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33

第33章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最早提出“四大家”之说的是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元曲产生于金末的“俗谣俚曲”,包括“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曲是继词之后可唱的诗体的总称,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曲四大家”主要侧重四位作家在杂剧方面的成就而言。

关汉卿像关汉卿(1220~1300年),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生平没有详细记载,后人根据史料推测他可能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关汉卿是元代前期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还和当时的杂剧家、散曲家和戏曲演员交往亲密,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窦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描写一个弱小无依的寡妇窦娥反抗强暴宁死不屈,却被诬陷杀人,最后冤死的故事,强烈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和封建制度的罪恶。《鲁斋郎》、《望江亭》、《蝴蝶梦》等剧作同样揭示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反映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关汉卿还塑造了一批鲜明的正面形象,尤其以下层妇女的形象最为突出。他笔下的妇女大多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是恶势力渔色猎艳或残酷奴役的对象,但她们都桀骜不驯,富有智慧和反抗精神。《救风尘中的赵盼儿,《望江亭》中的谭计儿,《调风月》中的燕燕,这些人物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他还写过不少著名的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关汉卿的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多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他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家。此外,他的散曲也非常出色,在元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白朴(1226~1306年),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白朴自幼聪慧,喜爱诗词曲赋,终生没有参政任职。他的杂剧《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窦娥冤》书影《长恨歌传》。全剧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及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结构层次严谨,词曲华美,富有诗意。最后一折以唐玄宗听雨打梧桐声结尾,渲染悲剧气氛,衬托唐玄宗凄凉的内心世界,非常成功。该剧对洪昇的《长生殿》影响很大。《墙头马上》是白朴的另外一部杰作,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男女青年形象,尤其是李千金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白朴的词风格清丽,〔沉醉东风〕《渔夫》、〔寄生草〕《劝饮》、〔天净沙〕《春、夏、秋、冬》等,清俊高远,情景交融。

马致远(约1250~约1321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行省务官,晚年退隐山林。马致远是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他的杂剧《汉宫秋》最有影响。作品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者面前的怯懦无能,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抒情色彩浓烈,词曲苍凉幽深,贴切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此外,他的《荐福碑》、《三醉岳阳楼》、《三度任风子》等剧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马致远散曲的成就在元代作家中是最高的,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境界。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以凝练的笔法,赋予秋天的景色以萧瑟苍凉的情调,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套曲《汉宫秋》插图〔双调夜行船〕《秋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及对污浊现实的愤慨,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此外〔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山市晴岚》等也很有特色。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杭州路吏。郑光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离魂记》。剧中王文举与张倩女经父母指腹为婚,倩女的母亲因为文举没有功名,不许二人完婚。文举赴京应试,倩女魂魄相随。文举得官后二人同返故里。倩女灵魂和身体合一,与文举成亲。全剧塑造了一个敢于违背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抒情气氛浓厚,心理刻画细致,文笔流畅,婉转动人,对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郑光祖还著有《翰林风月》、《王粲登楼》等剧。郑光祖的散曲讲究辞藻格律,风格典雅,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元曲除了“四大家”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著名的杂剧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杨显之的《潇湘雨》等。散曲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雎景臣的《高祖还乡》,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等。他们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共同把元曲推向元代文学之冠的地位,也对后世的小说、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中国十大悲剧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中国十大悲剧包括:

《窦娥冤》——元代关汉卿

《汉宫秋》——元代马致远

《赵氏孤儿》——元代纪君祥

《琵琶记》——明代高则诚

《精忠旗》——明代冯梦龙

《娇红记》——明代孟称舜

《清忠谱》——清代李玉

《长生殿》——清代洪昇

《桃花扇》——清代孔尚任

《雷峰塔》——清代方成培

《窦娥冤》插图《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代表作,描写一个弱小无依的寡妇反抗强暴宁死不屈,却被诬陷杀人,最后冤死的故事。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的残酷现实和统治者的罪恶,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剧中窦娥对天地的诘问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从而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汉宫秋》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文武大臣在侵略者面前的怯懦和无能。作品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故事,参考了民间传说以及历代诗歌对王昭君的咏唱,并结合元代民族压迫的严酷现实,成功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

《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书,讲述春秋时晋国奸臣屠岸贾谋害忠臣赵盾,赵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为救出赵盾的襁褓,献出自己的幼子顶替赵家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生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这部悲剧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在戏剧史上影响很大,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18、19世纪时有英、法等多种译本,并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到世界瞩目。

《琵琶记》是高则诚根据《赵贞女蔡二郎》剧目改编而成的。陈留郡人蔡伯喈进京赴试考中状元,被牛相国招为女婿,妻子赵五娘却在家忍饥挨饿侍奉公婆。公婆去世后赵五娘弹着琵琶沿途乞讨到京城寻夫。高则诚在这里把背亲弃妇的蔡伯喈改写成不忘父母和发妻的人物,将重婚行为归咎于客观,并以一夫二妻团圆作结局,显然违背了原剧,但赵五娘的遭遇确实反映了封建家族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精忠旗》是冯梦龙根据旧有的传奇修改的一部戏剧,讲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屡建奇功,却被奸臣秦桧陷害最终被杀的历史故事,歌颂了岳飞的慷慨大节,体现了将士和人民对他的爱戴。

《娇红记》是孟称舜根据元代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述王娇娘与申纯相爱,婚事却屡次遭到间阻。最后因为帅节镇逼婚,王娇娘和申纯双双殉情而死。作品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该剧在《西厢记》、《牡丹亭》之后,把爱情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长生殿》书影《清忠谱》是李玉的重要作品,写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而进行的一场斗争。剧中揭露了阉党集团的残暴统治,描绘了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塑造了具有坚贞气节的周顺昌和见义勇为的颜佩韦等五义士的生动形象。该剧对戏剧矛盾的处理比较集中,突出壮烈的斗争场面的描写。

