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狄仁杰评传
10479400000054

第54章 储位之争

中国自从西周确立宗法制以来,天子之位的继承通常都是按照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的原则来确定的,这己经成了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由于武则天是一位女皇帝,她既是武氏家族中人,也是李氏家族中的媳妇,这种特殊的身份使这位女皇帝深深地陷人到不知选谁作继承人的困惑之中。

早在武周政权建立之初,虽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令居东宫,似乎已经确立了继承人。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李的皇嗣地位只不过是她当时的临时安排,为了稳定政局,减少武周政权建立的阻力,集中精力巩固政权,开创大周统治新局面,使她不得不做出这种权宜之计。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中,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扶持,武氏弟的势力急剧增长,而李氏家族尤其是在镇压宗室诸王之后,势力大受削弱,两种势力的此消彼长,使武氏子弟滋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这种企图随着武周政权统治的巩固,表现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最先站出来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是武承嗣,他是武则天之兄武元爽之子。武承嗣为什么首先提出这个要求呢?要说清楚这个间题,就必须先回顾一下武则天的家庭关系武氏家族内部关系颇为复杂,在温情脉脉的家族外衣下,掩盖了多少勾心斗角的争斗,乃至于血腥的杀戮。武则天之父武士一生曾娶过两位妻子,前妻相里氏生有两个儿子,即武元庆、武元爽。后又娶杨氏,生三女,长女嫁给了贺兰越石,次女即武则天,三女嫁给郭氏。武士死后,元庆、元爽及他们的儿子惟良、怀运等,对杨氏母女很不友善,大概使她们吃过不少苦头,这就为日后这个家族内部的相互残杀埋下了隐患。武则天当了阜后以后,追赠其父为司徒,其母改封荣国大人。

这时元庆任宗正少卿,元爽任少府少监,杨氏因往事之故,指使武则天将两人贬到外州任刺史,致使两人死于贬所武则天的亲姐韩国夫人之女兰氏颇受高宗恩宠,使她十分忌恨,打算除掉这位情敌。她利用高宗驾临其母杨氏府第的机会,在武惟良、武怀运等所献食物中,命人秘密放人毒药,并将有毒食物送给贺兰氏,贺兰氏不察,食后暴死。武则天归罪于惟良、怀运兄弟,使高宗下令处死了两人。武则天箭双雕的目的达到后,还不解恨,又指示心腹官员上表将元庆、元爽及惟良、怀运家属流放岭南,改姓蝮氏,并绝其属籍,这样就使武士覆断绝了后嗣。是又以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为武士后嗣,改姓武氏,袭爵周国公。贺兰敏之年轻美貌,但品格低下,竟然和他的外祖母杨氏有暖昧关系,又恃宠多为不法之事,武则天对他十分不满。咸亨二年(671),杨氏死,武则天拿出皇家内库的钱物,令贺兰敏之造佛像为杨氏追福,敏之遂隐没自用。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有绝色,高宗与武则天已选定为太子妃,只等成婚,贺兰敏之又将其强行奸淫。这时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年纪尚幼,时常往来于杨氏之家,兰敏之胆大妄为,竟不避随行宫人,强逼太平公主欲行不轨之事。在为杨氏服丧期问,敏之私着吉服,奏乐押妓,日夜欢娱。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实在忍无可忍,遂将他流放岭南,在途中自溢而死。贺兰敏之死后,武士覆的后嗣又处于空白状态,于是武则天就把在岭南流放的武承嗣召回,让他袭爵周国公,以为武士后嗣。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以武承嗣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后又升为文昌左相、同风阁莺台三品,兼知内史事。武则天称帝后,置武氏七朝,封武氏子弟为王、武承嗣又被封为魏王。由于武承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所以他处处以武氏家族的正统继承人自居,“自为次当为皇嗣至于他与武则天的杀父之仇,都统统被锦衣美食,高官厚禄所淡化了,何况还有皇位继承人的诱惑时时在他的心头缠绕,如何再会去回顾以往的不愉快呢?”据载:“初,后擅政,中宗幽逐,承嗣自谓传国及己,武氏当有天下,即讽后革命,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倡议追王先世,立宗庙。”根据这些记载来说,武承嗣当充当皇位继承人的野心由来已久,只是因为武则天的统治尚不巩固,所以他强压着满腔的希望,暂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天授二年(691),即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这时徐敬业、宗室诸王的起兵先后被镇压,一大批朝臣和宗室被诛杀,武承嗣认为武周政权己经巩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让自己充当皇太子的问题。当然武承嗣不会自己直接出面,他还不至于那样笨,面是让其党徒风阁舍人张嘉福指示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以请愿的方式要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此事遭到了两位宰相的反对。其中一位是文昌右相、同凤阁莺台三品岑长倩,他认为皇嗣(指李旦)在东宫,不应有此动议。武则天又征询地官尚书、同凤阁莺台平章事格辅元的意见,格辅元也坚决反对此议。这样就使武承嗣这次企图没有得逞。当然反对者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不久,岑长倩与格辅元被捕下狱,另一位宰相欧阳通因为不愿承认与岑、格二人共同谋反,于是三人一同被杀。

