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塔影认通州。了解通州,缘于不久前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有幸一睹固守在清秋锁寒中燃灯宝塔的雄伟身姿和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采。
位于“三教庙”中的燃灯塔俱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古塔寂静肃穆,凌云耸立于大运河的北端,塔身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分须弥座、塔身、塔刹三大部分,砖雕斗拱、佛像、纹饰甚为精美,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1979年公布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运河北端标志。据说当年运河船夫看见灯塔,就知道北运河的终点到了。
燃灯塔创建于北周,唐贞观、辽重熙、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间曾予以重修,虽历经八国联军洋枪洋炮的轰击,唐山大地震的殃及和岁月风霜的洗礼,而千年来,燃灯塔握着岁月,扶着忧伤,头顶宽广辽阔的天,任风云起伏,日月浮沉,总是以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态,直面尘情冷暖,以一种沉着从容的姿势,静对世态沧桑,把伟大写进平凡,把卓越写进淡然,在季节的轮替中,重复着不变的箴言,依然雄伟、壮观、挺拨、秀丽,是怎样的气度,又是怎样的襟怀呢?
微风徐来,铜铃摇响,悠悠音韵,动人怡情,仰望巍巍塔身,恍若步入仙境。沿着燃灯宝塔向东走200米就到京杭大运河了,这条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与长城齐名的古代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条神奇的河流在广袤的大地剖出一条跨燕赵、走齐鲁、穿皖苏、连江浙,纵贯南北达三千六百里长的贯穿人类文明的河流,使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并渐渐滋润衍生出了京津繁荣、冀鲁风情、淮扬文化与苏杭美景。
京杭大运河以青石砌岸,白玉护栏,杨柳护堤,夜晚彩灯开放,流光溢彩。想必这座明清时期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有“崇武连樯”之称的官用码头,虽修葺一新,现在却无一人一舟。想必“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鹈航满潞川”说的就是当时通州的盛况。
立在运河之源头,惊奇于世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画家,竟有那么神奇的力量,随意挥臂一洒,就在始点与终点之间绘上了世上最流畅的一笔。这条人工开凿的人工大运河分明是从祖国心脏流向丰腴肌体并扩散到一根根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的一支大命脉,河里悠悠流淌的似乎不是水了,而是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兴衰,并一直在不断吐故纳新的血液,它以岸的姿势舔绿时光一路向前,走进凄风苦雨,走进纵横捭阖的岁月,去深入孤独和痛苦,从一线缥缈,到一派浩瀚,水流千古,闲愁千古。
和文友一行步入运河大桥上,那光彩夺目的灯光,熠熠波光相辉映,一树柳影,亙古千年,一座现代化的桥,擎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执著地守侯在季节的路口,等待一次又一次美丽的出现,来渲染生命厚重的色彩。也许每个人都是这座桥上的一朵美丽的花冠吧,每一次绽放都会在他的脊梁上刻下一道坚韧的内涵。
深秋运河的夜色,静谥如熟睡的婴儿般,扇动长长的睫毛,做着一个个色彩斑阑的梦,走在运河岸边,深深吸一口惬意清新空气,澄澈明净的水,深蕴了千年清醇的灵气,在生命的根部涌动清纯的元素,顺着千年足迹在历史长河涓涓流淌,似多情女子舞动一袭青衣水袖,浅唱杨柳梢间月,一种相思,万种闲情,涛走云飞,放不下心头之羁绊,时光流转,舍不去心灵之缠绕,用清清亮亮的汁液滋润万物的生机,使生命的枝叶繁茂成硕果累累的思想,在肃杀的寒秋昂起高贵不屈的头颅。
翘首南望,浮想联翩,“发显仁宫,出洛口,御龙舟。舟四重,高45尺,长200尺。上重有大殿、朝堂,中二重有房百二十间,皆饰以金玉沉檀。挽船士8万人,美女9000人,皆以锦绣之采,艳丽夺目,舳舻相接200余里。”“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这样的场景,描写的是当年隋炀帝行幸江都,“下扬州观琼花”“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怎么的一幅奢华与繁荣呢?
我仿佛听到这条流经我家乡的河流飘渺的歌谣隐隐约约,起伏跌宕,断断续续,于氤氲水汽中破空而来,脚下流水,节奏分明,试想千年以前,如此歌声,沉醉几人?如此歌者,多有雅兴?千年之后,谁还有如此之情致,泛舟于月色里纵横,做归来之夜唱!
沧浪之水浊兮,可濯我足;沧浪之水清兮,可濯我缨。窃以为:运河之水毋论浊清,皆可濯我心。我不知道应该拿什么来比喻读这些给我带来的愉悦。读这条河流的时候,岸边的菊花开得正好,细叶抽轻翠,浅花逸淡香,清风配乐,流水调琴,一行人的脚步谱出平平仄仄小夜曲,仿佛在丝竹管弦里弹奏别样的情致,那一刻我只能描它入画,让运河铺宣,在水墨丹青中临摹它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