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011

第11章 天涯海角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愈有一个侄子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史载,“天涯”两字为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铭刻在一块高约10米的巨石上。(岩石下方有郭沫若咏“天涯海角”的三首诗题刻)“海角”两字刻在“天涯”右侧一块尖石的顶中端,据说是清末文人题写。这两块巨石通称“天涯海角”。传说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分别来自两个世仇的家族,双双发誓不管到天涯海角也要永远在一起。在其族人的追赶下,被迫双双逃到此地。而此时两人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视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在此石头上刻下“天涯”、“海角”。现在恋爱中的男女也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达自己的心迹。

天涯海角远离中原,古时候交通闭塞,人迹罕至。这个“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古代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宋代名臣胡铨曾用“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的诗句与唐代宰相李德裕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倾吐了谪臣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描绘,这里便成为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迹和游览胜地了。游人至此,似有一种到了天地尽头的感觉。

卧薪尝胆的勾践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于公元前494年发生战争,结果吴军惨败,吴王阖闾也被越军射死。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发誓要报越国杀父之仇。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攻越,在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走投无路,只得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虽然吴王夫差同意,但是他的大臣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事情悬而未决。文种回去后,多方打探,发现吴国的大夫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带了一大批美女和珍宝,悄悄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情,接受越国的降书。伯嚭见财眼开,答应了请求。他参见夫差,多方劝说,使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让勾践与大臣范蠡留在吴国,作为奴隶。勾践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在阖闾墓旁的石室里为吴王养马,对他百依百顺。这样过了整整3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便放越王君臣回国去了。

勾践卧薪尝胆图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铭记屈辱,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棉被,用柴草作被褥,晚上就睡在上面。同时在屋内悬挂一只苦胆,吃饭时先尝一口苦胆,同时问自己:“你忘记了以前的耻辱吗?”以使自己警惕,不要忘记复兴大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卧薪尝胆”。

勾践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任用贤能,重用范蠡、文种等忠臣。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还让自己的夫人也织布裁衣,来鼓励生产。他敬老恤贫,以百姓为念,减缓刑罚,轻徭薄赋,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深切爱戴。因为战争的灾难,越国人口大大减少,勾践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奖励生育。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经过长期奋斗,越国国势蒸蒸日上,终于转弱为强。而在同时,吴王夫差却骄傲自大,荒于政事,不能容纳贤良,国力不断衰微。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吴王夫差与诸侯会盟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大败吴军,还俘获了吴国的太子。当时吴国实力犹存,勾践答应了他们求和的请求。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大举攻吴,两年后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夫差自杀,吴国被越国吞并。从此越国成为强国,勾践也成为当时政坛上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后来勾践被周王封为伯,也就是各个诸侯的首领,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范松义)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赵国老将廉颇率军坚守,深沟壁垒,避营不出,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秦军虽然多次挑战,但廉颇经验丰富,并不上当。秦军毫无办法,只好回复秦王。秦王于是请范雎出谋划策。范雎用反间之计,使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老了,不敢出战。其实秦国最害怕赵括率领军队。”

这里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十分狂傲,连自己的父亲也看不起。赵王于是将他请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满口应承。赵王就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大臣蔺相如见此,就劝赵王说:“赵括虽然读了不少兵法,但只是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千万不能让他率领大军。”赵括的母亲也对赵王说:“这孩子的父亲临终时就说过,赵括将带兵打仗看做游戏,同时十分骄傲,目中无人。如果大王让他带兵,恐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但赵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公元前260年,赵括接替廉颇,驻守在长平。秦国得知赵军调换了将领,就以白起为将,指挥秦军。白起率军攻打,赵括不像以前廉颇那样死守,而是出营作战。秦军先打了几个败仗,以诱敌深入。赵括就长驱直入,一路追赶,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秦军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并冲击赵军的大营,将其包围。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好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也全军覆没。

(范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