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守中为臣,防风引药达表,搜剔风邪,为佐使。常用病症有二:一是气虚不能固表之自汗;二是正气不足反复外感。
(二)补血剂
(代表方)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等份。
(主治)血虚血瘀证。(原方主治: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方解)熟地黄补肾填精,精血同源,精生血长,为君。白芍补益肝血,当归养血活血,共用为臣。补益之品,最易生壅滞,故用川芎为佐,以行血滞。四物以川芎升发象春,当归活血象夏,白芍收敛象秋,熟地滋补象冬,四药而行一年之功,立意深远,为养血第一方。
(三)补阴剂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主治)肾阴虚证。(原方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方解)本方为补阴经典名方。方中重用熟地黄八分为君,以补精填髓,直补肾阴。山茱萸、山药各四分,一酸敛入肝补阴,一甘平入脾而气阴并补,二药通过滋补肝脾之阴,而间接起到补肾阴之用,为臣。此三药合而补阴,世称“三补”。仅凭此三味补益药,尚远不足以成就六味地黄丸之经典。补益之品,因其味甘性缓,经常在补的同时,出现生邪、留邪的弊端。如熟地黄善补肾阴,但滋阴同时,即容易生湿化火,故佐以泽泻,泻肾中邪热水湿。山茱萸善补肝阴,但木能生火,木气太旺,容易郁而化火,故佐以牡丹皮,泻肝中邪火。山药善补脾之气阴,但其性涩守,不善行走,容易形成气壅湿停,故佐以茯苓,利湿健脾。如此三补三泻配伍,使得六味地黄丸总体补阴而不生湿,益肝肾而不助火,其性平和,成为补阴方剂之典范。后世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形成了大量的地黄类方。如增加枸杞子、菊花,即可养阴明目;加知母、黄柏,即可滋阴清热;加肉桂、附子,即可温化肾气(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两药而成,这里为了理解方便,姑且如此讲)。
但补阴之药终归滋腻。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地黄丸,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可稍配合加味保和丸,每次1/3~1/2袋,以助脾运。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两分而成。
(方解)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明目。
2.明目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方解)本方以杞菊地黄丸为基础,增加归、芍和血,蒺藜、石决明平肝明目,而明目之功更显。
3.知柏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两分而成。
(方解)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清解下焦之热,用于阴虚所致五心烦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
4.桂附地黄丸
(组成)即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分而成。
(方解)本方以六味养阴为基础,佐以二药助火,令少火生气,而令肾气得充。此方即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5.金匮肾气丸
(组成)由桂附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
(方解)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之上,增加引药下行,利湿清热之品,以防补益太过而化热生湿。此方本名济生肾气丸,无奈今日药厂错以金匮肾气名之,而将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易名作桂附地黄丸,不知其故,学者当明此,以免生误。
(四)补阳剂
(代表方)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组成)艾叶120g,香附240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黄4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80g,黄芪80g,续断60g。
(主治)胞宫寒瘀证。
(方解)男属阳,女属阴。女性疾病,通常与寒、瘀二邪有关。无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病症纷繁,却常与寒瘀体质有关。体质不加以改善,各种病症的治疗总会缠绵难愈,无法根治。本方即改善女性寒瘀体质之经典良方。方中重用香附行气活血散寒,艾叶温经活血,并用为君。以吴茱萸、肉桂温暖胞宫,以四物并用养血和血,共为臣。再以黄芪益气,续断补肾为佐。本方已有成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同前)。
三、五脏用方示例
(一)治肺剂
(代表方)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
无疾按:今可按桔梗等10g,陈皮5g,甘草3g,作汤药服。
(主治)咳嗽。(原方主治:治诸般咳嗽。)
(方解)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喜温恶寒。又恐外邪侵袭,痰湿停聚。故方中以紫菀、百部,温润肺脏,化痰止咳为君。以桔梗、白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止咳逆为臣。荆芥散邪于外,陈皮化痰于中,为佐。甘草调和,兼可化痰止咳为使。
无疾按:本方与人参败毒散相比,一谓咳门第一神方,一名止嗽散。咳嗽二者本有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故败毒散中多理气,止嗽散中重化痰。两方用药平和,都是临床常用的治肺良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组成)桔梗、前胡、枳壳、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紫苏叶、黄芩。
(方解)本方以二陈化痰,以桔、前、枳、杏四药理肺气。辅以麻、苏解表,黄芩清热。对于咳嗽(尤其是外感咳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二)治心剂
(代表方)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二升(30g),甘草一两(10g),知母二两(20g),茯苓二两(20g),川芎二两(20g)。
(主治)失眠。(原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方解)失眠的机制前面已经讲过,主要是神被热扰,以及精血不能充养两条。酸枣仁汤是治疗虚性失眠的经典方剂,制方巧妙,疗效颇佳。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补益心肝之血,先令神有安神休憩之地。知母清心除烦热,助枣仁安神,为臣。然枣仁虽补血,但所生之血为死血;知母虽清热,但所清之热无出路。故又以川芎行血,令血活;茯苓渗利,出邪热;茯苓另有宁心之用,二药并用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
