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跟着中医学养生
10465100000007

第7章 健康源自好情绪

一个人希望健康,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必须学会“三乐”,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知足常乐,营造好情绪大环境

如果说快乐是一棵树,那么:环境是快乐的土壤。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社会人文环境,其优劣程度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须切记环境是客观被动的,而人是主观能动的。人人都来积极优化环境,就有了快乐的基础。心灵是快乐的根须,快乐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境由心造。即使外界有许多快乐的因素,若是没有通过心的根须去吸收、传输和转化,诸多快乐因素则无异于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反之,那些“见了石头也要说几句俏皮话”的人,必定是内心快乐的人。

《内经》说:“生而勿杀,子而勿夺,赏而勿罚,此着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就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应有一颗奉献的爱心,才能与春天生发之气相应,这是一种养生之道。

人一生不能无忧,但终日愁眉不展,于事何补?反致精神委顿,茶饮不思,必然影响健康。所以要忘忧,多回忆那些曾经令人欣慰的喜事,重温当时的情景,自然回味无穷,其乐融融。

孔子说:“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榜样。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孔子在医学极不发达的时期,享年73岁,与他的良好心态是很有关的。他的健康之道就是豁达大度,保持常乐。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忧人”;在饮食起居方面,他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非常乐观。

他注意调节生活,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充满信心。在养生方面,他坚持“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人一生中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沉迷于儿女之情;壮年时不要好胜喜斗;老年时不要贪得无厌。由此可见,孔子的养生观与现代中医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一个人希望获得快乐,就应该知足常乐。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不是快乐,完全靠自己。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空灵超脱,物我皆志,跳出三界之外,这是一种境界。概括为“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天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诫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

生活的常态是平凡而平淡的,可是很多人被无休止的名利缠绕着,时时刻刻不得安宁。一个人的快乐就这样被痛苦代替了。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眼里,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无庸人之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什么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也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才会求得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幸福与快乐随之而来。“知足者常乐”,此之谓也。

说起知足,还有一个小故事,也是一个打鱼人和一个富翁的故事。打鱼人每天只打一定数量的鱼,卖掉仅够一天的生活费用就不再打鱼了,然后悠闲地晒太阳。而富翁呢,每天日理万机马不停蹄,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富翁见到了打鱼人,说你可以打很多很多的鱼,卖掉,置上许多家业,积累许多财产,之后再晒太阳也不迟啊!打鱼人听了富翁的高论后却说,何必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人:一种太容易知足的人,一种永远不知足的人。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永远会存在这两种人的。也许你要问,这两种人,哪一种快乐呢?我说,他们都快乐!

还是以打鱼人与富翁的故事为例。那个打鱼人虽说是穷,但你能说他晒太阳的时候不快乐?当然,那个富翁,家产万贯,财大气粗,不能说人家不快乐!

富人有富人的乐趣,穷人有穷人的乐趣,富亦乐,穷亦乐,乐趣的根源显而易见:在于自己的感觉而已!中国人有句古话:知足常乐。不是吗?

当然,太容易知足,会不思奋斗,不思上进,窃以为应不可取;永远不知足,一辈子奋斗,也不失为快乐人生。

因不知足而一生痛苦的人也不少,那是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好比一元钱的身价,非卖千元万元不可,好比只能长一米六的身高非要和一米九的人比高不可,不痛苦才怪!

“知足”是指整体而言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程度,包括具体的个人爱好或兴趣能否全部得到满足,或是人们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幸福感或失意感。研究显示,对生活满意程度不高的男性与知足男性相比,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几率要高两倍,而且前者较之后者患病的几率高3倍。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对生前身后的期待颇多。有人埋怨父母没有把自己生养在富贵之家,也有人望子成龙心切,但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有些人为什么这样不知足呢?这实则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们后天的变异,又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达观与豁达。

知足的人,平静、安详、达观、进取而超脱;不知足的人,骚动、搏击、固执、奋斗而拼命。知足的人智慧是知不可行而不行,而不知足的人往往是明知不可行必行之。如果明明知道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其结果往往都是劳而无功;如果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对美好人生的懈怠,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另外,知足与不知足还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种需要上。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美味佳肴,吃饱了还想去旅游。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也会互相转化。

“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怎样永葆这种心理健康呢?

