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谁“偷”走了你的好睡眠
10471400000008

第8章 不良情绪——心理因素带来的睡眠烦恼

有些失眠患者因为失眠换上了忧郁症、强迫症和神经衰弱,反过来,这些疾病又会影响睡眠,让失眠者痛苦不堪。其实,失眠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睡觉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要强迫自己入睡,也不给自己规定睡觉的时间和质量。所以,一定要赶走自己的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面对生活,克服失眠。

心情不好影响睡眠

心情是影响人健康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还会影响到睡眼质量。心情怎样才能保证睡眠质量呢?又是哪些原因导致失眠呢?

在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的出现周而复始的睡眠规律。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所以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导致失眠的因素

1.心理因素

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所造成的紧张、焦虑、激动、抑郁、愤怒或思虑过多均讨引起失眠。

2.生理因素

饥饿、精神紧张、性兴奋、疲劳以及一些疾病,如溃疡、偏头痛、哮喘、心律失常、关节炎、心绞痛都可引起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效果也可能发生变化而引起失眠。脑病变者可表现为白天睡眠,夜晚清醒不眠,即丘睡眠规律的倒错。

3.药物因素

药物滥用、药物依赖、饮酒及戒断症状均可引起失眠。常见的药物有甲状腺素、镇静剂、兴奋剂、避孕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4.不良的环境和习惯

坏习惯或不良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能影响睡眠。如光线强弱、热冷、噪声、过饱或饥饿都可使人失眠,作息无规律或临睡前剧烈运动都可能影响睡眠。失眠对机体的消化系统会造成危害。还可造成脾胃不调、睡眠不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还会增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作。失眠症患者一般还会有广泛性骨骼肌痛楚症状,肌肉痛楚往往是呈游走性,而且天气潮湿、严寒等经常会加重肌肉痛楚的程度。

失眠的种类

1.暂时性失眠

只维持几天,可能由于暂时性精神紧张、情绪兴奋、时差所引起,如重大节日、聚会、考试、会议或跨时区旅行等等,多数人可自发地调整过来,可以把它看作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几天后会不治而愈的。

2.短期性失眠

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在人患有严重疾病或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常会发生。通常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求助睡眠心理专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3.长期性失眠

可维持数年之久,有些人仅仅面对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有的人容易得慢性病,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通常需要心理医生和专家共同解决。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脑子里不断回想事情的经过,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处理好。到夜晚则被自责、懊悔纠缠着,无法入眠。还有的人心理因期待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导致早醒或无法入睡。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因为上夜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几个时就惊醒。也有的人在职称评定、晋升、考试结果快要公布的阶段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心情不好和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出现失眠的原因很复杂。除疾病和外界干扰所致以外,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些失眠是心情不好造成的。持续性的心情不好,会导致严重的失眠,让人痛苦不堪。

在生活中,不管是因为家庭关系不睦,还是因为工作不顺心,都会使人感到不顺心或心事重重,出现焦虑、紧张、烦躁的情绪,从而发生失眠。

其实,大多数“睡不着觉”是一种自然状态,而非病态。有很多平时不失眠的人在某次突然失眠以后就会十分担心,害怕失眠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治不好,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进而使失眠情况越来越严重。

而反过来说,失眠是影响精神和情绪的一种有害现象,失眠的人通常会在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导致第二天无心再按计划做事,扰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致使人的心情也变得郁闷、低落。如此一来,心情不好导致失眠,失眠又导致心情不好,形成了恶性循环。

睡眠更多的是一种心身合一的体验,睡觉的时候心情要放松、保持愉悦,心情紧张、焦躁都会影响睡眠。因此想要改善失眠症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缓解失眠的方法

(1)洗个温水浴对于缓解紧张的情绪非常有效。水的温度对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作用。在低于身体温度的冷水下可以提高人的清醒水平。高于体温的热水则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提高新陈代谢,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则会让人镇定,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所以,如果觉得神经需要缓解一下,那就不妨在睡前洗个温水浴。

(2)足底保健简便易行,它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分支,对于缓解压力,松弛神经有明显的功效。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足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治疗方法,睡不着觉时做个足疗。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和感觉,有时做着做着就入睡了。足底按摩从中医学理论上讲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定作用,可以产生明确的安神效果。

