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学者刘乐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去一次因实力悬殊而主动撤退外,没有失败过一次。“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唯有成吉思汗!
少年有为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由母亲诃额仑携带生活在树林里,靠母亲一个人打猎、采集来生活,这练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他曾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而纵观成吉思汗的一生,正是贯彻了这一理论。
成吉思汗年纪稍长时,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才得以收聚其父旧部。
18岁时,成吉思汗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成吉思汗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成吉思汗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成吉思汗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唯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因成吉思汗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年),成吉思汗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年),成吉思汗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
泰和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渡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收集溃散部众4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其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泰和四年,建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1206年,成吉思汗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在这时他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宣告成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分封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蒙古文字,制定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
南征北战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经过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成吉思汗六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借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音jiu,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
花剌子模在当时的中东地区相当强大,他们的国王摩诃曼苏丹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斡罗思的不少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曼苏丹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哲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
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摩诃曼苏丹国王拒绝了集中兵力决战的正确建议,采取了分兵把关、城自为战的被动挨打的战略。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首都,放弃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曼苏丹。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逃往海岛的摩诃曼苏丹也悲惨地死去。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诃曼苏丹死后,哲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玉龙杰赤城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已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
《射雕英雄传》中,写了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会面。那么,历史上确有其事吗?有。在西征回军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见了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成吉思汗对他非常尊重。丘处机清楚地告诉他,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只能养生。还告诉他一条治国之道,劝他要清静无为,不要滥杀无辜。
成吉思汗的一生,驱使着他的蒙古军团南征北战,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无数次,把蒙古帝国的旗帜插到了欧洲。自此,世界上开始流传一个“战神”的神话。而战神,却不是不死的。1227年秋,成吉思汗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他虽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未能征服中原,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死亡传说
这位一生戎马的王者,在身后也留下了一些谜团。关于他的死因,先后有过“雷电击中说”、“美女刺杀说”、“坠马说”、“中毒说”等多种说法,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蒙古族盛行“密葬”,时至今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依旧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经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历史之所以有多种面孔,正是由于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极力褒扬、崇拜者有之,抵制者亦不乏其人。他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能征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但是,他造成的伤害也不能忽视。在受侵略者眼中,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掠夺者。他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人口和财物,甚至屠城!
一切都成了历史。遥望那段铁马倥偬的岁月,我们能做的似乎只能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去思考!
帝王术启蒙
“善”待对手——打败对手,不是消灭对手
有的企业曾打出“狼来了”的口号,并将之列于企业文化之内,使员工时时记着,增加危机意识。这是一种危机预警机制,让员工在一种充满竞争压力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求得进步。活下来的都是好汉。“适者生存”,自古以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生存法则。
面对对手,做出防御的姿态是本能的反应,谁都有自保的意识。但是之后呢?竞争的本质不是消灭对手,而是提升自我、实现超越。你们有共同的目标,都想成为胜者。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们都需要消除对方的阻碍才能最终胜利。而对手就像那草原上的野草,是“杀”不尽的。所以,千万不要将对手赶尽杀绝!
1.尊重对手,尊重规则
这是竞争的基本原则。只有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发生正当的竞争,才能带来竞争的正面效应。要知道,对方能成为自己的对手,首先就说明他有强过自己、高过自己的地方,而这是值得你去尊重和学习的。尊重会产生良好的效益,也能营造和谐的竞争氛围。恶意竞争是不可取的。
2.分析对手,找到施力点
诚然,要想胜出,就必须要战胜对手。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对手的“软肋”。也就是说,发现他弱于你的地方,并以之为突破点重点出击。所谓打蛇打七寸,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3.向对手示弱不丢人
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向对手示弱的著名案例。许多大人物在时机未成熟、自己不具备与之抗衡的实力时,以一种“弱势”的姿态出现。也许当时会遭到嘲笑,却积蓄了继续生存下去的能量,并麻痹了对手,使之放松大意。不要以为你面对的对手就跟你实力相当,强弱悬殊的决斗数不胜数。明明实力不行,却还要跟对方硬碰硬,没有人会说你英雄无敌,反而会悲悯你的自不量力。
4.“提携”对手,不计前嫌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你们今天的剑拔弩张是因为面对利益的冲突,而明天也许就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对手面前留点风度,也是为无可预知的未来留更多空间和可能。
5.不做“刺猬”
对竞争对手处处设防,像只受到攻击的刺猬,固然能挡住别人的“进攻”。但似乎也在旗帜鲜明地亮出你的态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此一来,就是自绝后路,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逼”得别人只能步步紧逼。而且,“防卫过当”对自己也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