《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作品围绕李、杨的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概括,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盛世王朝走向没落的命运。

清刻本《长生殿》书影《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写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作品以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为背景,叙述侯、李两人一见钟情定下终身,又惨遭离乱波折,最后双双入道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朝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桃花扇》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结构布局巧妙,情节紧凑,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语言既有戏剧的表演性又富有文采,达到了戏剧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

《雷峰塔》源于民间白蛇传的传说,方成培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作品讲述了白蛇为报恩化成人形嫁给许仙,夫妻恩爱,却被法海强行拆散,白娘子被压雷峰塔下的爱情悲剧。改编后的《雷峰塔》增加了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重要场次,故事情节更加完善,白蛇的形象更加完美,法海则成为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作品的思想性得到提高。

(卢月)

中国十大喜剧

喜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一般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及其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往往幽默诙谐引人发笑,结局大多是圆满的。中国十大喜剧指的是:

《救风尘》——元代关汉卿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

《墙头马上》——元代白朴

《看钱奴》——元代郑廷玉

《李逵负荆》——元代康进之

《幽闺记》——元代施君美

《中山狼》——明代康海

《绿牡丹》——明代吴炳

《玉簪记》——明代高濂

《风筝误》——清代李渔

《救风尘》是关汉卿杂剧中有代表性的喜剧,写的是妓女赵盼儿营救同行姐妹宋引章的故事。汴梁妓女宋引章年轻不谙世事,受纨绔子弟周舍的欺骗,不听赵盼儿苦苦相劝,一心要悔掉与秀才安秀石的婚约。周舍把宋引章骗到手后便拳脚相加百般凌辱,宋引章写信求赵盼儿相救,赵盼儿亲自赶到郑州,运用计谋使周舍休了宋引章,并控告周舍强占有夫之妇,由此救出宋引章。

《西厢记》插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描写了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门第的束缚,争取婚姻自由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以及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全剧对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并围绕崔、张的爱情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机智伶俐侠肝义胆的红娘,具有豪爽和叛逆性格的火头僧人惠明,代表封建家长势力的崔母等,这些人物群的刻画在戏剧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西厢记》是元代杂剧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墙头马上》是白朴的重要作品,写裴少俊奉父命从长安到洛阳选买奇花异草,骑马经过李家花园,和李世杰之女李千金隔墙答诗。两人相约时被发现,私奔到长安,在裴家后花园住了七年,生下一子一女,被裴少俊父亲裴行检发现,强令裴少俊休妻并留下孩子。千金回到洛阳,父母亡故。裴少俊考中进士后去接千金回家,裴行检夫妇也过来恳求,在一双儿女的哭求下,千金才与裴少俊正式完婚。

《看钱奴》取材于干宝《搜神记》中张车子的故事,写穷困的打墙人贾仁求神拜佛,得到财主周荣祖家的藏金而一夜暴富。周荣祖则因父亲不信佛,毁寺庙修住宅,以致应考落第沦为乞丐,将儿子长寿卖给贾仁。20年后贾仁死,家财归还周家,周荣祖和儿子团圆。剧中的细节描写夸张而富有生活气息,对守财奴贾仁的刻画入木三分。但郑廷玉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成就。

《李逵负荆》写的是在梁山附近开酒店的王林的女儿满堂娇,被冒充宋江、鲁智深的恶棍宋刚、鲁智恩抢走。李逵听说后不加分辨就怒斥宋、鲁二人,还立下军令状,同宋、鲁一起下山找王林对质。真相大白后李逵负荆请罪,并除暴安良将功折罪。作品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心理也刻画得很细腻,成功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以及嫉恶如仇、豪爽天真的性格特征。

《幽闺记》又名《拜月亭》,写的是王尚书之女瑞兰和蒋世隆在逃避战乱的途中患难与共并结为夫妇,王尚书回朝后将两人强行拆散。后来王尚书做了宰相,要把女儿嫁给新科状元,瑞兰不愿意,状元也一口回绝。为难之际,被王夫人认作义女的蒋瑞莲认出新科状元正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有情人再次成眷属。作品赞扬了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青年人,同时也讽刺了封建家长的丑恶嘴脸。

《中山狼》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反而差点被狼所害,最后被一个猎人搭救的故事。作品通过对狼的本性的揭露,骂尽一切负国家、负父母、负师友的无耻之徒,同时嘲讽了东郭先生的迂腐,富有寓意。

《绿牡丹》是吴炳的重要作品,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富于斗争精神的新型女性形象——车静芳。她不仅才貌双全,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婚姻。作品明确提出以才情为标准的婚姻价值观,强调婚姻应建立在男女双方才情相投、两情相悦的基础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作者还将爱情主题与深刻严肃的社会问题相融合,用犀利的笔触和辛辣的语言,揭露了晚明科举制度的弊端。

《玉簪记》取材于《古今女史》,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在躲避战乱的途中失散,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的侄子潘必正应试落第,寄居在观中,两人互相爱慕,被观主发现,强令潘必正再次赴考。潘、陈二人在舟中泣别,互赠定情之物。后潘必正及第授官,回到金陵与妙常成婚。

《风筝误》是李渔最有名的喜剧。书生韩世勋在风筝上题诗,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对比而又相互纠葛的婚事。该剧取材于家常俗事,但不落俗套,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且语言生动明朗,曲调科白都能较为恰当地表达人物的感情。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