(3)饮食方面的办法可以通过食物来调节大脑的功能。首选是枣,枣具有提高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已经得到大量医疗实践的证实。睡眠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活动,睡不好的时候,不妨定个计划,每天吃些枣,效果会很不错。然后是核桃,核桃营养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磷脂,对人的大脑有很好的滋养作用,经常食用,不仅可以促进睡眠,还能够提高人的记忆能力,一举两得。最后,还有一个松子仁,就是松树的果实中的一种成分。可以从中药店里买到。和枣一样具有提高大脑抑制能力的作用。此外,猪心和羊脑,也具有提高睡眠质量的功效。

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

兴奋抑制失调,是睡眠不好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大脑有两个基本的活动过程,一个是抑制一个是兴奋。人过度兴奋之后会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紊乱。就是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精神却又提不起来。想让睡眠得到彻底的改善,就要从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来进行。

有失眠症状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害怕心理。害怕心理使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多虑心理,一些人由于童年时受到失去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刺激,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虽然随着年龄增氏逐渐好转,但成年后,他们往往多思多虑。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睡眠抑制状态,经过一夜的休息后,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规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难入睡。

心理原因导致无法入睡

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都会同意“心理因素也能导致失眠”这一观点,但是对于一些长期失眠的人来说,他们就未必会同意这种观点。这些人会说,我现在的情绪很平静,周围也没有任何事情让我感到心烦,而且周围的睡眠环境也是很好的,为什么还是天天睡不着呢?其实心理因素同样对他们的睡眠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是却更为复杂。

75%的失眠症患者在他们失眠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刺激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依赖他人得不到满足、有不合时宜的心理防御机制等等问题。上述生活事件是造成失眠开始的重要原因,但在失眠慢性化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个性对失眠的认识、睡眠行为就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对睡眠的客观态度。

对睡眠的错误认识

长期失眠的患者对于睡眠方面常有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

(1)长期失眠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损害,会使人得各种疾病。

(2)睡眠的时间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每天晚上必须睡足8小时以上,这样才能休息好。

(3)试图控制睡眠,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睡觉,把睡眠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正是因为有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很多人对睡眠过分关注,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最终导致失眠。

影响睡眠的心理因素

1.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患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开始担心自己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进入睡眠的状态,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在白天的时候脑细胞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修正来恢复,因此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

2.做梦有害心理

不少说自己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做梦,认为做梦了肯定没有睡好,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把多梦误认为是失眠的症状。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产生焦虑的心情,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会影响睡眠的质量。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这种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3.期待心理

期待心理是指人因为期待某人或做某件事而担心自己睡过头误事,因而经常出现早醒的现象。比如一位工作“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班大都是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自己迟到,所以睡得很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之前,往往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当中,难以入睡。

4.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有过一次的过失,始终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不断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不能入睡。

心理学上的三类失眠

1.暂时性失眠

失眠仅仅维持几天。可能由于情绪过于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所引起,比如有重大的节日、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等,大部分人都可自发地调整过来,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总之,有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几天后就会不治而愈的。

2.短期性失眠

持续数天甚至是三周的时间,一个人在患有严重疾病或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时常会发生。通常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求助于专业的心理专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3.长期性失眠

失眠症状维持数年之久,有些人面对压力(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睡不着觉,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病一样,长久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通常需要医生和心理专家共同来解决。

如何预防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

1.柔和的音乐

对于抒情而又缓慢的音乐,能使神经松弛下来,很容易带领人们进入睡梦中。听着优美的曲调,人的身体在不知不觉当中,随着音乐的节拍慢慢放松起来。有的人说是因为音乐旋律的影响力,也有人说是因为音乐所散发出来的氛围和情调,勾起了人们的睡意。

2.消除心理郁积

人们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家庭、工作和朋友几个范畴,若这几方面得不到平衡或遇上挫折,最容易引起忧郁的情绪。

3.解除心理紧张

因为心里紧张而无法入睡的人,通常都被“我为什么睡不着?”这种念头所困扰。失眠人士心中被各种各样的不安情绪盘踞着,越来越紧张自己今天晚上,究竟是否又要失眠呢?于是,有些人老早就认了命,坚信自己必然睡不着;有些人一上床便不断强迫自己必须入睡,弄得精神异常紧张,如此当然不可能入睡了。

