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晏子原来这样说
10479200000013

第13章 君宜薄赋,予民以财

“原典”

晏子曰:屈民财者不得其利,穷民利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做倾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

“古句新解”

晏子说:“征尽民财的人,最终得不到利益;耗尽民力的人,最终得不到好处;从前楚灵王修建倾宫,三年没有停止;又修建章华台,连续五年没有停止;楚国与吴国的乾溪之役打了八年,老百姓财尽力竭,再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徭役与兵役,于是自动罢工。后来楚灵王在乾溪自缢而死,民众不允许把他的尸体运回都城。”

春秋末年,奴隶的普遍逃亡与反抗,使大多数奴隶主被架空,甚至导致一些诸侯国灭亡;生产关系大变更,使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因此,这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甚至部分诸侯也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以民为本”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理论。以民为本不仅要求统治者有爱民之心,还应该有切实之举,减轻赋税和徭役就很现实。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并以此为制定政策的基础,这是晏子重要的思想方针。

孔子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

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孟子清醒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从经济思想上看,荀况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也集了先秦各家的大成。荀子有其一家之言“天下尚俭而弥贫”;也是反对墨家“天下尚俭”的越穷越光荣的反经济思想。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由于历史局限性,晏子不可能提出改变剥削制度的方案,但是他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套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方案。

晏子主张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多条晏子建议齐景公减轻赋税徭役的主张,他多次阐明“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的观点。他把国家对人民征敛赋税比喻为无底的竹筒,用尽天下生产的粮食也装不满它,即满足不了君主征敛的贪欲。他说:“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侧皆雕文刻镂之观,此无当之管也。”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人民反对君主的叛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困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即人民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君主和政府手中,供少数统治阶层挥霍消费,造成广大民众生活贫困,难以存活。他主张征收赋税应当“权有无,均贫富”,即依据拥有财富的多少决定征收赋税的多少,富有者多征,贫穷者少征或不征。此外,晏子还多次建议和敦促君主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如暂停长床之役、路寝台之役、邹之长涂之役等,缓解了人民的负担。他的治国理想是“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残暴的君王,据记载,秦始皇为修建阿房宫征集670万苦役,而且每天十多万苦役日夜不停地修建,而修建的巨大费用则是残酷地强加赋税。下面官员也是层层搜刮民脂民膏,一时怨声载道,民愤四起。阿房宫占地大小方圆300多里,60多万平方米修了4年,从秦朝建立开始到秦朝灭亡才修建了十分之一,而秦朝则仅仅维持了十五年。

征尽民财而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不得民心,失民心者自然也就会失去天下。

另外,晏子还主张取消对山泽的禁令,撤销关卡,取消关税,让人民自由地到山林池泽中去狩猎、樵采、捕捞,以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让商人自由贩运货物,买卖商品,促进货物流通,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