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0470800000101

第101章 民间婚俗

定情信物

定情信物是恋爱中的男女互相赠送信物,表示爱情的忠贞不渝。互相赠送定情信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如《离骚》中就说:“解佩囊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讲的是,湘夫人在久等湘君不至时,便把自己佩戴的美玉佩饰丢到水中,以表达自己对湘君的一片真情厚意。从古到今,从汉族到边疆的少数民族,都有赠送定情信物的习俗。而且赠送的定情信物一般是能够代表男女双方心意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地区、民族及不同的个人间,信物也往往不同。三国时繁钦的《定情诗》描述了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盟誓,来笃定他们的情缘。这些信物有臂钏、戒指、耳环、耳坠、手镯、玉佩、簪、绣花鞋、罗帕,等等。“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她已经心有所属。所以“结缡”便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叮嘱女儿一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时至今日,订婚戒指则代替了罗缨。

在恋爱比较自由的边疆少数民族中,定情信物更是不可缺少。如彝族的小伙子一般以花帕相赠,而姑娘们则以自己亲手织的花线带相赠;纳西族的姑娘如果觉得某个小伙子合自己的心意,就会主动向小伙子赠送礼物,她们会拿出自己亲手做的衣服和鞋子相赠,小伙子也会回赠给姑娘一些礼物,比如衣料手饰等等;瑶族的姑娘如果相中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绣的花腰带赠给对方,小伙子也可以腰带回赠;壮族青年男女则把绣球作为定情信物。

开脸

开脸,又称“拉面”、“净面”、“绞面”,是一种颇为古老的民间风俗,是将麻线或棉线套在双手指上,齿咬线结,把线绷直,缠绞脸上的汗毛。按习俗,女子只有在出嫁时才可以“开脸”,而未婚女子是不能“开脸”的,故有“黄毛丫头”之说。为出嫁女开脸的通常是一位谙熟此道的妇人,一般是她的嫂子或者姑妈、姨妈、邻居等。寡妇不是全福之人,因此不能为出嫁女开脸。开脸的时间因地而异,有的是在迎亲当天,有的是在迎亲前一天;有的是在娘家,有的是在婆家开脸,如满族的开脸就是在婆家。

有关开脸的来历,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倒是民间有传说。据说隋炀帝三次下江南时,命其手下截取迎亲的喜车,看谁家的新娘漂亮就抢占为己有,搞得老百姓结婚时不敢光明正大地迎娶。这时有个要结婚的姑娘要求男方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把自己娶回家。怎么办?新郎于是想出一个点子,让媒婆先用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给拔了,把眉毛画成两道弯月,再涂脂抹粉,打扮得像天仙一样漂亮。然后让新娘坐在华丽的台阁子上,并请一班人马吹吹打打,左右护卫。官兵拦住盘问,新郎忙说是赶庙会,里面坐的是城隍娘娘。那官兵一看,果然这娘娘脸部光滑,不同凡人,于是不敢放肆,便把他们放行了。后来人们都这样做,时间一长就变成习俗了。

开脸一般是和“上头”连在一起的,当开脸过后,接着就上头。所谓“上头”就是将新娘原留发辫拆开,改梳成发髻,并配以簪、钗等首饰。开脸和上头标志着一个女子的姑娘时代的结束和媳妇生涯的开始。开脸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十几岁女孩的脸皮娇嫩,把汗毛从细皮嫩肉中拔出,实在是很痛的。所以她们在开脸的时候只好咬紧牙关忍受疼痛。

花轿

1.花轿的种类及乘轿习俗。古代姑娘出嫁时都要坐婆家迎亲的花轿,北京人叫做喜轿。这是婚嫁礼仪中人们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如果结婚没有坐轿,会被社会上的人讥笑,自己也要引为终生憾事。

各地的花轿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花轿的轿架用红杉木做成,轿栅的四角朝天,轿顶铜制。轿栅与三面轿墙用质地柔韧的水竹罗丝织成,并编织福、禄、寿字及吉祥如意等图案。有的地方花轿轿围用红绸或红缎制成,上有彩绣,还有备女宾坐的绿轿和执事如伞、扇、金瓜、钺斧等。锣鼓执事的数量都要成双成对,以取吉利。轿夫不仅要求健壮有力,而且要求训练有素。走在后面的轿夫看不见路,因此为保障几个轿夫的动作协调一致而使轿子平稳,他们之间形成了一套术语,如前面的轿夫喊“右边一朵花”,后面应“看它莫采它”。这实际上是说右边地面上有一堆马粪,不要踏在上面。