要解除心理的紧张,唯一的方法就是坦然面对它。只要仔细思考,是什么事情令自己紧张、不安,便可找到解決问题的方法了。不必时刻因那些问题而逃避,困扰自己。

4.安排消遣活动

与朋友聊聊天、吃吃饭又或者看场电影、逛街、做运动,有个伴儿总比自己一个人强。不开心的时候找人倾诉心事,可以帮助发泄情绪;高兴时一起分享,也会分外快乐。

要知道吃喝玩乐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能够松弛神经、制造气氛,实在是一副去忧除病治愈失眠的良药。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家每天必须接触很多人,想过正常的生活,也不可能离群索居。所以与人相处是否顺利圆满,对人的心情便有很大的影响。不要任何事先怪别人不好,冷静想想,与他人闹得不愉快,自己有没有错。即使错在对方,可否先大方地原谅他。一个能够宽恕别人的人,其实也同样是原谅自己,因为仇恨往往是最让人困扰的关键。

失眠的心理调整

对失眠症患者曾经有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症状自我评量表中的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敏感、焦虑等因素得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心理社会因素与失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为失眠主要表现。持续1周失眠会变得恐惧、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妄想、幻觉等严重的精神障碍。连续失眠还会使人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白天精神萎靡等,进而影响社会功能。

克服失眠的方法

(1)知足常乐保持乐观的良好心态。对个人得失、社会竞争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

(2)保持人的正常睡眠规律,应该建立起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

(3)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喝杯牛奶、泡脚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4)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5)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声、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饮酒、喝茶等习惯。

(6)自我暗示、自我调节。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7)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限制白天睡眠时间,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另外,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失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容易惊醒,醒后再不能入睡,严重时彻夜不眠。有关资料显示,有45%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一旦失眠,往往多求助于医生,口服安眠药。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短期失眠可导致急躁、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失眠会导致定向障碍,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的精神障碍。因此如果出现失眠的症状,及时治疗很重要。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失眠者自我心理调试也很重要。

失眠者自我心理调试方法

失眠是一种主观症状,患者本身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很多睡眠实验研究证实,人们对自己失眠严重程度的估计往往过高,失眠者可能夸大了症状的严重性。较重的患者,可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失眠者的表述常常是不可靠的。对失眠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失眠者对自己失眠潜伏期评估过长。而对实际睡眠时间评估过短。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自述与客观的记录也不相符。大学睡眠门诊发现122名叙述长期失眠的病人,在未用药的情况下由实验记录提示的睡眠情况跟自己叙述的情况比,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入睡时间都估计偏低,对没有睡着的时间估计过多。夜间醒来的次数比他们自身报告的次数要少。也就是说,失眠者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症状。如患者对医生述说他上床1小时后才能睡着,而脑电图记录却提示他20分钟就已经入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夸大的现象?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失眠者的个性心理弱点所导致的。据研究,失眠的体验主要与情绪和性格有关。经常失眠者大多伴有“神经质”的个性特点和紧张焦虑情绪。严重的失眠者甚至同时伴有某种程度的疑病症倾向。他们往往神经过敏,过分关注症状,只要身体出现细微变化就草木皆兵。因此,不由自主地夸大了症状。疑病症是一种在临床上较难治疗的神经症。严重的可能引起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疑病症患者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或某一类器官有异常。有时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据,但患者自己认为患了某种疾病,同时伴有焦虑不安的失眠症出现。

失眠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而反映出更多个人的心理性问题,且这类病人又往往想回避自身心理问题。但心理个性问题毕竟客观存在,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回避不是良策。因此失眠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也需要心理和行为治疗。由于是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睡眠状况,所以改善失眠主要还得靠自己。

遇到突发事件要自我调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平顺,可当生活真的平坦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太平庸。平顺地过一生这种几率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总会时不时地考验人们会怎么对待突如其来的挫折。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就像在人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心灵中内心原本平静的情绪和意志、感知、状态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

