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钉鞋摊的旁边,一群人围着一位老先生,听他讲孔夫子的“言必信,行必果”。
韩老大听了一会问修鞋的皮匠:“哎,师傅,这老先生是谁?讲得真带劲儿!”
皮匠小声回答:“教书的,姓赵。你别听他满嘴讲得好听,可办起事儿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在我这儿修了几次鞋,一次钱也没给。”
韩老大最恨那些光说不做的人,等老先生讲完一段后,便问:“先生,我想请教个题:‘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怎么个解释?”老先生说:“你真是个愚人,连百家姓上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不懂。那不就是姓赵的赵、姓钱的钱、姓孙的孙等姓吗?”
韩老大说:“先生,我解释的意思和您的不一样。我从后边给您往前解释,请您好好听着,王是王霸道的王,郑是不正经的正(郑),吴是耍无赖的无(吴),周是瞎胡诌的诌(周),李是不讲理的理(李),孙是装孙子的孙,钱是欠鞋钱的钱,赵是赵先生的赵。联一块儿是:王霸道,不正经,耍无赖,瞎胡诌,不讲理,装孙子,欠鞋钱,赵先生。”
赵先生火了:“你讲的这是什么意思?快给我滚开!”
韩老大笑着说:“先生,您别生气,也别着急,我还有话——您讲的言必信、行必果,也不全对。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了就做,要说到做到,可先生您呢?您在皮匠那修了几次鞋,为什么不给人家钱呀?”
“这……”赵先生张口结舌,可他很快又改口说,“我也没说不给呀,我是说等他什么时候要钱花,我就一块给他。”
“眼下我大儿子要娶媳妇,正等着钱花,你现在就给我吧。”皮匠在一旁答了话。赵老先生只好把钱给了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