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帝王主沉浮
10463500000026

第26章 悲剧皇帝崇祯

历史反光镜

“有心救国,无力回天”,可以说是崇祯一生的写照。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在位十七年来,尽心尽力意图复兴明室,可最终还是挡不住历史的洪流。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但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方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地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崇祯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崇祯皇帝还不算太差,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的好事。”史家对他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性格晴雨表

崇祯的性格相当复杂。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心细多疑,优柔寡断,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犹豫不定,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的一面,也多情柔肠,如与周后互敬互爱。

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

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皆为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则严酷无情,大行杀戮。

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诏。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陷百姓于水火。

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讨论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

最后的汉王朝记事

虽然崇祯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他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满清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在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了数日之久。随后,朝廷匆忙调集各省精兵八万余人在中原地区进行会剿。八月,洪承畴负责督剿西北,卢象升负责督剿东南。十月初,崇祯第一次向全天下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认朝廷的政策失误及天下局势的险恶。

崇祯十年闰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旧逼粮催科、盘剥百姓,民怨沸腾。面对这样的危局,崇祯帝头脑十分清醒,可是又无可奈何。山高皇帝远,朝廷中枢对于基层吏治的腐败也是鞭长莫及!为此,崇祯帝在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痛切地说道:“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崇祯十五年(1642年)新年伊始,崇祯在奏对朝臣时格外谦卑地揖拜阁臣周延儒等人,希冀君臣齐心协力再图振兴国事之举。正月,在崇祯帝的默许下,朝廷派马绍愉为特使,同关外清廷进行谈判,以期减缓明朝腹背受敌的军事压力。二月,闯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害陕西总督汪乔年。三月、四月,关外松山等城相继被清军攻陷,辽蓟总督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归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围开封。七月,贤淑聪慧的田贵妃病故,崇祯帝悲恸欲绝。八月,对清廷议和机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舆论大哗,崇祯帝恼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将无意泄漏国家机密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问斩,明清之间的和谈彻底破灭。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围困开封期间,黄河堤溃,开封城被滔滔洪水冲毁,导致几十万开封百姓无端丧命。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郏县击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东腹地,俘获人口三十余万人丁,杀害官吏数百人。闰十一月辛丑,崇祯第三次下罪己诏,诏曰:“……比者灾害频仍,干戈扰攘,兴思祸变,宵旰靡宁,实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宽。自今为始,朕敬于宫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视事,务期歼胡平寇以赎罪戾……”

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闯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二月起,京师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哗变。四月,清军进犯出塞。五月,张献忠部攻克武昌,楚王遇害(被张献忠残忍地打入囚笼沉入长江溺死),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随后,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官。六月,崇祯悲愤地向天下官绅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诏,谴责自己的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绅能够共赴国难,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立国号“大顺”,随即就分兵两路剑锋指向北京进军。正月,朝廷拜大学士李建泰为督师,出京抵御大顺军,为了鼓舞士气,崇祯隆重地在平台为即将代帝出征的李建泰举行“遣将礼”。三月,李自成大军即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崇祯于仓促之中第五次下罪己诏,言辞沉痛中肯,也真正有负疚忏悔的诚心,奈何大势已溃,一切为时已晚。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绝望无助的崇祯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酒宴后,崇祯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灿、四子永王慈焕逃离皇宫。随后,崇祯帝持剑砍杀妻妾、女儿,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周皇后于坤宁宫自缢。

公元1644年十九日凌晨,崇祯携御笔太监王承恩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死时“以发覆面,白袷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遗诏这样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三百年的基业至此结束。

帝王术启蒙

善用信任——信任是一种能力

信任是一种能力。有的人不懂得,也不会信任。而善用信任的人,往往能创造巨大的能量。

在美国的一家大公司,有一位高级负责人因工作失误而损失了1000万美元的巨款。沉重的压力使他精神紧张,终日委靡不振。几天后,这位负责人接到董事长接见的通知。在办公室里,他被告知调任同等重要的一个新职务。这一结果大大地出乎意料,他十分惊讶地问:“董事长,我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您为何不把我开除或降职?”“先生,如果我那样处理的话,岂不是在您身上白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董事长回答说。这次谈话不到10分钟,但却给了这位高级负责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励。他在新的岗位上奋发拼搏,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位董事长显然是位善用“信任”的好老板。

现在全社会都在遭遇信任危机。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陌生人之间、夫妻情侣、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在“本能”地防着别人,生怕吃亏。也许这种“防范”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但人心却冷了。在工作中,团队要达到紧密合作的关键因素就是信任:领导对下属的信任、下级对上司的信任、同事间的信任、对目标的信任等。

其实,信任是可以培养的。

1.对事对人要真诚

这是产生信任的土壤。只有相互存着真心交往、合作,才不以虚假示人。就算偶有误会,也能本着真诚的原则沟通化解。

2.积极主动地沟通

信任危机根源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相互间没有掌握充足、真实的信息。把事说开,让一切都摊在桌面上,开诚布公地积极沟通,凡事才可以圆满解决。

3.先付出,再求回报

如果不见兔子不撒鹰,那肯定没戏。信任是一种投资,它存在风险。可是基于回报的原理,你必须先下点本钱,然后才能有收获。虽然可能会出现血本无归或者与付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但总比守株待兔要强得多。

4.不轻易承诺,承诺的一定要做到

现在的人都爱“随口说说”。你随口一说,我就姑且听之。然后大家都不以为然,互不放在心上。看似一切都挺圆满,其实不信任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人无信不立,开口的承诺就是一纸“合同”,要在心里给它定下“违约金额”。督促自己尽量做到,如果实在有困难做不到,应提前告知对方并真诚道歉,而不要等到结果出来了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