝毫没发挥作用,既然如此,他们的出场以及在狄府商议匡扶庐陵的情节就显得多余了,这无疑是一处败笔。

其二,全剧头绪纷繁,冗长枝蔓,完全没有必要加人仙女素娥这一人物以及围绕她展开的一些情节。尤其是“帝在房州”出,写素娥勾引武下思,夹杂了不少色情及庸俗的描写,作者为了这一情节更加完美,竟用了一连十三支曲子,着墨之多为全剧其他出之最。这里试录两曲。即可见一斑:(黑夜)门(丑)俏似多情苏小,诉衷曲动我心苗。是桑中妇可挑,恼杀人萦怀抱,舌尖儿勾引风骚。何不拥眷前来,邮亭宿一宵,尽风月莺颠风倒。

(清江弓)(小旦)五更敲罢天将晓,修竹啼残鸟。风飘绣4轻,露浸金莲小,我一灵儿被你勾去了所有这些描写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足取的。有些描写虽是当时的戏曲旧套,但也应该说是作者思想上局限性的体现。

其三,在情节和内容上有前后矛盾之处。如郑宗质奉命出使异域,老母无人侍养,狄仁杰仗义执言,愿代为出使,阎立本深为感动,答应另派人代替,而郑宗质却并未归乡省亲,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逃避艰苦使命。这是作者的一个疏漏之处。再如第二十出南越土起兵时就已说:“君之爱子、幽之别官”,意为中宗已经被幽禁,可是直到第二十九出才将他废为庐陵王这一切均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一些细节没有仔细推敲,以至于出现了一些破绽。

总之,在明代相沿成风的以才佳人为内容的戏曲作品大量涌现之时,以前代忠臣贤士事迹为题材的《忠孝记》的出现,开创了当时戏曲创作的新局而,使得狄仁杰的事迹更加广泛地传播,并为普通百姓所逐渐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