其一,要有自我控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其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

其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即对自己的经济、名誉、地位等都能随遇而安、内心平衡。

还经常听到有人说“健忘法”,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尝试:

忘形。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就是说修身养性首先应忘却自己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惧怕了。即使其身患这样或那样的病症,也能使自己泰然处之,镇定自若,不焦虑,不消极,自然有利于战胜疾病,康复身体。

忘劳。能心情舒畅,任劳任怨地参加适当的、有节奏的工作、劳动,并把它看作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和锻炼身体的一个内容,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忘怀。能不自扰,不自卑,不沉沦,对一切不幸和打击,做到视有若无,豁达宽容。

忘情。有这样一副对联:“酸甜苦辣非玉味,玉味只是淡;嗔喜爱怒要忘情,忘情则无烦。”它告诫人们,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要淡然若忘,要精神超脱。

忘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经常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观心态,应该从心态上忘掉岁月,使自己觉得青春长驻。

自得其乐,建构坏情绪防火墙

自得其乐就是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寻欢乐。譬如:通过琴棋书画陶冶性情,丰富生活;通过读书看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跑步、做操、打球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生活纵然有其消极悲观的一面,可是如果我们积极运用利导思维,增进积极暗识,生活中的困难必将迎刃而解。

在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乐要自己去找,每个人、每件事、每句话都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对人对事要多从好的方面去考虑。要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败乃成功之母”、“坏事变好事”的“阿Q精神”,才能自得其乐,自得其益,促进健康。

人类心态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情绪的好坏直接与身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多种疾病。80%的溃疡患者有情绪压抑的病史;还有急躁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自卑、精神创伤、悲观失望者易患癌症。生气也是一种不良情绪,“气为百病之长”,可见保持良好情绪之重要。

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绪则可以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因而需要心态养生。善心是心态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较高,抵抗力较强,平时就不容易生病。

在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天,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情很容易受影响,不良情绪处处存在,但是,坏心情对身体健康是相当有危害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不良情绪引发的常见疾病:

1.胃病。很早就有“暴怒伤肝、过虑伤心”的中医观点,现在看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从一些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病人,其大脑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情绪长期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下,会导致肌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典型的就是胃病。人的大脑中食欲饮食控制中枢和情绪控制中枢离得比较近,细胞活动会相互影响,当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直接表现为没有胃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肯定会对胃造成伤害,引发疾病。另外,人们还发现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还可能会发生应激性胃溃疡。

2.皮肤病。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但皮肤也是一种心理器官,你知道吗?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故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高兴时,“喜形于色”;恐惧时,“面如土色”;焦虑时,“愁眉苦脸”;羞愧时,“面红耳赤”,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后者作用于人体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扩张,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此外,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罹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

3.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慢性病,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患者的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较高,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另外,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因此而心情烦躁、生气发怒。殊不知,坏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以灼伤体液。阴虚则阳亢,引起消渴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治疗。应当让患者懂得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应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以防病情恶化。

4.冠心病。冠心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其实,冠心病是一类身心疾病,即症状虽表现为躯体性的,其成因却与心理因素有关。

第一、坏心情,如紧张焦虑易导致冠心病。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在40~60岁,该年龄段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容易陷入焦虑状态;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中,冠心病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因为紧张焦虑影响了其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控,致使交感——肾上腺神经系统亢进,血脂与血胆固醇水平增高,血液黏滞度增加,而易发生心肌梗死。

第二、坏心情,如消极情绪与心脏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消极情绪会使心脏根据外界的变化而有规律的波动发生紊乱,从而对心脏产生压力,使心脏负担过重。另外,消极情绪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炎症。带有消极情绪的人机体内含有较多的炎症蛋白,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作用。

5.肝病。我们常说“怒伤肝”,往往情绪变化对脏腑气血都有影响,其中对肝脏的影响最大。而乙肝的发病过程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失调有密切关系。从人体生理功能上看,人处于压抑状态,情绪低落时,人的生理功能便处于低潮,正常的生理功能便发挥不出来,而抗病能力也就低下。只有在情绪饱满,斗志昂扬时,人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才能正常分泌,发挥抗病能力。

所以在遇情绪面临重大打击面前,每个人的应对态度是不一样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的平和,是避免疾病的基础。

情绪的控制当然是不容易的,需要平日经常锻炼才能具备这种能力。下面,我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事物看“死”。

其次,要陶冶情操,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书法、绘画、弈棋、种花、养鸟等,可择其所好,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宽宏大量的人会健康,爱吟诗唱歌绘画的人也会健康。因为他们寄情于文学艺术,善于宣泄,心态就顺畅多了。

再次,不要经常发脾气,遇事要量力而行;要有自知之明。要相信别人,多为别人着想。还有,要学会倾泻,有欢乐,不妨学学孩子跳几跳,放开嗓子吼几声;有苦恼,也不要闷在肚里,可向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或者大哭一场。要广交朋友,消除孤独。多参加些体育锻炼,也是与情绪锻炼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我们现在提出了心态养生的概念。心态养生不仅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想情操及道德品质有关。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医学模式的纵深发展,无论是从人体本身,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心态养生都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

总之,激怒时要疏导、平静;过喜时要收敛、抑制;忧愁时要释放、自解;忧虑时要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娱乐;恐惧时要寻找支持、帮助;惊慌时要镇定、沉着。情绪锻炼好,心态健康了,再加上身体健康,这才算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助人为乐,陶冶好品质好心态

