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惊撼世界的100场战争(下)
10471300000048

第48章 霸权主义下的又一个“越南战争”

霸权主义下的又一个“越南战争”——1989年的美国入侵巴拿马之战

1989年12月,美国对巴拿马发动了自越南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在12月2日一天的激战里,美国以其绝对的优势兵力占领了巴拿马城、科隆以及一些重要地区,捣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总部。美国此次军事行动主要原因是不甘心将巴拿马运河主权拱手归还给巴拿马政府。尽管美国此次行动目的得以实现,却给美拉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不利的后果,遭到了拉美各国舆论的纷纷谴责。

由于美国对巴拿马总统选举不满,以保护在巴拿马的美国人的“生命安全”,维持巴拿马的“民主进程和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完整”,审判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落列加参与贩毒事件等为借口,于1989年12月2日凌晨,公然对巴拿马采取所谓的“正义事业行动”。美国出动2.6万兵力和新型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对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巴拿马军民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美军摧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总部等军事机构和部分军营,占领了国际机场、水坝和发电厂,巴拿马军民死亡600多人,2000多人受伤,数千人沦为难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躲入梵蒂冈驻巴拿马使馆寻求避难。而美国强大压力之下,诺列加不得不走出使馆而被捕,并被押往美国霍华德空军基地,由美国缉毒官员将其正式逮捕。诺列加政权被推翻以后,美国支持的恩达拉就任巴拿马总统,组成新政府。

事实上,美巴之间的关于巴拿马远河的争纷由来已久。

1901年,美国利用英国在南非对布尔人进行战争的困境,同英国签订了《海—庞斯福特条约》取得了单独修筑巴拿马运河的权利。1902年,美国从法国手中买得开凿运河的租借权。1903年1月,为了占领属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地区,美国与哥伦比亚政府缔结了关于巴拿马地峡租予美国一百年的条约。由于哥伦比亚参议院不批准这个条约,美国就在巴拿马城组织了一次政变,成立了在美国卵翼下的巴拿马共和国,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接着,巴拿马和美国签订了有关运河的条约。根据条约,运河沿线宽十公里之地带长期归美控制,而美为此付给巴一千万美元。1914年,巴拿马运河凿通后,美国把运河区变成“国中之国”。运河区政府总督兼运河公司总经理,由美国总统任命,运河区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美国每年从运河经营攫取巨额利润。仅从1970~1976年间,美国所收取的巴拿马运河船只通过费达15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付给巴拿马的所谓租金只有1350万美元,还不到总收入的1%。

为收回运河主权,巴拿马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55年,美国迫使第二次修改1903年的《美巴条约》,减少了美国在巴拿马的部分特权,把运河的年租金从原来的43万美元增加到193万美元。1956年底,埃及争取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巴拿马人民。1961年11月,巴拿马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要求肯定巴拿马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在运河区同时悬挂巴拿马和美国国旗,要求合理的分配运河收入。1963年1月,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的国旗。1964年1月9日,运河区美国学校只升美国旗,巴拿马爱国学生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遭到美国人的枪杀,国旗被撕毁。消息传开,3万名愤怒的巴拿马群众涌向运河区,美国军警进行血腥镇压,造成300多人死伤。巴拿马政府宣布与美国断交,并在安理会控诉美军暴行。巴拿马人民反美风暴席卷全国,史称“一月风暴”。群众袭击美国大使馆、美国公司、美国银行和美国新闻机构。许多城市以群众罢工、罢课、罢市等形式抗议美军暴行。10万巴拿马人为被枪杀的爱国者举行葬礼。在一月风暴的打击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就缔结一项新的运河条约同巴拿马举行谈判。经过长期、艰难的谈判,1977年9月,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规定:废除1903年条约,取消美国永久占领运河区的特权,运河区内将升起巴拿马国旗;巴拿马在短期内将逐步对运河区行使管辖权,原运河区的司法、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将由巴拿马管理;美国对运河区承担主要防卫责任,巴拿马参与防卫,并逐步增加其作用;新条约于1999年12月31日期满后,巴拿马将完全控制运河区。同时,美巴还签署了《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运河营运条约》。达成协议:运河永久中立,保证运河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的安全,运河向各国和平通过的船只一律平等地开放。条约的签订,是巴拿马人民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斗争的伟大胜利,也是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一大胜利。

然而,美国政府不甘心将巴拿马运河主权拱手归还给巴拿马政府。早在里根时期,美国就有意改变卡特政府与巴拿马签订的新条约。美国从未停止推翻诺列加的行动,然而未能遂愿。随着运河交与巴拿马人管理的日期接近,布什政府担心这将导致美国的运河利益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全球战略。

于是,便有了1989年12月2日凌晨,布什政府出动2.6万名士兵,在最新式的“隐形”战斗机配合下,对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在一天多的激战里,美国以其绝对优势兵力占领了巴拿马城、科隆以及一些重要地区,捣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总部。

美国此次军事行动目的有三:一是抓获巴拿马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他带回美国受审;二是保护巴拿马的美国人的生命安全;三是维护巴拿马的“民主进程”和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完整”。其实美国这次入侵目的主要在于维系其在运河的利益。

美国真正的想法是抓获敢于冒犯美国的诺列加,然后组建一个亲美政权,以使美国的运河利益“永久化”。此次行动使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但却给美拉关系的改善带来不利的后果。拉美各国舆论纷纷谴责美国“重操久为拉美国家痛恨与唾弃的大棒政策”。1990年1月在墨西哥举行的拉丁美洲政党会议认为,美军入侵巴拿马严重危害了国际局势的稳定与世界和平,要求美国政府立即从巴拿马撤军和释放巴拿马政治犯。连美国国内的一些知名人士也上书布什,指责美国出兵巴拿马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美洲国家组织宪章,巴拿马运河条约和美国宪法。

布什总统深感这次入侵巴拿马对美拉关系造成的影响颇大,所以在1990年1月下旬派副总统奎尔匆匆出访拉美,试图修补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出现的裂痕,争取他们对巴拿马现政府的承认。但访问未成行就遇挫折,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主要国家婉言谢绝奎尔入境,被访问的几个国家领导人也要求美军尽快撤出巴拿马,以免处于被动,越陷越深。

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布什政府在运河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但只要运河的战略地位还在,美国在巴拿马的南方司令部和军事基地还在,美国就不会放松对巴拿马的控制,也不会完全拱手将运河的主权交由巴拿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