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钱眼里的历史风云
10459800000008

第8章 让出江山:无奈的选择

在1912年的很多人眼中,当时最具实权的袁世凯是民国大总统的最佳人选:一是他掌握的北洋新军堪称精锐,政权有强大的武力保障;二是他长期担任清朝官员,富有政治经验,在原清廷官绅中有威望,又与大多数立宪派领袖关系紧密;三是他思想较开明,在清末改革中做出很大贡献。因此袁世凯被各方面广泛接受,被视为强有力的开明领袖。

从历史事实来看,袁世凯无疑是一个极有本事的人,玩弄阴谋诡计并不是他的全部。他记性绝好,从不忘记任何人或事。山西督军阎锡山第一次见袁世凯时,袁一见面就把他想要说的话全说了,然后问他还有什么要讲,使人再无可言。

袁世凯是世家子弟,天性好强、有决断。1881年,年轻的袁世凯没有科举功名,又没钱走捐官的路子,毅然决定前往山东投奔养父的结义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在军营的日子里,袁世凯虽然文章写得糟糕,但处理起军务来却井井有条,似乎天生就是干实事的料。

自唐朝以来,中国对朝鲜一直拥有宗主权。1882年8月,朝鲜京城驻军因粮饷未发,遂发生兵变。在朝鲜国王请求下,清廷派吴长庆率军入朝弹压,袁世凯也随同进入朝鲜,不久就抓住这个机遇崭露头角。

清军入朝后抢掠百姓,夜宿农家,袁世凯自告奋勇整顿军纪,将违反军纪的军官处斩,从此军容大振。袁世凯最痛恨士兵吸食鸦片,抓到必杀无赦,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亲兵也有被杀的,引起了部下500余人的骚动,扬言要找他算账。吴长庆问袁世凯:能把这么多人全杀了吗?袁世凯回答说如果来了就全抓起来,一个个讯问,只要杀上几个,其余的人必定全服软了。吴长庆为之叹服。

袁世凯帮朝鲜国王训练新军,在镇压亲日政变时亲率清兵攻入宫中,一举救出被围困的国王李熙,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因此大为受挫。袁世凯的出色表现给朝廷大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任命为驻朝鲜全权代表,这时他只有26岁。1894年日军进占朝鲜后,朝鲜亲日派胁迫国王宣布朝鲜独立自主,袁世凯就此归国,离开他得意了12年的朝鲜。

甲午战败后清廷上下舆论哗然,把所有的指责都集中在李鸿章的身上,也把所有的好感都集中在袁世凯身上。73岁高龄的李鸿章也处处提携袁世凯,想培植他为自己的接班人。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中央政府编练新军,而阴错阳差又使新建陆军一开始就牢牢控制在袁世凯的手里。1895年,袁世凯接手天津小站练兵,并以此发迹。

袁世凯在小站的练兵完全是新式的,聘请德国教官,把原来装备的五花八门的旧枪炮统一更换成新式武器。由于花钱很多,御史上章参劾他浪费资金,慈禧的红人荣禄专程到小站检阅军队,认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更加赏识袁的才干。

为了培植个人势力,袁世凯练兵特别强调绝对服从。他的练兵秘诀就是“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子。”袁世凯严禁军队克扣军饷,每次发饷都亲自监督,把军饷足额发到士兵手中,对于有才干的官兵更是不惜重金和官位网罗。

由于袁世凯主张革新的政治态度,维新派的人认为可以拉他来担任“勤王”的任务。袁世凯经过反复权衡,认为维新派实力有限,难成大事,遂向荣禄告密,并因此进一步飞黄腾达。为了仕途,他不惜屈尊打点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们,见了大总管李莲英还单腿下跪。这破规矩的大礼虽让人背后耻笑,却挺管用。

在义和团起义时期,北京、天津和直隶境内的电杆、电线、铁路都被义和团视为“妖物”全部砍毁,对外电信联系悉告中断。而袁世凯控制下的山东平静如故,战败后漫长的外交活动都以济南为电报中转枢纽。不仅朝廷倚重,连西方列强也觉得袁世凯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才,可以信赖。袁世凯随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太子少保。

袁世凯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内大刀阔斧地进行多方面的改革,直隶的改革成为了清末新政的样板,军警的训练编制、司法的改良、教育的普及、实业的提倡,都被中央及各省争相效法。袁世凯下令,直隶的州县官员在赴任之前都要前往日本学习三个月。1905年,袁世凯奏请立宪,请停科举,代之以推广新式学堂,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他的推动下正式结束。

袁世凯不断扩军,军饷就有了问题。他奏请慈禧批准,向全国各省摊派练兵费,每年达白银900余万两。所募兵丁须有确定籍贯并代扣赡家饷银,以保证军队稳定。袁世凯很快建起7万之众的北洋六镇新军,武器先进,训练正规,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北洋派系。

满清贵族一直对汉人掌管兵权放心不下。有人传说,北洋天津督署是中国第二政府,谣言四起,说袁世凯不可靠。终于摄政王载沣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诏令其“回籍养疴”。

袁世凯一走,军队交给督办大臣凤山节制。凤山一味任用满人,并开列价目公开盗卖官阶:旅长3000两,团长2000两,营长1000两,连长300两。原有的一切规章被乱加篡改,习用的举手礼又改成了弯腰请安,军队中乌烟瘴气。这种举措固然是意在维持摇摇欲坠的清政权,实际上适得其反,官兵上下怨言四出,恰恰促进了清王朝的倒台。

袁世凯笼络人的手法一向高明,能把很多豪杰玩于股掌之上。当年他卸任山东巡抚时把盈余200万两银子移赠继任杨士骧,杨一下成了巨富,从此对他忠心耿耿。在受到清王朝猜忌,被迫回河南老家“养病”时,很多人不远千里来看他,他必然盛情款待,临走还要送一笔厚礼,以维系他的影响力。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东山再起,此时,清廷控制范围只有北方八省,而共和政权控制的则有十四省。袁世凯看到各省纷纷起义,便决心以革命党的力量压清廷退位,同时亦以让清廷覆没的条件诱惑革命党,来为自己谋求最高权力。他一手向南方革命党大摇和平橄榄枝,另一只手却加紧镇压北方革命党,以巩固自己的地盘。

袁世凯的城府与心计是:拔树的办法就是左右摇撼不已,才能把树根的泥土松动,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我今天的忽进忽退就是在摇撼大树,现在泥土已经松动了,大树不久也就会拔出来的。

为了摇撼这棵树,袁世凯以缺饷为名,奏请清廷变卖宫殿内的瓷器以充军饷,其部下更是要求亲贵大臣捐助,结果王公贵族们应者寥寥,充分发扬了要钱不要命的历史传统。袁世凯故作长叹:“既催我出战,又不给我军饷,是要置我于死地啊!”隆裕太后只得搜罗内宫,找出8万两黄金交给袁世凯。

接下来是拔树。袁世凯向庆亲王奕劻和大内总管小德张各报效了300万两银子,里应外合劝清帝主动退位以保尊荣富贵,否则可就性命堪忧。他授意印制了假报纸送进宫中,大造舆论,说华侨已经集资制造军舰10多艘,如皇帝再不退位就要进攻天津、北京,还有类似的耸人听闻的消息,吓得隆裕太后惶惶不可终日。在展示大棒的同时,袁世凯也伸出了胡萝卜——许以岁用400万两的优待条件,让皇族们衣食无忧。最终这1000万两白银成了清帝国与民国更替的原始投资,400万两白银则是养尊处优惯了的皇族们的年度分红。

1912年2月,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