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045000000038

第38章 妇儿脉 (2)

第二节 妇儿脉 (2)

文中所说的肝家脉弦长,心家脉洪,脾家脉缓,肺家脉浮,肾家脉沉,其中都有一种柔和而流利的感觉。但在怀胎十月之际,肝脉突然变大或六脉皆大,不必惊慌,是临产之脉。若六脉都大而浮散,且少腹阵痛,眼冒金花,是分娩的先兆。倘若脉来沉细而微,是母气已衰的征兆,宜滑胎煎或保产无忧方等,否则难产;若脉来弦数而涩,为胎死腹中;若有滑脉之象,切不可用攻下剂。刘完素说:“儿死腹中,及血暴下,胞干不能产者,半夏汤。胎死不下,三一承气汤调益元散五钱,或须臾再用油浆调益元散温服,前后俱下而胎下,可活产母也。夫难产死胎不一,皆由风热燥涩,紧敛结滞,产户不得自然开通,故其逆证,脉弦数而涩,面赤或青,或变五色,腹满急痛,喘闷,胎已不动者是也。手足温而脉滑者,只为难产,但宜滑胎催生,慎不可下也”。李梴说:“双胎一死一生者,用蟹爪一盏,甘草二两,东流水十盏,煎三盏,炖阿胶三两,分三服,则死者出,生者安”。

李时珍说:“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症则逆”。意思是说:孕妇快要临产的时候,脉象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是因为它与平常所见的脉象有区别、有距离,所以把这种脉象叫“离经脉”。凡是孕妇临盆,已见“羊水”(包裹胎儿的膜中的液体,其作用是使胎儿不受外界的震荡,并能减少胎儿在子宫内活动时对母体的刺激)的,说明生产(分娩)就快了。如“羊水”还没下的,说明生产还要稍待时刻,不必惊慌忙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若生产以后,胎去血虚,但脉来犹见缓滑,是气血没有大伤的表现。若脉来实、大、弦、牢,或者更出现风病、痉病等其他病变时,说明正气初虚,邪气又盛,正虚邪实,便为“逆证”,但不必惶恐,没有多大危险,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会好起来。

按:古代医家所言的怀胎十月,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现在的10个月,因为古代的历法与现代的历法有所不同,这个十月是根据太阴历推演出来的,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4个星期,即28天。另,不足7个月的不叫产事,叫流产。7~8个月称为早产,超过10个月的称过期产,与现代医学基本吻合。

(产后脉诗)产后之脉缓滑应,实大弦牢不为顺;脉实微弱必变症,便难郁冒与病痉。

(释义)妇人已产,气血两虚,其脉宜缓滑,缓为舒徐,不因气夺而急促;滑为流利,不因血去而涩枯;这都为吉兆。若脉来实、大、弦、牢,是为不顺,实为邪实,大为邪进,弦为阴气收敛而不能宣达,牢为坚着而瘀凝不解。若脉来微实为恶露不尽,张仲景说:“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这其实是产后瘀阻兼里实的证候。若脉来微弱,多为产后三大症。张仲景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这其实主要是叙述产后三大证(病痉、郁冒、大便难)中郁冒与大便难兼见的脉与证及其机理。然而产后三大证是妇人产后常见的疾病,由于产后失血过多,以致营卫俱虚,腠理不固,所以容易感受风邪。本因亡血伤津,不能正常濡养筋脉,再加上风为阳邪,复化燥伤筋,以致发生筋脉痉挛抽搐之痉病;由于产后“亡血复汗”,以致血耗伤津,不仅易受外邪侵袭而“寒多”,更因血亏阴虚,阳气偏盛而上厥,所以出现头眩、目瞀、郁闷不舒的“郁冒”病。由于产后失血、汗过多,津液重伤,大肠失于濡润,以致出现大便难的证候。

总之,产后诸病远远不止这些,其中的奥妙也是愈钻愈深,弥攻弥坚的,望后学者博学旁通,做一个医坛上的通才。

(月信脉诗)女寸俱无月家病,尺中微涩绝闭经;月经不利腰腹痛,浮沉皆急方显形;孔窍生疮浮弱弦,经病前后软常平;沉缓下弱量定多,虚微不利间月行;浮沉微迟涩一停,三月经闭定然真;关伏寸浮病心脾,左寸沉结病在心。

(释义)《脉经》说:“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妇人病苦月经不利,腰腹痛。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女人月事不来,时亡(通“无”)时有,得之少有所坠堕。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宜服大黄朴硝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脉来如琴弦,少腹痛,主月不利,孔窍生疮。尺脉来而断续者,月水不利,当患小腹引腰痛,气滞上攻胸臆也,经不通,绕脐寒疝痛,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故痛,肾脉微涩,为不月”。李梴说:“浮涩胁伤经不利,浮绝精伤与经闭”。又说:“经病前后,脉软如常。寸关虽调,尺绝痛肠。沉缓下弱,来多要防。微虚不利,间月何妨。浮沉一止,或微迟涩,居经三月,气血不别。三月以上,经闭难当。心脾病发,关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结。肾脉沉微,定是气虚,女子崩带,经脉不调”。

覃修阳先生说:“经曰:‘二七天癸至,七七经水尽’,大凡女子十四岁任脉通而天癸至。任与冲脉为经脉之海,外循经络,内荣脏腑,气血调和,运行不息,一月之间,冲任满溢而行,月信规律时下,号为月经(一称月水、月信、月事等)。经贵乎如期,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不调则病作。一月二次或三次,不思饮食,口干而苦,发热,为血热妄行。经来或不来,腹痛,喜食热物,为气痛。经来时,心神不宁,四肢微热,虚劳者,曾受惊也。临经时,食生冷酸涩,膀胱小腹疼,腹饱闷,血滞也;经水后期而行,血虚有寒,经水来而不止,气虚失摄。