根据婚嫁者经济状况的不同,花轿的规模也不同,有4人花轿、8人花轿、16人花轿、民用花轿不等。在云南丽水,习俗认为花轿有神卫护,花轿到达男方,一切闲杂人员以及翁姑、亲属、客人都要暂避。厨师要把围裙缚在屋柱上,菜刀也要收起来,以避花轿煞神。接着由一位长者向花轿致祝贺辞,由新郎向花轿作揖,表示礼敬,然后才能打开花轿门。并由伴姑授以红色长巾,由伴姑牵引新娘出轿。

2.关于新娘乘花轿的传说。关于新娘乘花轿的由来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传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经过江苏北部的运河大堤时,从对面来了一班人马,不但不给乾隆让路,还直对着他而来。等走到跟前,看见一匹大红马,马头上挂着大红花,马上坐着一位新娘子。太监大声喝道:“哪里的大胆女子,竟敢拦着皇帝的道路!”话音刚落,就听见马背上的女子说:“婚姻大事,人皆有之,何况人生只有一次呢?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让路叫我过去。”乾隆皇帝在轿内边听边掀开轿帘,看着身穿艳装的新娘说:“让路可以,我这儿有个对子,你只要对上,我愿把轿子让与你,送你到夫家如何?”新娘听了,眉开眼笑地说:“请吧,大人。”乾隆口出上联:“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新娘沉思一下,便顺口答道:“画上仙女,狂生却难娶。”乾隆听罢,暗暗佩服新娘子的才华,于是便走出花轿,传旨随员,让新娘坐上轿,一直送到新娘的夫家。这则故事当然不是新娘乘花轿的真正由来,它只是讲述了当时的一个特例。可能人们想通过这则故事来表达新娘坐花轿是多么风光!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轿逐渐绝迹。现在一些农村的年轻人复古,结婚时也爱用花轿将新娘迎娶回家了。

拜堂

1.拜堂的程序。拜堂又称“拜天地”、“拜花堂”,这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过去全国各地都有这种风俗。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其仪式非常隆重而严肃。因为各地风俗不同,拜堂的具体礼仪也不同。不过拜堂的基本程序都差不多,即: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所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一般在男家中庭或者洞房前摆设香案,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堂上红灯高照,张灯结彩,迎面的墙上张贴着大红的“囍”字,两旁还高挂着喜联,两侧嘉宾恭候,伴娘侍立。新郎和新娘在唱礼官(通常为傧相二人即“引赞”和“通赞”)的倡导下开始拜堂。

拜天地的程序有三:一是拜天地,这是因为人们认为男女相交是从结婚才开始,所以要拜天地神祗;二是拜高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是夫妇对拜,意味着男女从此联结在了一起。对拜并不是男女同时致拜,而是女东男西,新娘先拜,新郎接着拜,新娘再拜,也就是新郎拜一次,新娘需拜两次。古人拜堂一般跪拜,到了近代拜堂中的跪拜之礼改成了行鞠躬礼。三拜完毕,引入洞房。至此,男女有了法定的婚姻关系,女子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湖北西部地区的风俗是除了夫妻三拜之外,还要拜舅姑尊长,在这种拜见之前还要选择那些夫妻双全的人先拜,以讨得一种吉利,叫做“开拜”。

2.拜堂的历史发展。拜堂这一礼俗的最初兴起于古人的交拜礼。东汉末年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青庐”里行交拜礼,然后结为正式夫妻;在晋朝时夫妇交拜就更加受到重视;北朝时从天子纳后到平常百姓娶妻都行交拜礼;至隋唐时期夫妇仍然行交拜之礼;宋代新娘在进门后要先参拜祖先,向祖先昭告有新人成为家庭的成员,祈求他们的保佑,并行其他的礼仪之后才回房行交拜礼;元明两代之后就形成了如上描述的拜堂程序和过程。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着拜堂的习俗,如羌族的婚礼仪式是比较隆重的,当新娘到新郎家后,先由新娘的舅父给新郎挂红,然后举行结婚仪式——拜堂。先有四拜:一拜天地,二拜日月灵,三拜国王水土,四拜金银重重福。四拜完毕之后再拜高堂,即一拜祖宗,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成双对,四拜儿孙个个贤。在拜堂仪式中人们要按习惯唱着他们熟悉的祝福新人的吉祥之语,唱的人一般都年龄稍长。

3.拜堂歌和拜堂词。过去全国许多地方盛行拜堂时唱拜堂歌,如流行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拜堂歌:

