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华佗 (2)
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我用刀把您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然后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关羽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羽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羽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羽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的声音,流出的血也几乎注满了整个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羽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羽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关于“麻沸散”
华佗为关羽刮骨除毒,除什么毒?据说是箭头上的乌头(有毒中药)毒;关羽在手术时为何神态自若,有人说是术前服了华佗创制的“麻沸散”。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传说麻沸散系由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500克、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12克,南天星3克,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90克、菖蒲0.9克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编者的话
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个传说故事看。
关公是人不是神,对于手术的疼痛感受应该是与常人一样的,那么,关公在华佗为其刮骨时为何能神态自若呢?这不难理解,因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肯定不会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这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
名家评说
东汉三国时期的华佗,已经应用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做外科手术。这种麻醉法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拉瓦尔在《世界药学史》一书中,曾提到华佗精通麻醉术,古代阿拉伯国家应用吸入麻醉剂,可能就是从中国学去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蔡景峰
华佗妙识茵陈蒿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时年初春,有一位黄痨病(黄疸)的老人,面色蜡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请华佗给他治病。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还没有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这位老人。谁想他不但没死,反倒变得身体强壮,满面红润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 快告诉我,让我去拜访拜访这位高人。”老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了吧?”“药也没有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一个多月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的什么草啊?”老人指着山坡上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是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这时的蒿子才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治黄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
(释名)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苗。又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适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每次用10~30克,入煎剂后下。
(注意事项)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编者的话
华佗成为一代名医,也是在不断探索创新中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中药的疗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那是需要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才能获得的。
华佗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留下的关于茵陈功效的歌诀脍炙人口,至今仍有极其重要借鉴价值。
精方简药
治阳黄:以茵陈18克、栀子9克、大黄9克组成茵陈蒿汤,三药均味苦性寒,清热利湿,使湿从二便排泄,故为清泄肝胆湿热的常用方剂,也是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效方。(《伤寒论》)
治胆囊感染:茵陈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军1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茵陈50克,苦参5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200毫升,待温热,蘸绵拭之,日五七度。 (《圣惠方》)
察水獭 识紫苏
据说,有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处名叫苏仙的海边采药,时值中午,坐在松树下稍作休息。他看到一只水獭拼命地吞食一条大鱼。吃完后,水獭的肚子胀得圆鼓鼓的,躺在沙滩上动弹不得,哼哼地叫个不停。
华佗见到这个情况,非常高兴,因为水獭的肝是非常名贵的药材,这个机会可遇不可求呀!他于是蹑手蹑脚地上前准备逮住水獭,冷不防旁边忽然“嗖”地一声,从海里又钻出了一只老水獭,只见它在那只躺着的水獭旁边转了一圈以后,一溜烟跑了。华佗心想,这只老水獭想必是听到惨叫声才跑过来的,但是为什么很快又跑远了?它还会不会再回来呢?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悄悄退回到松树下,想看个究竟。
果然,一会儿老水獭回来了,奇怪的是它口里还含着一束方茎的对生叶、紫色的野草,急匆匆地跑到那只躺在沙滩上的水獭身边,让它吃下。还没等华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片刻间,只听得“扑通”“扑通”两声,沙滩上空空如也,两只水獭跳进海里,游走了。华佗好生奇怪,琢磨着,这紫色野草究竟是什么呢?它对治疗水獭暴饮暴食大鱼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何不尝试用于临床治疗病人呢?
无巧不成书,恰在此时,一群纨绔子弟暴食湖蟹中毒,吐泻不止,纷纷前来求助华佗治疗。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一定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又立即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青年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名医华佗,个个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并拱手称谢。后来,华佗又亲自服用,发现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华佗发现紫苏有发表散寒、暖胃、解毒等药理作用。华佗心想,这种紫色草药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它确实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又因为这种紫色野草生长在苏仙的海边山坡上,人们就将它取名为“紫苏”,并沿用至今。
紫苏
(释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我国南北均产。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此外,又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不宜久煎。
编者的话
紫苏是一味辛温解表药,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味芳香,叶、茎为紫色或紫绿色,具有解热抗菌、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等作用,并能解鱼蟹毒。《长沙药解》记载:“苏叶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扩胸腹而消胀满。”《别录》说它:“下气,除寒中。”《药性本草》载:“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长沙一带的老百姓,吃鱼蟹时都放点紫苏,看来是有备无患了。《本草正义》说:“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 、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精方简药
◎治习惯性流产:苏梗10克,陈皮6克,莲子60克。将莲子去皮、蕊后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苏梗、陈皮,再煮3~5分钟,食莲、饮汤,每日1~2次。
◎治风热感冒:紫苏、荆芥各15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加清水 500毫升,浓煎,每日3~4次。
◎治流行性腮腺炎:干紫苏研成细末,以醋调敷之。
◎治打呃:苏梗、橘皮各6克,生姜3片,水煎温服。
华佗与芍药
据说华佗平素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研究中药的药性和辨别中药的真伪。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满了中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喜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他,并对他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于是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可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药味,就把它放置那儿不管了,就这样一直放了数年也没理睬它。