妇人四十九岁,经当止,今却每月过多,及五旬外,月事比少时更多者,血热而不归经也。另有痛经一症,将行经而少腹腰腿俱痛,为血瘀也,当于临经时少腹腰腿痛,为血热气滞;经行先期,腰酸发热,血热也。室女(处女)忧思积想在心,轻则不调,重则经闭而痨怯。先天不足或病后产后失于调理,以致真阴亏损,火热煎熬,或阴虚火旺,肝不生血,或堕胎,及产多亡血,或久患潮热、盗汗耗血,亦可致劳瘵之候,法当滋阴养血清火”。戴思恭说:“脉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欲来先病,或来而断续,皆曰不调(和气饮加香附五分);经来或不来,皆腹痛,皆血不调也,欲调血先调气(四物汤加吴茱萸)”。李延昰说:“以期言之,对期者,性和血足亦受孕,差一二日不为害;以色言之,心主血,阴从阳,故红为正,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万全说:“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胃为水谷之海,血气之母也。惟忧愁思虑,心气受伤,则脾气失养,郁结不通,腐化不行,饮食减少,斯有血枯经闭,及血少色淡,过期,或数月一行也。又脾为血海、冲任之系,或嫉怒褊急,以伤肝气,致冲任失守,血气妄行,或血未行而妄合以动其血,或经未断而即合,冲任内伤,血海不固,为崩为漏。有一日再行者矣。肥硕之人,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或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固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者矣”。陈自明说:“或醉饱入房,或劳役过度,或吐血失血,伤损肝脾,但滋其化源,其经自通。

若小便不利,头脑腰背痛,足寒时痛,久而血结于内,变为癥瘕,若血水相并,脾胃虚弱,壅滞不通,变为水肿;若脾气衰弱,不能制水,水浸肌肉,变为肿满,当益津液,大补脾胃,方可保生”。李东垣说:“妇人脾胃久虚,形羸气血衰,致经不行,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液枯,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为热所烁,肌肉消瘦,时燥渴,血海枯竭,病名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此症或经适行而有子,子不安,为胎病者有矣。或心包脉洪数,燥作,时见大便秘涩,小便虽清不利,而经闭绝,此乃血海干枯,宜调血脉,除包络中火邪,而经自行,内经所谓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癥瘕,为沉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利,故云为癥瘕,为沉也。或因劳心,心火上炎,月事不来,安心和血泻火,经自行矣”。

李梴说:“经时行,余血一点未尽,或外被风寒,湿冷暑热,或内伤生冷,七情郁结,为痰为瘀,曰血滞,或经止后,用力过度,入房太甚,及食燥热,以致火动邪盛而精血衰,曰枯。

经后被惊,血气妄行,上逆则从口鼻出,逆于身则水血相搏,变为水肿;恚怒则气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胁手足间,重痛,经行则发,过期则止;怒极伤肝,则有眩晕呕血,瘰疬血风疮疡等病,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遂成窍穴生疮,淋沥不断,湿热相搏,遂为崩带,血结于内,变为癥瘕,凡此变证百出,不过血滞血枯而已,但血滞血枯,俱有虚热,故重则经闭不通,以滞枯分言之;轻则经不调,止言虚与热而已。总而言之,经水不通,不出虚、热、痰、气四症,不调亦相似,则饮食调和,自然血气流通”。李时珍说:“经闭有有余、不足二症。有余者血滞,不足者伤肝,素问云,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郁肝伤,故月来衰少,或不来,治之以乌贼骨四芦茹一丸,此正血闭不足之病也”。张介宾说:“室女月不行,不可作血热治,夫血得热而行,冷则凝,不可不知。若经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疼,日渐羸瘦,渐生劳热,其脉微数,此由阴虚血弱,阳往乘之,少水不能灭盛火,火逼水涸,耗亡津液,治当养血益阴,柏子仁丸主之”。

武之望说:“师尼寡妇之痨,专主肝经,以相火寄于肝也。男女之欲,皆从此出,观天地之气始于春,则欲望之动由于肝也,当以柴胡汤为法”……

总之,妇人月信之病,不外乎不调、不来、腹痛三大症,究其原因,大多是忧思积虑,饮食劳倦,恣情纵欲等,具体的内容参见《中医妇科学》。

(乳病脉诗)女子乳病察双关,浮沉迟数分阴阳;细弱弦滑仔细看,乳病龟镜此中藏。

(释义)女子乳房疾病,与肝、胃、肾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诊察女子乳房疾病时,须看双关脉的脉象变化,分阴别阳,仔细诊察。若在产后,胃气虚则乳汁少,肝气盛则乳胀而溢。若脉双关弦滑而数,可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等证,亦可见西医中的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疾患。一般来讲,浮沉迟数、弦滑细弱,在女子乳房疾病中尤为多见,望临床中灵活应用。“佛主拈花,伽叶微笑”,望初学者心有灵犀,观此顿悟。

(带下脉诗)肾脉浮迟带下患,独浮腹痛鸣在肠;紧腹弦阴皆掣痛,数则阴痒痛生疮。

(释义)《脉经》说:“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妇人带下脉浮,恶寒者不治,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痛,紧为腹中痛,数则阴中痒痛生疮,弦则阴中掣痛”。李梴说:“肾脉浮迟,主患带浊”。陈自明说:“带下有五因,经行产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伤足太阴脾经,色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衃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