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断病脉 (3)
至于水肿病,张仲景提出的五脏水肿,值得研究。《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俯下腹痛,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烦瘦”。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证实脉,病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至于水肿的治疗,张仲景说:“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是很有道理的。
胀满病,多因肝气郁而不伸,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所以说“脾受肝虐”或“肝乘脾”。胀满病,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极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淡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的为实胀,症见小便不通,大便秘结,胀而坚满,气逆喘促。一般胀满病都是外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证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所以叫做“中实”。胀满病多为“本虚症实”的证候。也就是说单见其胀满形状似为实证,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如脉来浮大,病邪虽然未退,但正气还存在,治疗也就容易一些,若脉来虚、细、沉、微,是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所以说“危困”。
(诗曰)遗精白浊微涩弱,阴虚芤软火洪数;三消之脉浮大生,细小微涩形肉脱。
(释义)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而弱的虚脉。但遗精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精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饮多、食多、尿多)的症状,所以叫做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这些都是脉症相符的表现,是吉象。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甚至形肉大脱,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应该引起注意了。
(诗曰)鼻头色黄溲淋,涩小无血数大生;大便燥结分气血,数实为阳迟涩阴。
(释义)淋和,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泄不通畅;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邪气究竟结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在气分为阳结,为燥热伤津的结果,所以脉来数而兼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所以脉来迟而兼涩。
(诗曰)重阴必癫重阳狂,浮洪吉兆沉急殃;痫脉虚缓细分辨,沉急弦实不一般。
(释义)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志不清的,便发为癫病,主要症状为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态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骂,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果脉来浮洪,则为实证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所以说是“吉兆”。关于癫狂的治则,我们一起来看看黄数曾在《金匮要略释义》中的高见吧:“……癫狂,皆病名,各由二种,一为阴盛之癫……难经所谓重阴者癫指此,治宜用风引汤加减;一为心阴气衰之癫,其状先不乐,头重痛,目赤,心烦,语言错乱,神志不宁,脉来细弱者是,此节之癫,即属之,治宜养心血安神态如酸枣仁、生地黄、当归身、红枣肉、小麦、茯神、甘草、远志、菖蒲,牡蛎、菊花、莲子心、灯心、竹茹之类。一为阳盛之狂……难经第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即指此,治宜重用生铁落、胡黄连、芦荟、灵磁石、龙胆草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其上盛之威。一为阳气衰之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或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此节之狂,属于后者,治宜用桂枝、甘草、高丽参、五味子、白茯苓、龙眼肉、龙骨、牡蛎等,振其心阳补其心气”。
痫病,是心中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为主要特征。如果见到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所以说相宜,假如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脉浮为阳证,脉沉为阴证,脉滑为痰证,脉数为热证,这和一般的辨证并没有什么区别。
(诗曰)五脏为积六腑聚,实强者轻沉细剧。中恶腹胀紧细生,浮大邪深病难愈。
(释义)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痛,有的不痛,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总的来说,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以引起本病,也就是说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是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休克”,“假死”之症。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就比较严重了。
(诗曰)痈疽之脉浮数阳,迟则属阴药酌量;未溃痈疽洪大祥,已溃洪大必为殃。
(释义)痈为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壅塞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证。疽为疮毒蕴热在脏,侵袭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浮滑,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于阴证。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辨。但是一般把较大的疮疡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寒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证,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刺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证。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里属于热邪盛的阳证。相反,自觉不发热,不疼痛,脉也不数,便属于寒邪盛的阴证。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证,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度就自行消散而愈。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若不及时重用清热解毒,托里调中的方法,那就有灾殃了。
四、特殊类型
(诗曰)金疮出血脉虚细,数大实急阴虚极;鬼祟左右脉不一,大小迟数至难齐。
(释义)金疮是被刀斧、枪弹等金属器械所伤的外科疾患,一般来说,出血量小,会出现血虚的虚细而无力的脉象。出血较多,就会出现芤而无力的脉象,出血较多,伤势严重,一般会出现浮微而涩且无力的脉象,这些都是脉症相合的表现。若脉来数大实急,则是阴液枯竭的表现是逆证。
鬼祟,并不是神鬼作祟的意思,此指奇怪的意思。这种脉象左右手脉象不一样忽大忽小,忽迟忽数,没有一定的体象,这是脉象气紊乱的表现,但并不是死脉。
(诗曰)中毒尺寸脉数紧,若见细微毒攻心;脉学灵魂贵灵活,熟能生巧定然真。
(释义)中毒的范围很广,但常见的多是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废气废水中毒等,若脉来数紧,说明人体的正气正在与毒邪相互搏击,毒邪还未深入;若脉来细微,说明正气已虚,毒邪侵入,若不火速急救,纵有扁仓在世,也束手无策。
家父说:“学医之人,必胆大心细;医之诊脉,必灵活化裁;医之治病,必熟能生巧;大医精诚,才会德艺双馨。子当便记,勿谓不然”。
(诗曰)医之诊脉决死生,辗转反思务其精;
穷搜博采静凝神,得心应手泽后昆;
勉哉同志相与成,熟读深思见古人;
莫可端倪脉证合,人命至重贵千金。
(释义)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作为医者,非博爱不可托,非聪明不可任,非淳良不可信,非术精不可用。古之为医,必上通天道,使五运六气变化郁复之理,无一不精;中察人身,使十四经络,内而五脏六腑之渊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贯串,无一不徹;下明物理,使昆虫草木之性情气味,无一不畅。及乎诊视之际,涤除嗜欲,虚明活泼,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其智能宣畅曲解既如此,其德能仁恕博爱又如彼,而犹不敢以为是,谛察深思,务期协中,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学者肯虚衷求益,则承蜩运斤,许入岐黄之室矣。当共勉其志,以克底于大成也。熟玩古籍,深谙岐黄之道,如古人之在眼前也,下笔如神,妙手回春。然则人命至贵至重,不可误下转语也。又证之不齐,莫可端倪,千变万端,变化难及。脉症相合与否,定当详察,了然胸臆,唯有成竹在胸,方可胜券在握。输班之巧,孙吴之奇,在于习与不习耳;昔日卖油翁手法之娴熟,秦越人技艺之高超,并非从天而将神明,而为后天勤学之缘也。盖脉学渊源,岂非朝夕可得哉?唯有务欲其精,穷搜博采,便可起死回生,德泽后昆。若不能寻余所思,则有刻舟求剑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