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81

第81章 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做“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是由艺人一边演唱一边操纵着兽皮或纸版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并将灯光照射在剪影上进行表演,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皮影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宋代高成所著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都城纪胜》中还记载道:“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介绍了影戏制作材质的发展变化及表演的内容。到了元代,影戏被作为一种宫廷和军中的娱乐形式广泛流传开来,并被传播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至土耳其、缅甸、马来群岛、日本及英、法等许多亚洲和欧洲的国家。明代的皮影戏基本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清代,中国的皮影戏达到了鼎盛时期,影人的制作、造型技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唱腔上得到了发展,广泛流行于各个地区,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从事皮影的艺人也逐渐增多,而且很多都是数代相传,出现了大批的优秀皮影艺人。很多官第豪门都私养影班、请名师制作影人,在民间,也出现了或大或小的皮影戏班,演出更是非常频繁,盛况空前。

人物皮影皮影戏中的影人、景物及场面道具,一般都是艺人手工、经过刻镂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民间美术类型。造型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大胆地对剧中的人物形象、道具进行了平面化的处理,并将其艺术化和戏曲化。影人大多色彩艳丽,刻镂细致,四肢灵活,风格各异,有的自然、淳朴,有的则体现出细腻、秀丽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欣赏、收藏与审美价值。

皮影戏的演出设备轻便,表演精彩动人,或慷慨激昂或优美缠绵,甚至还有各种大型的奇幻场面,配以皮影戏的隐身变形、劈山倒海等声光和特技效果,生动逼真。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比较常见的有《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水浒传》、《三国演义》、《东郭先生》、《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红灯记》、《刘胡兰》等。

贵妃皮影皮影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至广东省,甚至到西部的青海省都有皮影戏。皮影戏在传播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各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音乐的特点,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有的区域虽然在皮影的造型上具有共同特点之外,唱腔、表演等又各不相同,分成不同的流派。陕西皮影戏就可以分为10个剧种,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等。各剧种音乐唱腔、表演形式及操纵技术又各有特点。如“碗碗腔”也叫做“华剧”,因其主要击节乐器为“碗碗”而得名,主要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大荔等地区,唱腔优美婉转,伴奏乐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边鼓、手锣、大锣、马锣、唢呐、梆子、大号等。

皮影戏的优秀剧目有唐山皮影《双挂印》,湖南皮影《龟与鹤》、《两朋友》等,而且很多皮影戏还到美、法等欧洲国家进行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