怎样进行自我情绪调整

要避免尽量或减少接触到压力源,像一些道听途说或刺激性的信息,要少接触为好。还要学会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情绪。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以降低自己的紧张度。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在突发事件中要坦然的应对,如面对亲人突然死亡和公共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像愤怒、愧疚、悲哀、自责、疲倦、焦虑、孤独、无助、苦苦思念和惊吓等情绪。很多人还会梦魇和自责,想像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然后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这时心理干预是很重要的,需要安抚生还者的情绪。

家电的孩子或者老人,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易怒、不安、兴奋、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一些不好的事件时,要尽量理解,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最好能够在一起,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充满自豪与信心,这可以降低不良的情绪发生,也去鼓励和激发亲人。

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调节

1.正常化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

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发生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人类在遇到重大刺激性事件时,个体通常会出现否认、恐惧、震惊、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反应,产生退缩、敌对和逃避等行为并不是个人独有的。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来避免并抗击外界对生命健康的威胁。应该知道这些反应是健康人群面对非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个体面对危机时就不会对自身出现这些反应感到害怕,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降低问题的不确定性,把人从恐慌和不知所措中解脱出来,帮助你很好地控制自己,为将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积极调节情绪

在发生自杀事件后,人们会普遍产生严重的恐惧、焦虑、内心极度悲伤和痛苦的感觉。这些情绪反应是非常强烈和陌生的。很多在以往生活经历中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会冒出来加重个人的情绪反应,各种不良情绪像波浪一样反复冲击着心理防线。过分压抑自己会加重情绪困扰,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排解陌生的不良情绪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宣泄。可以通过“自我对话”来调节情绪。

3.调整认知,扩大交流圈

生活中的突然遭遇,有时候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念。这个世界没有以前想象的安全,人会感觉到一种无法控制、无力的感觉。不再那么肯定的时候,自信心开始下降。所以,在危机过后,认知的调整也是关键,要调整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的认识。而要调整认知,就要多多接触社会,多和周围的人(家人、老师、朋友、同学)交流,与他们保持日常的联系、共同分享经验、共同面对事物。这有助于重新适应社会,重建自信,肯定自我。

4.学会放松休息和睡眠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经历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强烈心理冲击,会产生失眠现象。一定要注重调节自己的休息和睡眠时间,积极主动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是解除压力的良药。不要长时间上网玩游戏、大量地吸烟、喝酒,这样往往会使人更加疲劳。如果心理上焦虑、难过、压抑,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为了更好的休息和睡眠,如深呼吸、想像放松、瑜伽、大笑、书写、散步等等。

在一生当中很难说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该怎么面对,是要从此消沉还是要从困境中崛起,有很多人在挫折中会更加努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来弥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不少人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变化时会聪明地逐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人,当处于尴尬、难堪的困境时,开开玩笑、说说俏皮话或者讲些幽默小故事,选择一些文娱活动,或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从而缓解精神压力。也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谈,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以寻求亲友的安慰和理解。

远离睡眠强迫症

睡眠强迫症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睡眠强迫症患者往往在强迫自己入睡的同时总是听到脑中传来相反的声音“别睡”。仅仅看这种疾病的表现就能知道,这一类患者想安然入睡是多么困难。他们总是早早上床最终却只能睡着一个小时;而有些人则是不到一定的时间不睡觉,即使已经很困了,但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想睡;明明是应该上床睡觉的时间,大脑却总是传来通知“不能睡”。

忙碌了一天,下班之后,三五好友泡吧、上网、聚会、夜宵,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已经成了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称为夜生活。可是太丰富的夜生活会对正常生活有影响,带来一个后遗症,就是“睡眠强迫症”。目前,“睡眠强迫症”已经成了都市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到了该睡的时间却迟迟不肯入睡,拖拖拉拉到很晚,感觉已经很困了,就是强迫着自己不去睡,这就是典型的晚睡强迫症。患有这种病的群体很多,大部分跟患者本身的个性有关。晚睡强迫症一族是晚上没什么事却不愿睡觉,只有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安心入睡,还有些经常到清晨两三点却仍毫无睡意,会在互联网上浏览视频、文章等更新来消磨漫漫长夜,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事都十分拖沓,总是犹豫不决,为自己找借口等等。晚睡族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病,不可以再忽视下去,也不可以推脱,每天很晚才睡,长此发展下去,对健康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睡眠强迫症的表现

