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38

第38章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二胡是拉弦乐器,是胡琴的一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等。二胡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早在唐代,二胡的前身奚琴就已经在我国南北地区流传。奚琴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的乐器,早期的奚琴为弹拨乐器,后加上竹片做的弓子演变为拉弦乐器。宋代奚琴在中原已经广泛流行,欧阳修在《试院闻奚琴作》中说:“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闻之双泪流。”后改称嵇琴,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随着乐器的发展,二胡弓子发生了变化,马尾取代了竹片,乐器的音色、音质也随之改变,并产生了马尾胡。元代出现了以胡琴命名的拉弦乐器,根据《元史》的记载和描述,当时的胡琴和现在使用的二胡已经很相近。明清以来,随着民间器乐、说唱、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胡琴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仅乐器制作日趋规范成型,种类也越来越多,其家族日益庞大,相继出现二胡、京胡、板胡、坠胡、四胡等。演奏技术日臻完善,与戏曲音乐的结合达到珠联璧合的程度。20世纪20年代,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吸收西洋乐器特点和作曲理论的基础上,对二胡的制作、演奏技法、乐曲创作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实践,使二胡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现代二胡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在二弦之间拉奏,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有时为表现特定的地方色彩,也用四度定弦。

由于二胡广泛流传于民间,不少民间音乐家在二胡的演奏和乐曲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1950年),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华清和当道士,学习音乐。后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生活的苦难,双目失明。作为一个盲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活动,在二胡的演奏和创作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成就。《二泉映月》是阿炳最著名的作品。

《二泉映月》是一支二胡独奏曲。“二泉”是指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人称“天下第二泉”。当年我国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去江苏采集民间音乐,听说了华彦钧的音乐才能,于是找到了华彦钧,并为他录音。当华彦钧充满激情地演奏完一首乐曲之后,杨荫浏被深深地打动,问起这首乐曲的名字,华彦钧回答已记不清楚,后来杨荫浏便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乐曲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一个盲艺人用弦音向人们倾诉他坎坷的一生。乐曲的引子是一下行的音节,好像是对人生的感叹。然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音,以宫音结束第一乐句,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的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乐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柔中带刚,更为激昂。主体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转而成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地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平稳、缓慢,但其力度变化幅度比较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运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华彦钧生前留下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等音响资料,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充满艺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