喜乐奏欢天喜地,喜爆鸣吉祥如意,

贺新郎状元及第,迎新娘凤冠霞帔。

进大门大吉大利,进二门合心合意,

当院里光色艳丽,行婚礼你喜我喜。

第一项喜乐奏起,鸣礼炮更添喜气,

主婚人月老就位,请送客贵宾入席。

第二项宣读婚书,成佳偶牛郎织女,

行大礼拜天拜地,再参拜和合仙居。

第三项参拜三星,福禄寿日日有增,

拜娘娘麒麟送子,得状元光宗耀祖。

第四项参拜祖宗,育后来天大恩功,

四拜礼诚意慎居,九泉下先人安宁。

第五项举拜五方,拜五行相生相长,

愿五谷丰收满仓,喜五代欢聚同堂。

第六项拜谢月老,牵红线不辞辛劳,

男和女两家结好,月老先生功劳高。

第七项拜谢贵宾,不辞苦登门送亲,

结秦晋佳婿贵妇,喜返程一片放心。

第八项朋友受礼,劳诸位前来贺喜,

诵贺词自由讲话,拜花堂喜气洋洋。

第九项新人对立,互行礼握手道喜,

换礼物略表心意,百年好深厚情意。

第十项夫妻携手,入洞房砂糖蜂蜜,

同乐班喜乐再奏,鸣礼炮喜礼喜毕。

又如客家人的拜堂歌:

一拜天地天作合。

二拜父母养育恩。

三拜宗亲老前辈。

四拜多谢大媒人。

五拜左邻右舍多照应。

六拜哥嫂手足情。

七拜三星多添福禄寿。

八拜送子观音早降临。

九拜邪魔鬼怪远远走。

夫妻对拜百年好合十全十美满堂红。

四川成都地区的拜堂成亲礼也有拜堂之词,当新娘和新郎到来之时,司仪的人在门外高声唱道:“日吉良时,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还乡。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然后拜堂开始,夫妻二人各自站好自己的位置,鼓乐响起时,两人就开始了拜堂的过程。

洞房花烛

中国古代历来认为人生有四件大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在这四件事中“洞房花烛”又是排在第一位的。所谓“洞房花烛”,就是新郎、新娘拜堂完毕后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进行一系列的洞房仪礼之后,完成真正的夫妻之实。

1.洞房的由来

为什么结婚那天晚上称为洞房花烛夜呢?史书无具体的记载,只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帝尧到姑射山仙洞沟牧马坡与牧民谈论如何驯服牲畜,巧遇鹿仙女,两人一见钟情,遂以山洞为房。成婚当晚仙洞对面两座山峰就像红烛一样高照。所以,后世将帝尧与鹿仙女成亲的洞称作洞房,两座山峰称作蜡烛峰,于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时至今日,新人的新房已经从山洞到平房再到楼房,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其为洞房。

2.花烛

结婚当晚要点燃成对的大红蜡烛于厅堂和洞房之内。因为蜡烛上有金银彩饰,所以称其为花烛。六朝时就已经有花烛了,到唐以后结婚用花烛就形成为风俗。点花烛的风俗渊于古代的抢婚,《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周代嫁娶时三日不熄烛的现象:“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女家思念被抢走的女儿,故三日不熄烛;男家担心女方来抢人,所以不敢熄烛,以至于逐渐形成了风俗。到后来,点花烛并不是怕女方家来抢人,而是表示喜庆吉祥。民间还把花烛作为夫妇白头偕老、爱情专一、同甘共苦的象征,故花烛又称为“长命灯”。古代民间认为左主男,右主女,如果左烛先燃完,预示着男子先逝,如果右烛先燃完,则预示着女子早逝。因此为了使夫妻能白头到老,民间就有了守护花烛燃烧的习俗。如果一枝花烛先燃尽,守花烛的新人就要赶快把另一枝花烛吹灭,以遂其愿。还有的地方将花烛用油灯代替。有关花烛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姜太公可怜商纣王,于是就封他为“天喜星”,专管人间的婚嫁之事。但由于纣王生性好色,所以当他见到漂亮的新娘就会躲在洞房内不出来,伺机玷污新娘。而新娘根本不认识新郎,无法辨认,往往酿成悲剧。姜太公没法,只好求助周公,于是周公就规定,结婚当晚必须在洞房内点燃红烛,且彻夜不熄,以免新娘认错人。

3.洞房花烛夜的仪礼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洞房仪礼,具体为:挑盖头、坐床撒帐、喝交杯酒、同心结发、点花烛。挑盖头又称“挑红巾”,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用来盖头的红巾挑起,古人说的“夫妻相识在洞房”恐怕就在这一瞬间。坐床撒帐,新郎挑盖头之后,两人并坐在床上,称“坐床”或“坐福”;接着有人拿糖果金钱等撒向婚床和洞房的四周,叫做“撒帐”,表示良好的祝愿以及为新人驱除邪煞;还有的撒果品五谷等物,一般都有枣子、桂园等等,取早生贵子之意。喝交杯酒,又称为“合卺”,表示夫妻相爱。同心结发,各个时期做法不同,但是意义同样重大,后人多用“结发夫妻”来指代原配夫妇。点花烛,指的是新人一起点燃从新娘家带来的花烛。

(岳晗、南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