(组成)炙黄芪100g,茯苓200g,党参25g,当归100g,川芎100g,柏子仁25g,酸枣仁25g,远志25g,半夏曲100g,朱砂30g,肉桂25g,五味子25g,炙甘草10g。
(方解)从药物组成可知,本方虽以柏子命名,但其实重在补益气血。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神藏于心中。而心神的正常活动,全赖气血以濡养。补气血,即是补心。此后,以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以治标,为臣。佐以半夏曲,消磨痰食而安神;朱砂、肉桂,交通心肾而安神;五味子酸敛气阴而养心。全方立意较完备,为养心安神常用之善品。
2.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五钱,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黄一钱半,当归二钱半。
(方解)思考之二。
(三)治脾胃剂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3g),炙甘草(以上各五分,2g),人参(三分,1g,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1g),橘皮(二分或三分,1g),升麻(二分或三分,1g),柴胡(二分或三分,1g),白术(三分,1g)
无疾按:此方,以及东垣益脾气诸方,用量都非常小。发人深省。
(主治)脾胃气虚下陷。
(方解)原方立意颇深。今且从俗论之。黄芪温中益气,而能升阳固表,与气虚下陷之病机颇相吻合,重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助君温中益气,为臣。然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无处安身,须蕴于有形之血中,故以当归养血活血,令气有所归。参芪等药补中益气,气虽生但不能行,易成壅滞之候。故以陈皮行气以防壅。气机下陷,少与升麻、柴胡升提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
(组成)人参25g,白术150g,茯苓50g,山药100g,炙黄芪150g,陈皮50g,砂仁25g,木香12.5g,酸枣仁(炒)50g,远志25g,当归50g。
(方解)思考之三。
2.归脾丸
(组成)白术(炒)160g,茯苓160g,炙黄芪80g,党参80g,炙甘草40g,远志(制)160g,龙眼肉160g,酸枣仁(炒)80g,当归160g,大枣(去核)40g,木香40g。
(方解)思考之四。
3.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党参100g,白术(炒)200g,茯苓200g,炙甘草70g,陈皮80g,半夏(制)100g,木香70g,砂仁80g。
(方解)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后,称为六君子。健脾益气而化痰湿之力更胜。现成药中,唯有此药,与六君子原方相近,仅增少量香砂以行气,防止补益太过而生壅滞,是临床补益脾气最常用的成药之一。
4.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00g,白术100g,茯苓100g,山药100g,甘草100g,白扁豆75g,薏苡仁50g,莲子50g,砂仁50g,桔梗50g。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山药平补气阴,扁豆、薏苡仁渗湿健脾而止泻,莲子涩肠而止泻;砂仁醒脾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于肺,令脾所生之气上行以补肺,培土生金。本方主要用治脾虚湿盛所引起的腹泻,以及肺脾气虚之久咳不愈。
5.麻仁润肠丸
(组成)大黄120g,火麻仁120g,苦杏仁(去皮炒)60g,木香60g,陈皮120g,白芍60g。
(方解)本方是在经方麻子仁丸基础上稍加化裁而成。方以大黄为君,荡涤肠中积滞。以火麻仁、杏仁润肠助之,木香、陈皮行气辅之。并佐以白芍,柔肝而令肝缓,肝缓则脾运通行而便秘得解。本方是适合于临床大部分便秘患者服用的中成药。相比芦荟、番泻叶等泻下药,本品对于顽固便秘患者更加安全稳妥得多。不过便秘终归是标,辨证求本,治本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治肝剂
(代表方)逍遥散(见前理气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舒肝和胃丸
(组成)香附(醋制)45g,柴胡15g,郁金45g,佛手150g,木香45g,乌药45g,陈皮75g,莱菔子45g,槟榔45g,广藿香30g,白芍45g,白术(炒)60g,炙甘草15g。
(方解)本方以大队理气药疏肝,运脾;助以白芍柔肝;佐以白术健脾,甘草和中。行散之力胜于逍遥丸,故肝郁气滞明显者可服此药。
(五)治肾剂
(代表方)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g),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g)。
(主治)肾气虚证。(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
(方解)参前六味地黄丸解。
同类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同前。
2.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400g,吴茱萸100g,肉豆蔻200g,五味子200g,大枣200g。
(方解)本方为治疗五更腹泻的特效方。肾阳不足,脾土失温,则清晨阳气初动之时,人得天阳之助,则欲排阴浊外出。且肾气不足,无力固摄,故大便来势颇急。方以补骨脂、肉豆蔻温肾阳而固摄,并以吴茱萸助之,五味子佐之。
注:本部分提到的中成药成分及剂量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另有少部分直接出自最早记载该方的原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本部分所讲方剂或中成药的思路,与前面所讲的中药和辨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秉承病性的虚与实,病位的脏和腑,依次展开的。举例来说,辨证一讲中我们了解到气虚证的常见表现(气虚无力倦懒言),可据此判定气虚证的有无。一旦确定本证,就可以在中药一讲相应的常用补气药中查找,得到党参、黄芪、山药这三种;按照对三者用途的基本评价,可以从中得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味药;继而或冲泡代茶饮,或煲汤熬粥时加上一些作食疗,剂量用最常用的10g,就可以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单用某一味中药的效果不够理想时,就可以考虑在方剂一讲中寻找相应的中成药,得到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口服液,再根据自身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通过前面讲稿的学习和积极的实践练习,有些朋友已经可以对一些患者的病情作出比较准确的中医辨证分析。再结合中药方剂部分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朋友们就可以给出比较完整的治疗意见了。当然,目前的学习还仅仅是停留在入门的阶段,遇到疑难或较为重大的疾病,切不可以此为据,仍需以医生面诊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