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不想吃饭或者已经吃得很饱时,如果硬给孩子喂饭,强迫他吃的时候,他就会很抗拒,甚至是大喊大叫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即便是喂到嘴里也会吐出来;如果是孩子不喜欢吃的菜,硬塞给他吃,他会毫不犹豫地吐出来;如果在孩子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硬是拉他上床睡觉的话,会遭到他的强烈反抗,甚至会大哭一场表示自己的抗拒。如果把这种情况延伸到睡觉上来,也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

比如,有些人似乎能够提前预见到自己晚上会失眠,并因为害怕失眠、想及早入睡因此而产生紧张情绪。但越是关注睡眠,想快快入睡,大脑中越是会出现一种相反的声音“别睡”,“失眠”因此便“大驾光临”了。还有些人每天晚上12点以前是不会睡觉的,有时虽然困意已经袭来,但是就是不想睡;即便是躺在床上也是毫无睡意,有时甚至刚一碰到床便睡意全无。到了夜晚,明明是应该上床睡觉的时间,大脑却通知“不能睡”。有时已经到午夜时分,虽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睡意袭来,但总是执拗地不愿意闭上眼睛。因为夜间无法正常休息,所以第二天会身心疲惫、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正常活动之中,虽然想起前夜的情况会很后悔、很懊恼,但却始终无法逃离这种怪圈。

如果以上的情况已经发生在你的身上,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离睡眠强迫症已经不远了。由于夜间无法正常休息,第二天会身心疲惫、不足以把精力投入到正常的活动之中。一般来说,睡眠强迫症是由于平时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的压力过大以及人体生物钟失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时导致的。然而,一旦走人这个怪圈,患者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不堪。每天晚上,患者就会条件反射似的睡不着,越是睡不着就越想强迫自己去睡,越强迫就越睡不着,长期下去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睡眠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睡眠强迫症的诱发因素不外乎三种。

1.环境因素

现代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工作之中,因为敏感的神经始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失眠已不再是偶发现象。而当失眠已经频繁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有些人甚至能够预见到自己晚上会失眠并因为害怕失眠、想及早入睡而产生紧张情绪时,他们往往越是关注睡眠、越是想快快入睡,大脑中越是会出现一种相反的声音“别睡”。

2.心理因素

工作生活的压力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每天不管再累都要打起12分精神,解决一些繁琐的、棘手的问题,面对很大的挑战,人心疲惫、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这些都可能成为精神障碍的突破口。

3.生理因素

工作压力、体力透支、身体亚健康状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利的身体状况加上其他不良因素对身体的影响,睡眠强迫症的势力得到了巩固。

睡眠强迫症如治疗

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方法治疗睡眠强迫症——“暴露不反应”。有研究显示“暴露不反应”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就是跟强迫症状共存,但是不随着其节奏起舞。例如,让一个患有洁癖的强迫症病人摸脏东西,而不去洗,他的焦虑情绪在30分钟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消退。可以从中学到如何避免习惯性的强迫行为,而以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取代,具体方法如下。转移注意力是要将注意力从强迫症症状上转移开,即使是几分钟也行。首先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取代强迫性行为,例如,睡觉之前喝一杯热牛奶,洗一个热水澡,点一些助眠的香薫,任何能帮助睡觉的事情都是可以做的。

如果大脑再次提醒,现在不能睡的时候,记住不要陷入习惯性的思考,必须告诉自己:“我的强迫症又犯了,我必须做其他的行为。”你可以决定“不要”对强迫思考做出任何反应,你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强迫症的奴隶。

当完成了前面的步骤,就会发现,已经接纳了自己的强迫症,接下来,要做的是贬低它轻视它,直到最终丢弃它。这时,应该对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就是能了解强迫症的感觉将要到来,并且准备承受它。当“不该睡”的信息再次来袭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要知道,那是可笑的强迫想法,那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自己脑部的一些障碍,不必被它困扰。坚持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就会慢慢发现,自己能稍微早一点上床睡觉了,坚持下去会慢慢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

严重失眠有可能导致疾病

失眠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足为怪,但是,假如长时间出现连续的失眠,即连续两周失眠,而且这种现象至少在半年以来时有发生,此时则应考虑是否是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或严重的精神焦虑症的一种病发先兆。

