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27

第27章 武状元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武科殿试第一名称为武状元。我国科举取士的制度始自隋代。古代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先会试,会试之后,天子亲临策士之制,为“殿试”。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举子在取得贡士的资格后,才可以参加殿试。殿试中式之榜,号称“金榜”。会试中式的贡士,被正式赐出身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即为“状元”。“状元”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汉代,但直到明代,政府才正式明文规定。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但在整个科举历史中,武科考试很不受重视,五代十国和元代甚至都不设武科,直到南宋以后,武科考试才逐渐系统化、制度化。清代沿袭明制而采取文武并重的办法,武科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文科考试之后的下月进行。考试分内、外场。外场分一场和二场,一场考马射,合格者再试二场,即步射、硬弓、舞刀等武艺。外场通过以后,继续内场,内场原试策论,后改默写武经七书。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式无定额,中选者称为武生、武举人、武贡士和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