人生以助人为乐者,其乐无穷。因为助人为乐者常常产生一种“社会需要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可给人以追求,给人以力量。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仅百事无忧,而且心旷神怡。救助一个失学儿童,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搀扶一把路边的残疾人,你会因真诚付出而感到快慰绵绵。

邵雍说:“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有的人被认为“心地善良”,有的人又被认为是“冷酷无情”。其实,不是“心地”善良,而是“情感”善良。所谓助人为乐,其目的往往是通过“助人”来满足自己心情愉快的欲望。

善心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一大催化剂。一个人多行善事,能够经常帮助弱者是,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然就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不容易生病,这样就能够保持身体健康。

心存善心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心是身体健康的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心存善心,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助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心,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心,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就说过:“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它会难受枯萎。”

好人健康,并非人们的杜撰,也不是生活中的个别事例,而是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专家研究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膜上存在着吗啡样受体,在做善事受到“爱心”的影响,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呔),它通过细胞膜上的吗啡受体,使人产生愉悦感,这就为“好人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乐善好施的人,能激发众人对他的感激、友爱之情,赢得人们的好感与信任,从而使其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满足。人自然轻松愉快,焉有不健康之理?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本书,里面有一个国外的故事,现在写在这里大家一起分享:

在20多年前,我刚刚中学毕业,对音乐有一股狂热的追求。那是一个雨雪霏霏,寒风凛冽的日子,我来到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

可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我在维也纳到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单位找了不少,可是没有一家愿意雇用我,而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幸好我认识一个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给了我一点帮助:他给了我一些超级市场过期的食品,我才度过了难关。

最后,我的兜里只剩下一美元了,我无论如何都不忍心花掉,因为上面有很多明星的亲笔签名,并且这些明星都是我很喜欢的。

就在我只有一美元的那天早晨,我又来到了一座停车场。前两天,我就留意那里有一辆破车,里面坐着一个男人。现在,他很温和地向我招手。

我很纳闷,这么大的雪天,这人待在那里干什么呢?

他向我招手,我就好奇地走去。那人把汽车的玻璃摇下来和我攀谈起来。

他告诉我,他是来应聘的,可是早到了三天,无法找到工作,口袋里又没有钱,只好待在车里不吃不喝……

他忸怩了半天,然后对我说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将来一定还给我。可是我当时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向他说明了我的困境,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转过身去,因为我无法面对他那失望的样子。

突然间,我想起了我口袋里的那珍贵的一美元,我真不忍心把这珍贵的一美元给他,可是我终于下了决心,向他走去,拿出了那满是明星签名的一美元……

他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接过美元,看了看说:“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没有注意那上面全是明星的签名……

我走了,心里虽然痒痒的,但是也充满一种满足。是不是巧遇我不知道,但是就在那天早晨,有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制节目,月薪500美元。从此我一炮打响,成为了正式的节目主持人,再也没有为吃穿发愁了。

从此以后,我就没有遇到这个人了,我不知道他是一个乞丐,还是一个天使,但是我只知道,我在录制节目的时候精神振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

我想,这是我人生的一次至关重大的考试,值得庆幸的是我顺利通过了。

俗话说:宁给穷人一口,不给富人一斗。帮助别人是人的一种品德。如果一个富翁给人三百五百,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是一个青年人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美元,那是一种崇高,是一种最好的心态,所以他能够在第一次录音的时候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没有遇到恰当的表现时机而已。为了抓住这表现的时机,就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锄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候的狂欢……最终就算你没有遇到任何时机,但快乐一旦形成了思想和理念,健康人生便有了真谛和源泉。

避免劳烦,控制坏情绪坏脾气

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人的生长、发育、体力、智能、心跳、呼吸、消化、泌尿、睡眠乃至人的情绪无一不受体内生物节律的控制。只不过有的人节律明显,有的人不明显。中医认为,过度劳累,不管是脑力劳动过度的大脑疲倦,还是形体活动过量的身体疲乏,都会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对五脏带来一定的危害。

过度的脑力劳动,大脑神经持续兴奋,会抑制饥饿中枢,同时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进而可产生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腹泻、便秘等。中医也认为,过度思虑会伤脾气,导致脾气郁结、脾胃功能失调。

过度的活动和体力劳动,可使人体胃肠道系统的免疫抗病能力和代尝能力下降、应激反应失调。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在此种情况下,很容易诱发,加重病情。