在这次事件中,武则天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她当时召见了土庆之等人,问他为何要废去皇嗣,另立武承嗣?王庆之说:“今日谁有犬下,而立李氏子弟为继承人衅武则天非但没有谴责王庆之,反而好言慰谕,并发给他印纸一份,作为出人宫门随时见她的凭据。这就说明她此时并不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只是由于朝中重臣反对,阻力太大,不便于公开表明态度罢。后来王庆之便时常人宫求见,搞得武则大不胜厌烦,便命凤阁侍郎李昭德将工庆之拉出杖责,以示薄罚。”李昭德把土庆之推出洛阳宫城光政门外,指着他对朝士说:“此贼欲废我皇,立武承嗣”命人将他重重摔下,致使王庆之耳日出血,然后乱杖打死。可见李昭德也是一个武承嗣的反对者。

圣历2年(698),武承嗣、武三思再次出而请求立自己为太子。这次武三思加人到这个行列中来,大概是他看到武承嗣求立太了失败,以为武则天不愿立武承嗣,遂滋生了争当太子的想法。武三思是武元庆之子。他们派人多次去见武则天,要求立他们为皇太子,主要理由就是自古以来大子未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暗示如以李氏子弟为太子将会导致武周政权的终结,李唐王朝的恢复。这些话再次使武则天动摇,又产生了改立武氏弟的想法。这一次却遇到了狄仁杰的坚决反对,他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摘,平定了天下,就是要将社樱传之于子孙。大帝(指唐高宗)以二子(指李显、李旦)托于下,陛下却要将天下移于他族,这是不合大意的举动且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立儿为太子,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还没有听说过侄为天子,而衬姑士太庙的先例”武则天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卿就不要再参与了”狄仁杰驳斥说:“大子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都是陛下的子民,请问哪些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肚,本来就是同体,何况臣备位宰相,岂能不过问立这样的大事。”狄仁杰多次不厌其烦地对武则天进行劝说,并劝她尽早召回庐陵王,以便母子团聚。与此同时,大臣王方庆、王及善等人,也出面劝说。在众人的开导下,武则天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在这之前李昭德也向武则天做大童的作。

他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有天下,应当传之于子孙,以为万代之业,哪有以侄为后嗣的道理,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母立庙的事,何况陛下受天皇之托,如果以天下让寸武承嗣,”则天皇(指高宗)不得血食了。所谓血食,是指以牛羊、食品祭祀。在这里李昭德以夫妻之情对武则天进行劝谏,狄仁杰则以母子之情来感化她,并且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当时人非常重视的立庙与祭祀问题。武则天是有神论者,又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佛教宣传来世、轮回等学说,因此以上这些话很能打动她的心,加卜狄、李等人动之以夫妻、母子之情,这样就使她不能不认真地对待这些意见。李昭德清楚地知道仅靠这些话还不行,还必须动摇武则天对武承嗣的信任感,他利用武则天多疑的心理,向她秘密进言说:“魏王承嗣权太重。”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内侄,委以腹心之任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李昭德进一步地分析道:“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子父?子犹有篡袱其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伴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这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武则天,她说:“联未之思。”不久,武承嗣进位特进,罢去了他的宰相之职。此后武则天还任用过武承嗣充任宰相,但仅月余,就又罢去相位。武承嗣既失去权位,又争当太子无望,后来竟忧郁而亡狄仁杰、李昭德等一大批正直朝臣反对以武氏子弟为皇位继承人,虽然主要是出于维护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但是武氏子弟的确多不成器,不足于承继大统,也是不少朝臣反对他们为皇位继承人的一个原因。

打开史册有关诸武劣迹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果说旧史臣有偏见或曲笔现象的话,何以有关这一时期历史的野史、笔记也是如此记载?看来问题并不在撰史者方面。只需将诸武的行为略作叙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武则天最终为什么放弃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的原因之所在了。

先说争当太子最积极的武承嗣、武三思两人的表现。天授元年(69),武则天即大周皇帝位,武承嗣、武三思势力正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朝中宰相皆不敢怠慢。这年春——月,宰相韦方质患病,二武前往府卜看视,韦方质卧床不起,无法见礼。当时有人劝他挣扎下床,韦方质认为生死有命,“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数日后,果然被诬陷流放岭南,没家产。说明二武气量狭窄,不能容人。

