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妃嫔浮华录
10462500000007

第7章 完美的长孙皇后

历史反光镜

就连挑剔的史官,都不吝啬于对她的赞美,说:“太宗不是无过,皇后却乃完人”。

她活成了无数个女人的梦想:位极中宫,尊贵无限;品行高尚,万人拥戴;夫妻情深,是太宗皇帝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然而,也许正因为幸福太过,以至天不假英年,只活了短短的36年。

她就是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有众多的女人,她们得到过各种各样的赏赐、宠爱、恩德,却始终没得到过长孙皇后般的“待遇”。不只是因为她是皇后,更因为她的品行。

在李世民重病时,她随时携带“解药”,她能三言两语让李世民消火,她知道伟大的太宗皇帝需要什么,她宽容大度、高贵聪慧,她管理的后宫有条有理……长孙皇后堪称最完美的皇后。

长孙皇后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礼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分不开。

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像个普通的儿媳妇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如果妃子、宫人生了病,她也会派人送药,并亲自前去看望抚慰。正是这些温馨感人的细节,终使得“下怀其仁”,后宫不再冰冷,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

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牝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李世民,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经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召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时期也不放松警惕。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越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做开府仪同三司,位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要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了一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出嫁时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嫁妆比较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分。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进言若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某天唐太宗下朝后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田舍翁!”等太宗平静下来后,长孙皇后改换了朝服,郑重地向皇帝祝贺。太宗不解:“这是为何?”她说:“臣妾听说,主明臣直,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能直言不讳地进谏……”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直落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还说长孙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千军万马中走过的英雄皇帝,在兄弟阋墙时面不改色的男人,这时却哭了!

太宗因为想念皇后,以致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修建了一个多层塔楼,为的是便于自己经常登临,瞭望长孙皇后沉睡之地——昭陵。

长孙皇后,不是最有权势的皇后,但绝对是最受到尊重的皇后。

现代启示录

做女人要“大气”

长孙皇后是一个很大气的女人。

她胸中容得下天地,冷静睿智、宽容审慎。既有母亲般的包容体贴,又有战友般的理智,还有妻子的温柔贤惠。作为一个女人,她能得到太宗皇帝的真心对待;作为一个皇后,她堪称后世楷模。娶妻若此,真是不枉此生了。唐朝最伟大的皇帝,身边站着一位大气高贵的皇后,这是盛唐的一道风景。

到了今天,漂亮已不再是女人魅力中最璀璨的靓色,“大气”的女人才更美。以下是“大气”的女人应具备的品质。

1.识大体

不以一己之好恶看人做事,而是以一颗包容之心来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为了成就深爱的事业、维护家庭的温馨,或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她会隐去内心的苦痛、忘记别人的过错。宁愿背过身去,独自清洗淋漓的鲜血,也不愿用一身的灰暗去面对别人。她只会用阳光般温暖的笑容,来演绎她谐美的底色。

2.丰厚的内涵

她不会因时尚与流行而去急功近利地效仿,也不会因得到一次成功而欣喜张扬,更不会因行进于低谷而心灰气丧。深邃而内敛的品行,会让她拥有别样的雍容和坦荡。即使占尽成功的辉煌,一样可以感受她谦逊的目光。

她们睿智,眼神通透。人情练达,心态平和。

3.适度的妥协与放弃

有时候,妥协并不是降低姿态,而是另一种迂回的方式跟生活和解。适度的放弃,不见得是失去。“有一种撤退叫胜利,有一种占领叫失败。”这是《潜伏》中的一段话。

事实已经证明了无数次,“完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自己也不会永远占上风。甚至有时候,自己明明胜券在握,也可以放开手,给别人一个机会。那不是对自己的背叛,而是人格与境界的升华。

4.独立、清醒

她内心有自己的尺度与准则。既不屈从于别人的观点,也不以自己的意志为终点压制别人。即使身处繁华,她心里也保持着一份珍贵的清凉。提醒自己,也警醒别人。

她也有自己的不顺,但她却有一种自我调适的能耐。把心里的不适降到最低,并控制在自己能够把握的尺度之内。她绝不会让情绪左右自己,失去自制力。她允许自己热烈地爱,但不会让自己卑微地仰视、无谓地哭泣。

5.尊重别人

她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即使是一种姿态上的平等,她也以天衣无缝式的表现向别人传达足够的真诚。她绝不去刺探别人的隐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她以悲悯的姿态回望世事的沧桑,冷眼打量人性的贪婪、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