美国精神保健研究所的医生对1.5万名男女进行了睡眠障碍问题的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那些近期刚刚离婚、失业、收入水平下降的人,很容易发生失眠。而长期的失眠会使人在忧郁的氛围中无法解脱出来,越是这样,精神压力越大,当不良情绪集中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的时候,人的精神就有可能崩溃,导致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比如神经衰弱、忧郁症、强迫症、幻想症等等。

严重失眠的原因

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精神紧张、兴奋、抑郁、恐惧、焦虑、烦闷等精神因素经常可以引起失眠;工作和学习压力过重、环境改变、噪声、光和空气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另一重要原因;晚餐过饱、睡前饮茶和咖啡等不良生活惯也是造成失眠的一大原因。

关于失眠常识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要么就是对于失眠不重视,要么就是盲目吃药,然而这些都是不对的,可能大家都没有想过严重失眠的原因,只要引起重视再加以预防失眠就会避免精神病变。

大家都知道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简单来说就是想入睡很困难,或者睡眠中间容易醒来,睡眠质量低,从而导致真正进入深度睡眠的时间减少,有严重的患者还夜不能眠。虽然说失眠是常有的事,不必要紧张,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持续的失眠,即连续两周失眠,此时则应考虑是否是严重的精神忧郁症或严重的焦虑症的先兆。

在进行睡眠障碍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那些近期发生过对自己不利的事,如离婚、失业的人,就会容易发生失眠。检查所有出现持续失眠的人中,假如长时间心中郁结、想不开的话一年内会出现精神疾患的表现。

以上严重失眠所引起的后果,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严重失眠是精神病变的预兆,所以要时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时刻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失眠。

此外,在保持轻松、愉快心情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安排好一日三餐,在空闲的时候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倘若每天晚睡晚起,饥一顿饱一顿,又不出门,这样萎靡不振的生活会使机体功能紊乱,导致更严重的失眠。

持续性失眠是某些精神病变的先兆

失眠通常指睡眠时间或者是质量都不能够得到满足,并影响白天活动的一种主观体验。从而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疾病。

在所有出现持续失眠的人当中,约有2/3的人在一年内会明显有精神疾的表现。在这些精神疾患中,除了特别容易产生上述两种疾病外,在青年人身上还很容易出现恐惧狂躁症。总之,严重失眠不可以忽视,可以把持续性失眠作为某些精神病变的先兆。所以,希望发现自己失眠的患者能够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因失眠引起其他的症状发生。

长期失眠有哪些危害

1.能够降低人体免疫力

由于大脑功能的减退,许多中老年人常年饱受失眠的折磨。长时间失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导致内分泌严重失调,容易导致并加重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等疾病。

2.加重病症

失眠是抑郁、焦虑等病症的重要表现,而长期失眠又往往加重疾病的症状,使病人陷入从失眠到抑郁、从焦虑到失眠的一种恶性循环。

长期失眠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了还很有可能诱发出其他的心理及精神疾病。长期失眠会使大脑细胞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它能加速大脑神经细胞的衰老,进而导致精神焦虑等症状的出现,甚至长期失眠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内有过失眠经历的比例高达57%,其中53%症状已经超过1年的时间,然而只有13%的病人曾经跟医生谈及自己的睡眠问题。而且,抑郁与长期失眠和日间嗜睡存在稳定的关联,并且失眠是抑郁及焦虑症的诊断性症状。

也就是说,在失眠和抑郁症之间,可能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或机制。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地揭示它们,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在下丘脑和垂体,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

研究还表明,失眠可能是临床抑郁的普遍早期症状表现,而长期失眠也是诱发抑郁症的直接病因。因此,许多临床医学专家提醒,注意睡眠卫生,改善睡眠质量是避免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据另外一项报告显示,在同样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当中,如果长期失眠,通常在一年后依然患有抑郁症的机会,较未被失眠问题困扰的人患有抑郁症的几率高17倍。

心理调节预防更年期失眠

心理健康通常关系到工作是否愉快,生活是否幸福。心理健康并不是只有药物的介入才可以,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调节。

中年男女在处于更年期的时候,时常处于一种灰色的心理地带,那要怎么走出来呢?首先面对更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有心理准备,认识到这些失调是暂时的。其次要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尽量克制自己不快的心情,以开朗的心境对待一切事物,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是顺利渡过更年期的重要条件。

