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10453000000025

第25章 公孙鞅等死,一点没事

智者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他们有逆向思维能力,能从反面认识时局于己有利,还是不利。公孙鞅知道朋友要叫魏王杀掉他时,他怎么就知道一点事都没有呢?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原姓公孙,是战国时期卫国人。

后来他到了魏国,由于智慧过人,很快就成为相国公叔痤的家臣。不久,公叔痤就发现商鞅很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正打算向魏惠王推荐时,不想自己生起病来,而且越来越重。

魏惠王闻讯,亲自到相国府来探望公叔痤,并委婉地问道:“先生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寡人的社稷靠谁扶助呢?”

公叔痤道:“我正要向大王推荐一个人,我有个家臣名叫公孙鞅,是个治国安邦的奇才,大王如能将国家委托给他治理,我相信一定能使魏国迅速强盛起来。”

魏惠王低着头没有做声。

过了一阵,魏惠王要告辞而去,公叔痤连忙屏去左右,悄悄地对他说:“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要赶快杀掉他,千万不能让这个公孙鞅离开魏国。”

魏惠王应允而去。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就唤公孙鞅过来,向他赔罪说:“刚才大王来过了,问我谁可以担任相国。我推荐了你,大王没有做声,看那神色是不答应。我身为人臣,不能不忠于国君,所以又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出境。’大王已经答应了。如今我先公后私,又告诉了你,你赶快逃跑吧,不然就要遭殃了。”

公孙鞅听了,淡淡一笑,从容不迫地说:“大王既然不肯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掉我呢?放心吧,我不会有危险的。”

果然,魏惠王离开相府后,并没有像公叔痤所说的那样去抓公孙鞅,而是摇摇头,深深地长叹一声,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太厉害了,真令人伤心啊!他竟然要寡人将国家委托给公孙鞅这样的黄口孺子治理,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正在国中召贤,就应召到了秦国,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后来,公孙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秦国将商地封给他,所以人们又称他商鞅。

智慧决定逻辑的清晰,愚昧导致思路的紊乱。智慧之士好比一杯澄清的水,清澈见底,了了分明;愚昧之人好比一杯浑浊的水,纷纷扰扰,不知所以。公孙鞅之所以没有被公叔痤的话吓跑,来源于逻辑推理:大王既然不肯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听你的话杀掉我呢?对公孙鞅这种智者来说,一旦得不到重用,“择木而栖”便是惟一的选择,不像有些愚人,瞻前虑后,犹豫不决。公孙鞅到秦国来发展,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才是国家、组织、团队发展的最重因素。秦国得了一个人才,最终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魏国失掉了一个人才,而这个人才又投入了对手的怀抱,魏国岂不有灭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