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59

第59章 孔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3000人,贤弟子72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孔子被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对其顶礼膜拜,因此,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也叫做文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庙大成殿的祭祀活动

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在曲阜。它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孔庙的初建是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祭祀孔子,将其故宅改建庙院。以便“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的封建帝王对孔庙不断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座宫殿式的庞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的孔庙也很有规模,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北京孔庙占地2万平方米,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还有14座明、清两代碑亭。另外还有十三经石碑,是康熙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共63万字。这块碑原立于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置于此,原准备再放回国子监,后因国子监改为首都图书馆,便将碑立于此处。

孔庙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和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孔子以及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推崇。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对孔子加封,北魏时就封孔子为“宣尼公”,唐贞观时又以孔子为“先圣”,唐玄宗更“依贞观故事”,诏孔子为“先圣”,并谥为“文宣王”。宋代孔庙的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宋仁宗时又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世代相传,直到民国时期才废止。宋徽宗除将孔庙之正殿命名为“大成殿”外,“并增文宣王冕十又二旒”,与天子相同,并将祭孔仪式看做与社稷大礼同等重要。元代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顺治年间定谥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后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并且孔庙所代表的孔子的神圣性还曾卷入与西方教廷的“礼仪之争”中。清朝康熙年间,教皇曾经颁布了禁止中国的天主教徒祭孔祭祖的教旨,不准中国的教徒参加祀孔仪式,不准他们进入孔庙,这引起清康熙皇帝的愤怒。这些都说明,孔庙所代表的对孔子的尊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已超出了孔庙建筑本身的意义了。

宋代著名的书院

“书院”这一名词始于唐朝,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最早的书院都是官方创立的,在只是作为朝廷藏书、校书的处所,并非教育士子们的教育机构。后来才逐渐有了教育的职能。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书院才改为学校。

书院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宋朝初期,自唐末以来的长期动荡、混乱、分裂局面渐趋结束,从而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书院教育也就慢慢复苏。刚开始的民间讲学活动,因规模小、学生不多,没有被朝廷注意。但随着时日的发展,聚徒讲学的书院渐被朝廷所知。由于宋代倡导以文立国的政策,于是对民间相关的文教活动相当鼓励,因此部分著名的书院便获得政府赐经、赐额及颁赐学田,书院因朝廷的提倡而更加有声誉。除朝廷鼓励外,地方官学仍未兴起,所以在宋初70年间,书院制度由兴起而逐渐扩展,各地书院也陆续建立。这时的书院已成为私家讲学的主流,为宋代初期民间的重要教育场所。不过因书院数量还不多并且分布不均,许多士子为求学仍然是寄读于山林寺庙之中,如胡瑗、范仲淹等。

关于宋代的著名书院,一直有所谓“四大书院”之说。但“四大书院”具体指哪四所却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一是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二是徂徕书院、金山(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三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四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睢阳)书院、岳麓书院;五是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以上几种关于宋代“四大书院”的主要说法,其所涉及的书院,除了徂徕书院外,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所书院,都是较多为后人所提到的,我们把它们都看做是宋代声名尤著的六所书院。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朱洞创建。当时一共有讲堂5间、斋舍52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进行扩建,由国子监发给该书院诸经释文、义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书院山长时,书院再次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周式曾受到宋真宗的召见,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于是岳麓书院名闻天下。

白鹿洞书院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周述任江州知州时,在庐山白鹿洞原南唐国学旧址上,兴建了白鹿洞书院,“学徒常数十百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初期,直史馆孙冕(新淦人),请求归老于白鹿洞。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允准,但他尚未到白鹿洞便去世了。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孙冕之子、比部郎中孙琛继承乃父之志,在白鹿洞故址收徒授学,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

睢阳书院原是名儒戚同文讲学的处所。戚同文,字文约,宋州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唐天佑元年(904年)生,曾从杨悫授业,学识渊博,但是因为时局动荡,所以无心仕途,于是便招徒讲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戚同文旧居旁建学舍150间,收集书籍1500余卷,开始重新讲学。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以该书院为府学,赐给学田10顷。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入仕前,就在这个书院学习过。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曾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赐太室书院额及印本《九经》书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又赐《九经》。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赐田1顷。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石鼓山。原为寻真观,唐人李宽曾在这里读过书,并创设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地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刘浣在李宽书院的遗址上重建书院,让学者们在此讲学论道。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刘浣请示朝廷,赐名,并赐学田5顷。

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在金坛县茅山。宋真宗时,处士侯遗创建,教授生徒,并供给饮食。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得到朝廷的赐田。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