更年期灰色心理的临床表现

不少人在年轻时性格温和,开朗乐观,但是到了更年期后会变得忧郁伤感,情绪不宁,性急易怒,与家人或周围人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在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大家都觉得好像变了一个人,这种性格行为的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更年期“怪脾气”,出现这种症状主要是因为更年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不论男女在进入更年期后,很容易患有失眠,这是因为由于大脑皮层内抑制减弱,体液中促使激素及儿茶酚胺类水平提高,以致体内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产生紊乱,因此产生精神神经症状综合症,最初除了失眠多梦以外,还常有多愁忧虑、抑郁、易激怒、悲观失望或焦虑不安等。

如何进行心理调整预防失眠

1.情绪调节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窗口。健康情绪的标志是情绪的目的性恰当,反应适度,正性作用强。大脑的功能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会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而不良的、消极的情绪会使人体激素、免疫功能等发生不正常的波动,从而导致身体产生一系列疾病。

2.做个乐观的人

做个乐观的人,会发觉自己活力无限,他人魅力无尽。乐观的人把生活中的挫折当成是一种挑战,能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乐观的人不多疑、不挑剔、不嫉妒,乐于赞扬别人,勇于批评自己,乐观的人能处变不惊,通达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那么如何使自己走出悲观的阴影,做个乐观的人呢?

(1)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要毫不吝啬地赞美自己创造的一切。

(2)学会在逆境中把握机会。乐观的人通常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前进道路中的任何挫折,他们都能从失败与挫折中看到希望的所在,从而把握机会,扭转局势。

(3)善于摆脱影响情绪的不利因素。当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不要总是对此念念不忘,而是应积极主动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加以改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4)努力创造健康生活。努力去做喜爱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极其微小,因为投身其中,会使人精神饱满热情高涨。

(5)结交乐观的朋友。乐观的朋友会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乐观的情绪是能传染的。

3.对人对事要宽容

学会宽容,意味着不会拿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学会宽容,意味着不会再心存芥蒂,从而拥有一份流畅潇洒的风采;学会宽容,意味着不再患得患失;学会宽容,应努力注重完整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素质,努力做到虚怀若谷,豁达大度。

4.富于幽默感

幽默感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善于观察事物,对生活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们非常善于营造这种乐观氛围,淡化和驱除不良情绪。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可以使沉闷和烦恼顿时化为轻松和愉快,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

5.转移注意力

当在生活中碰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心里要有意识地应用各种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使自己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6.学会休闲

现代社会生活中节奏快,人们都忙碌地工作,很多中年人的情绪处于长期紧张状态。适当的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些休闲调剂,对身心的平衡有很大的好处。合理安排休闲时间,睡个懒觉、看看电视、郊游、聚会、访友,参加一些职业性活动或社会活动等都可以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平衡身心健康。

7.学会读书

读书能够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还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中年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高速度的社会里,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不如意常使人焦躁不安,烦乱不堪。此外,急功近利,奔波劳动常让人感觉未老先衰。中年人的劳累繁忙常使他们忽视读书。其实,在工作到身心疲惫之际应伸手向书,让书香滋润一下身心。有助于远离那些纷扰繁杂的是是非非,远离焦虑紧张。读书如沐浴春风,会使身心得到真正的恬静与休闲,会使人感到精神愉悦轻松,心境明净。

垂钓是失眠者调节心理的良药

作为现代人,钓鱼并不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的情趣,钓鱼对人身心健康大有益处,钓鱼之事不能在钓的数量多少上论英雄,而在于参与、消遣,在于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在于增添生活乐趣、享受人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失眠者是调节心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简单地说,钓鱼活动是一项令人非常开心的娱乐活动,它可以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能健身又能健脑,内涵丰富、魅力无穷,早一天参加钓鱼,便能早一天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垂钓是一种静养方式

钓鱼也可以作为一种静养的方式。垂钓的时候需要心情平和、环境宁静、无嘈杂无干扰、不喊不响、走步动作轻、下钓动作缓慢。静对钓鱼大有好处,对人的心脏和血管更有好处。通常在静的情况下垂钓,人的心跳搏动最正常,血压最稳定。垂钓对治疗高血压和神经衰弱也能有很好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只要经常进行钓鱼,不少人自我感觉良好,血压也渐渐趋于正常。有些人常为失眠、睡不着觉而苦恼,大多是用脑过度、神经过分紧张,得不到正常休息所致。经过钓鱼静坐,神经一旦放松,病情就会有所好转,对于长期患有失眠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正是“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

