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惊撼世界的100场战争(下)
10471300000026

第26章 洗雪外敌入侵的百年屈辱

洗雪外敌入侵的百年屈辱——1937~1945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始,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投降止,历时八年,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这场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史上,也因一举洗雪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御外敌入侵屡败的屈辱史而永远彪炳史册。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芦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此,战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之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化,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日本于1931年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随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策动“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同盟。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认为只要对中国“加以一击”,就能使其完全屈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3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美梦。

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初期对日军做了较为积极的抵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特别是台儿庄一战,更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不断打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遭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便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转移其主力于解放区战场。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改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巩固其占领区。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进行“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历时近4个月,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坚持敌后抗战,牵制了大量敌人,破坏了日军北上侵苏的计划。日军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开始认识到剿共仅靠武力进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实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军和解放区禁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从1943年开始,战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3年2月,前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有力打击下,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也加剧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人民反战情绪激增。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态势,日本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日本企图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日军强调确保其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并以部分伪军接替部分日军守备任务,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严重困难,坚持了敌后抗战,并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还在继续顽抗。1945年上半年,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继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发起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区。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以巨大打击。8日,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余万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在中国、前苏联、亚洲各国以及美、英等盟国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日军迅即崩溃。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国递交了投降书。至此,历经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计划,迫使其不得不放弃“北进”前苏联的企图。持久的抗日战争,也拖延了日本法西斯“南进”时间,打破了它变中国占领区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的计划,使其南取澳洲、西取印度和在中东与德国法西斯会师的企图成为泡影。而且对支援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作战,加速太平洋战场反攻起了重要作用,并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洗百余年来中国被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历史。它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此外,在抗日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也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