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人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都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中医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功能的呢?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些脏器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
有些脏器的功能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肺脏,解剖之后,古人发现有一根气管把肺脏与鼻子连在一起,于是很自然的想到肺“主气,司呼吸”;比如胃肠,古人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连接着消化道的两端,它的作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负责运化、传导食物。通过同样的方法,心脏主血液,肾脏主水液的基本功能也被发现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脏器功能都是这样的显而易见,比如肝脏和脾脏。古人无法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得知它们的功能,于是就根据现象作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测。比如发现肝脏内储藏有大量的血液,于是认为肝的功能在于“藏血”;脾脏与胃紧紧靠在一起,于是推测脾的功能在于推动胃中的食物进行“运化”,从而“化生气血”。
通过上面观察的方法,古人发现了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然而,古人认识脏腑功能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下来。而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体处之,以心验之,最终创立了中医脏腑理论最基本的模型。这里仅以肝脏的生理功能为例,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体验的方法,对脏腑的功能加以认识的。
我们知道肝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木就是树木,就是植物。树木通常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树木要成长,离不开水的滋养。树木表现出来的性质是怎样的呢?树木最喜欢自由的伸展,最不喜欢被压抑束缚。我们平时留意观察各种树木,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它们有的向上长,比如杨树、松树;有的向下长,比如柳树、榕树;还有的横着长,比如侧柏、灌木。再加上各种花花草草,“木”这个大家族真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就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树木的生长,最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自由的发展。这种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叫作“木喜条达”。如果一旦发展的空间受阻,这些草木就会“发怒”,继而冲破这些阻力。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作《种子的力量》。即使用世界上最坚硬的颅骨来束缚压制种子,种子最终还是奇迹般地冲破这种束缚,发芽,生长,壮大。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肝脏。古人通过解剖观察发现,肝脏在所有的脏器中,含有的血液的量是最多的,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血库”,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肝“主藏血”的基本功能。而血液不正是滋养人体的“水”吗?所以肝脏就是人体内的木所生长的地方。这样一来,中医学就在肝脏与木之间,作了一个固定的关联。继而把“木喜条达”这样的特性,沿用到中医学中,变成了“肝主疏泄”。一个人郁闷了,每天自己生闷气,我们就把他的表现称为“肝气郁滞”;一个人大怒发火,我们会说他的肝火比较大。原因都在于“肝主疏泄”这一功能无法正常的进行了。
通过上面肝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最初形成的阶段,主要的理论来源于两种重要的方法:观察与体验。用同样的方法,古人对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了深入的认识,为我们描绘了人体整体的生理过程。具体内容,到生理一讲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