钓鱼能增进身心健康

(1)钓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健体运动。钓鱼出发前整理钓具,制作钓饵,提前准备野餐食物;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身背钓具或步行或骑车,有时其至要跋山涉水;垂钓过程中不断地甩竿投食,或蹲或站,经常变换各种各样的姿势,使全身各部位的机能得到充分锻炼。这些锻炼是在钓鱼的兴趣诱发之下,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运动,这是其他体育运动所不能相比的。

(2)宁静致远心旷神怡。钓鱼不仅需要环境安静,尤其需要个人的心态平和。在青山绿水,薄雾蒙蒙之中,甩竿投钓于湖塘沟渠,眼睛紧盯着浮漂的动静,此时必会自然而然排除杂念,精神高度集中,什么烦恼,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统统抛掷脑后,这与气功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有异曲同工之妙,垂钓能够达到静心怡神,陶冶情操和磨炼意志的功效。

(3)发自内心回味长久的快乐。若初始垂钓能够掉得一条大鱼(小鱼亦然),会令人兴奋得手舞足蹈,这种乐趣会在脑海中经久不忘,每每提起,总要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4)空气清新健脑益智。钓鱼是一种远离空气混浊的城市而回归大自然的野外活动,垂钓之处流水浪花,草木葱茏,到处是新鲜氧气、负离子、杀菌素和芳香物质,吸入清新的空气,有益于大脑健康,增强记忆力。

(5)风花蝶鸟诱人耳聪目明。在河边湖边进行垂钓,视野广阔,可看到身边流水,上空翔鸟,水中映影,花丛蝶飞等美景,又可听那潺潺水声,呼呼风声,婉转鸟鸣,沥沥雨声等等,此皆可调节视听,能够使人耳聪目明。

(6)垂钓还能使全身沐浴在阳光之下,日光的紫外线可使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活力。

钓鱼可以祛病延年

垂钓可以修养身性,调和气血,稳定情绪,可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让体内功能协调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长寿的作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躁热”,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医疗手段。如心理疾病的患者经常钓鱼,可以起到使病态思维慢慢分散、转移,大脑神经系统的疲劳逐渐消失,从而缓解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使病情得到好转。高血压患者,如果经常参加钓鱼活动,有助于减轻病情。因为高血压患者一般性情比较急躁,而垂钓需要心平气和,无形中使血压保持稳定。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当爱上钓鱼之后,久而久之,头不痛了,不失眠了,觉睡得好了,饭也吃得香了。诸多实例充分说明,钓鱼活动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四肢的肌肉、关节得到有效锻炼,内脏器官的功能得到调整,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从而有效地防病治病,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垂钓有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们走进垂钓场地,也就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看岸边绿树郁郁葱葱,叫不出名的野花争奇斗艳,吐着芬芳;小鸟在空中盘旋啁啾,为你的到来唱着赞歌;再看那碧波之中,鱼儿追逐嬉戏,激起片片涟漪!这诗情画意、仿佛世外桃源的环境,会使垂钓者养性移情,把疲劳、忧思和俗事忘得一干二净。

劳逸结合,半天为宜

钓鱼讲究的是劳逸结合,一般以半天为宜,同时要注意安全与自身保养。首先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暖和防晒,要有钓鱼专用的坐椅和雨伞。

在炎热的夏季为了避免皮肤晒伤或皮肤病,在中午前后烈日当空之时最好不要进行垂钓。早晚有太阳时,也要在树荫下、太阳伞下,或戴宽边大草帽,不要穿短衣短裤,使手臂腿裸露,最好是穿浅色薄的棉麻制品,而且是长衫、长裤,尽量使身体部位不被太阳直接照射。不得不露出的脸部、双手、腕部,钓前最好多擦些油脂类化妆品,把皮肤保护起来,使太阳中的紫外线不直接晒伤皮肤,如果发现因晒太阳太多而引起皮肤病,要尽早及时治疗,不使其蔓延,危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