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下)
10474900000032

第32章 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954年2月,川流不息的火车,将成百上千的青年送到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去开垦处女地——生荒地和熟荒地,解决国家的粮食不足问题。这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措施。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半年后,赫鲁晓夫出任前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他开始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时,前苏联的粮食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1940年的水平。1953年的粮食储备不仅低于1951年和1952年,而且低于1940年,但粮食的消耗却增长了50%。没有必要的粮食,国民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发展。在1953年9月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农业生产的停滞,根本原因是偏离了“物质利益原则”,农业生产没有与农民的利益挂钩。会议通过农业改革措施,包括扩大农业投资,提高肉类、牛奶、羊毛、土豆和蔬菜的收购价格,免除农民拖欠的债务,减征农民自留地的税金。赫鲁晓夫还决定缩减全国农业机构的人员编制,把这些机构中的农业专家,派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等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前,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秋收之后,才能领取报酬。赫鲁晓夫决定,要让他们预先得到报酬,授权集体农庄按月向农民发放现金。

1954年1月,赫鲁晓夫为了能尽快解决粮食问题,向中央建议开垦西伯利亚和哈萨克等地的荒地。2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共青团员的集会上讲话,号召全国各地的共青团员参加开垦荒地的运动。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54年的粮食收成比以往要好得多,但并没有解决前苏联粮食匮乏的问题。赫鲁晓夫视察了全国许多地方的农庄和农场,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允许农庄和农场在生产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到1955年底,前苏联已经开垦出几千万公顷的新耕地,为国家增产了不少粮食。从1954年到1958年,农业产量年均增长8%,大大超过1950年至1953年的水平,1958年粮食产量达到1.34亿吨。

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农业增长的速度减缓,荒地提供的粮食逐年下降。1961年12月,赫鲁晓夫为使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决定改变耕作方法。当时,前苏联许多地方采用休耕的方法,让土地每年休耕一段时间。赫鲁晓夫不想看到全国有大片土地休耕,在50年代就要求雨量充沛的地区取消休耕制,后来又要求南方干旱地区也要停止休耕制。这时他进一步要求全国都取消休耕。

尽管赫鲁晓夫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农业依然徘徊不前。1963年,前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解决国内的粮食需求。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也做了一些改革。1957年,他撤销中央和地方100多个主管经济的部门,把全国分为105个经济区,每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区的经济建设。这一措施增加了地方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1962年,赫鲁晓夫进行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方面的改革试验,利用利润和奖金的手段,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只下达生产计划,如何完成计划完全由企业自己作主。

从1953年到1963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5%。尤其是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又发射了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

赫鲁晓夫在政治方面也有一些改革措施。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虽然他的报告有不足之处,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对个人崇拜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为了防止个人独揽大权,赫鲁晓夫强调集体领导,党政分开。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斯大林时期遭受无辜迫害的人平反。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解决前苏联的经济问题,他的一些改革措施缺乏科学性。大规模的开荒运动,造成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他不顾实际情况,强令全国各地种植玉米。实际上,前苏联许多地区气温较低,不适合种植玉米,1962年这些地区的玉米大面积歉收,百分之七八十的面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还常常提出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1957年,他提出人均畜产品赶上美国的口号,鼓励各种提高肉类生产的尝试。结果,许多地方出现虚报肉类产量的造假之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更是提出了一个空想口号,他宣布前苏联要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58年,赫鲁晓夫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一职,党政大权集于一身,又回到了他自己批判过的专权时代。

由于赫鲁晓夫刚愎自用、粗鲁专横,苏共中央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1964年10月3日,赫鲁晓夫前往克里米亚疗养,中央主席团开始策划罢免他的职务。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全会,会议指责他犯有15项错误,决定解除他的职务。从此,赫鲁晓夫开始了退休生活,197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