而这些症状,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人体耗精伤神。因此,应该劳而有度、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者,在稍觉大脑疲倦时,应该起来适当做些活动,散散步、做做操,对于脑力的恢复和神经的调节很有好处;体力劳动不宜进行的时间过长,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也不宜过于剧烈。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据书中记载,诸葛亮54岁去世,诸葛亮为何英年早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诸葛亮以忠君扶蜀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边,既不练功,也不习武。为了一统天下,诸葛亮常常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这是既劳精又费神的事。他还习惯于晚睡早起,一生谨慎小心,军中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整天弄得精疲力竭。这种身心劳累的负担,年轻时还能应付,一旦过了中年,就会显出快速衰老的征象。

据史书载,诸葛亮的使者到了魏营,司马懿不问军中之事,单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工作忙闲情况。使者告诉他,诸葛公向来喜欢晚睡早起,罚打20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可早饭却吃得很少。司马懿听后马上得出结论:“亮将死矣!”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不久在撤退途中,诸葛亮就忧虑呕血而亡。以现代眼光猜测,诸葛亮晚年很可能得肺结核和肝硬化之类的病,因肺部疾病大咯血或肝硬化后期门静脉破裂出血以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诸葛亮长期以来,劳逸不平衡,营养与精力消耗不平衡,再加上后期政治上处境艰难,军事上进退维谷,因而造成情志上的郁郁寡欢,是他有可能患肺脏和肝脏疾病的原因。

所以说,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不能合理锻炼身体,对人的健康极为不利,后果难以想像。

减少失落,避免长焦虑长恐慌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增加,焦虑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心理卫生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13.7%的疾病可以诊断为焦虑症,80%心脏监护病房的病人有焦虑性障碍,非冠脉性胸痛患者中有13%为惊恐性障碍,23%为广泛性焦虑障碍。

大量的资料证明,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和工作都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也就是说,高度焦虑和一点也不焦虑都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什克斯·杜德生法则。这个法则认为,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与焦虑水平呈现出倒“U”的关系。也就是说,焦虑的水平越高,效率就越高,而当焦虑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最终也就没有效率了。因此,保持一定的焦虑水平,对提高效率是有好处的。

但是,长期严重的焦虑却是一种心理疾病。那么什么人容易患上焦虑症呢?那种做事有神经质的人常常会感染上焦虑症。许多人大概知道有一种人是属于神经质的人,同时自知有神经质的人恐怕也不少。不过究竟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会被称为神经质呢?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所谓的神经质指的是做事非常细腻,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十分执著,或者是对样样事都有操心挂虑的倾向。看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某大学有这样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要抢占最后一排的座位。其原因是,如果坐在其他任何一排,哪怕是倒数第二排,他也会心神不安,听不好课。学习成绩因此而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更加焦虑,甚至连睡眠都要靠安眠药。

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它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再比如,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移动电话产生了极大的依赖。从这些表面上看,手机可以让人们更加随意地安排工作的场所和时间,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漏失重要信息。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移动电话焦虑症”。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许多跨国公司员工由于过度依赖通讯设备,生活随时处在紧张的状态,只要可以顺利地从网络中获得资讯,他们就会进入兴奋的状态中。如果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他们就会对工作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而引发精神焦虑的症状。反之,对于个性上不喜欢受人束缚的人,如果因为工作的需要,被迫使用移动电话的话,可能就会造成自律神经失调,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甚至出现手脚发麻等症状。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焦虑症状,比如“社交焦虑”、“谈判焦虑”、“同事焦虑”、“媒体焦虑”、“着装焦虑”等,这些症状虽属于心理医生医治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由这些焦虑情绪所引发的生理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心理的伤害。所以中医养生也要重视心理问题,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焦虑,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番剖析,严防焦虑的陷阱:

焦虑陷阱之一:有的人做事急于求成。他们做事,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很快取得所谓的成功,就会气急败坏,首先从精神上自己“打败”自己。

焦虑陷阱之二:有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了,丢了面子。于是就不断地自责,自惭形秽,产生羞耻感。

焦虑陷阱之三:有的人认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实在是太笨了。这种人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件事情的办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时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焦虑陷阱之四:有的人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总是认为努力与回报应该相等。如果一旦遇到不相等的事情,就会愤愤不平,便会埋怨社会不公平。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公平是很难做到的。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件事也是这样。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人群本身就是具有极其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群体,正像大象、小兔、犀牛和长颈鹿不能相互比较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象”,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焦虑,就必须改变自己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活法。下面的建议对于克服焦虑情绪是极其有效的:

1.不要“看着别人活”,要“活给别人看”。

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每天有所进步?我会不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对于自己,自我评价为主,别人的评价为辅,正确对待别人的评说。

2.坦然地面对一切。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只要这样,每个人都会快乐,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焦虑的漩涡,走向幸福的彼岸。

3.注意“合群”。

每个人都要注意锻炼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增加自己的“亲和力”。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人合百群”是现代社会交往的要求。应该注意,那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代已经不适应了。也就是说,要善于与不同的人“和平共处”。

4.学会快乐生活。

一个人要活得自在潇洒,自己为自己寻求快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无济于事。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