右司郎中乔知之有一妾名碧玉,美貌善歌舞,有文华,乔知之珍爱异常,竟为之不婚。武承嗣知道后暂借以教自己的姬妾,遂留而不还。乔知之思念碧玉,却不敢向武承嗣讨回,作《绿珠怨》诗捎给碧玉,以诉别离之情。碧玉读诗后,3日不食,流涕不止,投井而死。武承嗣从碧玉尸体裙带中搜得诗稿,大怒,指示酷吏诬告,诛杀乔知之全族之人。这是武承嗣贪色残暴、草营人命、仗势欺人的表现依仗权势、欺压别人的人,往往奴性更足,一旦遇到比自己更有权势者,这种奴性便充分地表现出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势时,武承嗣、武三思、武鼓宗以及其党宗楚客、晋卿等人,皆等候于二张门庭,“争执鞭髻”,完全不顾朝廷大员的体面。他们还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以讨好二张。唐代习俗,门生、家奴称其主为郎。这是诸武品格低下的表现。

武承嗣等人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惟知上尊号以讨好武则天,欲使她立自己为太子。如长寿二年(693)九月,武承嗣等5人上表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御万象神宫,受尊号,“作金轮等七宝,每朝会,陈之殿庭。”次年五月,武承嗣又动员12.6万余人,规模更大地向武则天上尊号,称之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为此大赦天下,改元延载武承嗣大上尊号以求宠,武三思自然不甘落后,他另辟蹊径,想出了铸造天枢的主意,于这年九月动员四夷酋长与自己共同上表,请求铸铜铁天枢,“铭纪功德,唐颂周”由于工程浩大,诸胡聚钱百万亿,所买铜铁仍不够用,于是,赋民间农器以足之。唐代一直存在着铜钱流通不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铸钱铜材缺乏,铸造天枢消耗大量铜材,无疑加剧了铜钱流通不足的状况,使“钱重物轻”的现象更加严重。销民间农器铸造天枢,将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诸武以上举动是其政治上低能的表现,完全无视国计民生地大搞此类浮华虚无的活动,有百害而无一利。

武承嗣、武三思如此状况,其他武氏子弟又如何呢?稍举数例,即可见其一斑建王武恢宁是武则天伯父武上让之孙,曾一度充任过宰相,在武氏子弟中是权位较重者之。此人任宰相期间未见丝毫政绩,然剥削百姓、聚敛钱财却颇有其能。他另置勾使,越过地方官员,直接向百姓“法外杠征财物”,百姓破家者卜分之七八,无法诉冤,“吁磋满路”又建大库余间,以贮藏聚敛所得之财物,失火被烧,不剩钱。百姓称快,皆说武枚宁多行不义,人怨天怒,故降天火烧之河内王武筋宗生性残忍,大肆杀戮河北无辜百姓。其实他诛杀的王公大为数也不少,旧史说:“其险酷虽周、来等不能继也”此人不仅好杀,也很贪财。有一次武则天在宫中举行内宴,正在快乐之际,武鳃宗突然跳起来说他有急事上奏,武则天大惊,忙问是何事如此惊慌?武爵宗回答说:“臣以前封邑赋税都是由本府官吏自征,近日又规定由地方州县代为征收,折损很大”武则天一听怒气上升,斥责说:“联与诸亲饮宴正乐,你是亲王,却为数百封户这些小事几乎惊杀联。据此看来,你的确不堪称王。”喝令将武筋宗曳下,武菇宗连忙免冠拜伏谢罪,诸武也出面求情,武则天这才没有治他的罪。

诸武如此行径,为正直朝臣所不齿,武则天也深知他们不孚众望,无德无才,她之所以还有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的想法,主要是从血缘方面考虑得多了一些,幻想武周政权能够延续下去。但是她也深探地知道武氏家族的社会基础及影响远远不能和李唐皇室相比,在广大臣民的心目中,武周政权不过是唐太宗、高宗所遗留的政权的继续。在自己健在尚能驾驭局面时,反对武氏的势力尚且如此顽强,自己欲立武氏子弟为后嗣的阻力竟然这样大,而且武氏子弟中确也难以选出一位深孚众望的人物,一旦自己“千秋力岁”之后,局面将不堪设想。如果按照狄仁杰等朝臣的意见,仍然选李氏子弟为皇位继承人,那么自己创建大周政权义为何来?此外,李武两个家族的矛盾又如何调和?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这位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